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总第878期 >2024-03-04编印

城市副中心激活文明细胞
变通州好人为通州人好
刊发日期:2024-03-04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曲经纬

一城文明风,满目和谐景。记者从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专场活动中了解到,十年来,通州区外修“颜值”、内练“气质”,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比翼齐飞”。

“独角戏”变“大合唱”

2017年,通州区获评“全国文明城区”荣誉称号,此后进入“后创城时代”,设立“副中心城市文明议事厅”,组建“副中心市民文明观察团”,发动更多市民参与、监督社区治理,推动文明城区常态化创建,变“独角戏”为全体市民“大合唱”。

通州榜样典型选树活动已连续开展10年,总计400余人入选,涌现出了“副中心警察”“交通榜样”等品牌,建立了涵盖2000余名各类先进典型的“榜样蓄水池”。近年来,通州已有5人获评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32人荣登“中国好人榜”,11人获评首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副中心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十年磨一剑,利刃开新篇。下一步,通州区将广泛选树“副中心好市民”,放大“通州榜样”品牌效应,打造“好人周治国”“金敬聪志愿服务”等“榜样工作室”,让好人成团,聚光赋能,推动“通州好人”向“通州人好”转变。“瓣瓣同心”京津冀百姓宣讲团首场宣讲即将启动,将深入京津冀三地开展百场巡回宣讲,涵养城市精神气质。

“小盆景”变“大风景”

一条张凤路,从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出发,一路向南穿越张家湾、于家务,与大兴区相连。实施环卫属地管理时,同一条道路,清扫保洁标准不一,养护水平也参差不齐。而从今年3月1日起实施环卫一体化之后,像张凤路这样的跨区域道路将对标核心区和副中心,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精细化治理焕发文明之美。十年来,副中心以市民生活需求为出发点,在城市管理细节上下足“绣花”功夫,提升城市颜值和品质。经过3轮背街小巷提升,212条背街小巷完成整治提升。艺苑东街、中山街等42条城市微循环道路完成改造。60个重点路口交通组织优化,538个路口信号灯实现联网联控和智慧化升级,形成新华大街、通胡大街等15条绿波带,155平方公里内平均车速提升15.6%。

“老破旧”成“新净美”

中上园5号院小区长期物业失管,通过引入专业的物业公司,“先尝后买”,为居民提供“家人式食堂”“物业服务+养老服务”等暖心服务,集中力量解决了小区停车等问题。5号院小区现已成为一个居住环境优美、物业服务贴心、居民生活幸福的“活力小区”,失管小区摇身一变“北京市工人先锋号”。

针对改造与治理脱节、多元主体配合度不高、施工管理较为粗放等问题,城市副中心创新实施了“1+2+2+1”新模式。发挥1个项目主体的统筹作用,加强设计单位与居民改造意愿的协商,加强监理单位与居民代表的联合监督,构建小区改造与物业共建相结合、与社区治理相结合的工作机制,采用“评定分离”的招标方式确定参建单位。探索出了一条基于协同治理视域下的副中心老旧小区改造新模式,实现了参建单位与属地政府、社区、居民、物业的共建共管共治。

“小家庭”汇聚“大能量”

副中心教育部门构建家校社协同共育机制,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良好氛围。通州区成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设立了29个工作站、10个基地、7个试点社区(村),举办家庭教育大讲堂等活动。目前,有23所学校荣获首都文明校园,其中潞河中学获评全国文明校园。

北苑街道以青少年为切口,以家庭为支点,撬动全社会参与,构建起以“小家庭”汇聚基层社会治理“大能量”的格局。天下之本在家,每个孩子都是家中的宝贝,北苑街道自2016年启动“宝贝计划”项目以来,以孩子的需求和兴趣为导向,为青少年打造家门口的文明实践大学堂。

“登楼挑战赛”孩子分组打擂闯关、以社区小主人的身份召开“文明议事会”等活动既有趣又具公益性。8年来,北苑街道共开展志愿公益类、职业体验类、文化传承类、科普类、家园守望类、亲子互动类、趣味研修类、文艺培训类共8大类2600余场活动,吸引19600多个志愿家庭近6万人参与活动。“宝贝计划”项目先后荣获2021年度首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2022年度北京市教育系统“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楼道堆物如同一道疮疤,为了清疮,临河里街道想出一个高情商的好办法——先贴温馨提示贴纸,三天后再回头看。“贴贴纸”和“回头看”的一群人,名叫“啄木鸟”,是玫瑰园社区一支志愿服务队,专治社区顽疾。

截至2023年底,环保护卫队共开展文明劝导、电动车摆放等志愿服务活动200余次,还带动吸引社区青少年加入志愿者行列,成立“小小啄木鸟”环保护卫队,让“志愿者”到“志愿家庭”到“志愿社区”再到“志愿社会”不断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