02版:新闻总第878期 >2024-03-04编印

全国人大北京团代表全部报到
携民意而来 为百姓发声
刊发日期:2024-03-04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高枝

肩负使命赴盛会,满怀信心向未来。昨天上午,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北京团代表满怀履职的热忱与激情、肩负着人民的嘱托和期望,来到北京会议中心驻地报到。

“这是您的证件和资料,请在这里签到。”报到现场,代表们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井然有序地签到、核对信息、领取证件和会议资料,随后迅速进入履职状态。

北京团新闻发言人李春荣介绍,北京市代表团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会期间,调出1名代表,调入2名代表,现有代表54名,其中,中共党员代表34名,妇女代表17名,少数民族代表5名。目前,代表已经全部报到。

责任、期待,这是报到现场代表们口中的“高频”词。不少代表带来了基层一线的调查报告和写满自身履职心得的笔记本,一字一句间尽显关切。

“这次参会我最关心新质生产力”“预制菜也不能野蛮生长”“乡村振兴首先要让农民挣钱”“要更多关注中小企业的获得感”……来自各行各业的代表,都是群众的“代言人”,带来了一份份沉甸甸的“民意”。未来几天,代表们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履行好人民赋予的职责,积极建言献策,共谋发展之策,共绘发展蓝图。

王足刚代表:

加快推进建筑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上午9时10分,走进北京会议中心驻地的第一位代表,是来自建筑行业的基层代表、中铁六局丰桥桥梁有限公司石家庄项目部副经理王足刚。

去年首次参会,王足刚坦言自己当代表是“新兵”,就想着多为行业和一线的工人多说几句话。

“今年要从容、自信多了。代表们都很关注新质生产力,这也是我们建筑行业发展必须答好的命题。”这次参会,王足刚带来了一份加快推进建筑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建议。

“要实现建筑业的现代化,智能建造、绿色建造、数字建造是必由之路,大力推动建筑业数字化转型、高质量发展,加速形成具有建筑行业特点的‘新质生产力’是必然方向。”王足刚给出一组数据:运用新型建造方式与建设管理模式,可提升设计效率30%以上、生产效率40%以上,项目工期缩减30%以上。“在智能建造的驱动下,将有力解决建筑行业发展绿色环保问题、动力匮乏问题。”

王足刚建议,在推动建筑行业“智能建造”迭代升级的过程中,政府部门要出标准、出规划、出政策,引导建筑行业运用新型建造方式和建设管理模式。同时,要聚焦产业链条的培育,面向建筑市场的细分行业,有针对地培育设计、设备、材料等科技创新企业,提供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的自动化设备、智能化先进技术,并加以推广使用。施工单位作为智能建造的具体实施者,要继续推广BIM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将先进的数字技术与施工深度融合,并有计划地参与到智能设备、新型材料和先进技术的研发中,让智能建造产业链更具实用性和实效性。

马一德代表:

为知识产权保护厚植人才沃土

“既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更要关注寻常百姓,提出的建议要言之有物、利于发展,这是我一直以来对自己履职的要求和目标。”连任两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兼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院长马一德每次参会都做足了准备。今年他带来了11份建议,6个与知识产权相关。

“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知识产权人才,应当是懂法律、懂科技、懂产业的复合型人才。”马一德认为,面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的关键历史时期,当务之急要优化知识产权学科设置,完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

马一德在多所高校调研时发现,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如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不够系统科学,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隔阂,课程设置缺乏对企业和产业发展的田野调查和实践参与等。

新质生产力发展对于新型人才和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发生了重要转变,马一德认为,应根据产业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科教融汇和产教融合,构建产学深度融合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合作机制。

“知识产权不只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产业命题。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应进一步突出‘知识产权硕士+产业方向’的教育教学特色。”马一德建议,引导支持产业和企业深度参与知识产权教育教学改革,将企业创新平台、工程项目、应用研究融入课堂教学,强调专业课程讲授和实践知识学习的有机结合,学校教学空间和企业实操空间的有机配合。同时鼓励高校与企业之间建立校企双师带徒、学工交替培养、脱产或半脱产培训等模式共同培养新型学徒,以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真正有效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高子程代表:

尽快出台预制菜领域统一国家标准

翻看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长高子程今年准备的建议,民营经济促进法、养老服务法、律师队伍建设……满满的“法治风”扑面而来,一份关于“尽快出台预制菜领域统一国家标准,保障食品安全”的建议格外引人注意。

“大力发展预制菜行业,是为了满足消费者对更好更快生活节奏的需要,但也引发了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高子程认为,202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恰逢其时,但国家标准的缺失,是当前引起公众对预制菜是否健康安全担忧的根本原因之一。

“据报道,现存有效、经地方政府、行业组织发布的预制菜团体标准、地方标准有164个,加上一些企业标准,总数超190个。”高子程说,在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况下,部分预制菜生产者趋向于使用成本更低,但安全性难以有效保证的原材料及生产方式,进而导致了食品安全问题频发。

保障食品安全就是保障民生。高子程认为,为了更好保护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应围绕预制菜产品类别、原料生产、产品供应、加工生产与食品营养及功能等方面,尽快出台预制菜国家标准,明确产品质量要求和制作、存储流程规范。同时,建立健全预制菜食品认证体系、追溯体系等有效安全监管体系,强化预制菜“从产地到餐桌”全程监管,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同时,支持预制菜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发挥作用,通过开展预制菜企业诚信体系评价,加大对违法失信生产经营企业的约束惩戒,推动预制菜生产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