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文化总第874期 >2024-02-27编印

副中心探宝之(品瓷二)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篇
刊发日期:2024-02-27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张群琛

4-7.png

清顺治青花鹤鹿同春罐

4-3.png

青花折枝花卉纹八方蜡台

4-2.png

清康熙青花圣主得贤臣颂笔筒

4-6.png

清康熙青花缠枝花卉纹双龙耳尊

4-4.png

清乾隆年间的青花缠枝莲纹天球瓶

瓷器是中外历史爱好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春节期间,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沧海撷珠—北京文物交流中心珍藏文物展”开展,不少珍藏瓷器首次对外展示,吸引了众多业内外观众前往新馆一览真容。本期我们就来品品这些珍器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种类多样的瓶

瓷器,是“沧海撷珠—北京文物交流中心珍藏文物展”中的开篇单元。按照展出瓷器的器型,现场细分为瓶、罐、尊、盘等主题大类。其中瓷瓶又分为天球瓶、玉壶春瓶、葫芦瓶等。

一进展厅,映入眼帘的就是清乾隆年间的青花缠枝莲纹天球瓶,此件天球瓶圆口、直颈、圈足、腹部浑圆似球。外壁腹部绘有青花缠枝莲纹,肩颈及底足处分别辅以江崖海水纹、璎珞纹、如意云头纹、蕉叶纹、变体莲瓣纹等纹饰。诸多经典加身,也塑造了此器高大端庄的气质,纹饰尤其细密严谨。

天球瓶为中国古瓷的典型造型之一,创烧于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景德镇窑,因腹部浑圆如球,故称之为天球瓶。天球瓶一般有青花、粉彩、茄皮紫、郎窑红、五彩等釉彩变化。器型饱满,稳重端庄,常用于大型殿宇的陈设用瓷。放置在展厅入口“镇场”,颇为相得益彰。

如果说天球瓶太大,只适合远观,那么一旁体积相对较小的玉壶春瓶就很适合把玩。竹石芭蕉园景图玉壶春瓶,瓶身通体青花装饰。腹部以竹石芭蕉园景图做主体图案,瓶颈部和底足处分别辅以蕉叶纹、卷草纹、如意云头纹、变体莲瓣纹等纹饰。

竹石芭蕉园景图玉壶春瓶始见于明代洪武官窑,清代自康熙朝始成为传统品种,沿袭至宣统。其画面通常描绘一幅庭院景致,以竹、湖石、芭蕉为主体,三者相互搭配,层次分明,错落有致,背景缀以花草、栏杆。整幅画面构图疏密得当,笔意娴熟,意境清雅。竹谐音“祝”,有祝颂之意;石是“寿石”,象征长生不老,福寿康宁;竹石相配寓意“祝颂长寿”。

玉壶春瓶始见于宋代,原为酒器,由宋人诗句中“玉壶先春”一词而得名。宋、辽、金时期,玉壶春瓶以颜色釉为主,有白釉、黑釉、白地黑花、青釉诸品,另有刻画、彩绘等装饰技法。元代景德镇窑相继发展出青花、青白瓷品种。宋元时期,玉壶春瓶颈部细长,腹部略小,至明清时期,器型逐渐丰腴,撇口短颈,腹部丰盈微垂。

在瓷器单元的最后,五支瓷瓶摆放在木质的架子上。它们的烧制年代从清乾隆到宣统,时间跨度近200年,但是它们的大小、纹饰等别无二致。它们都属于赏瓶,同样是玉壶春瓶造型,清代传统青花瓷之一,初创于雍正一朝,不过作品存世很少,直到乾隆时期才扩大烧造。此类瓷器前后相袭,每朝必备,也称为“岁例供瓷”。赏瓶纹饰多以青花缠枝莲为主,取其“清廉”谐音,意在鼓励被赏赐者“为政清廉”。赏瓶也因其烧造的持续性与同质性,反映了清代历朝青花瓷器的水平变化,为器物断代及制瓷工艺变化的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对比资料。

高大庄重的尊和罐

天球瓶和赏瓶之间,有两排造型较大的尊和罐。其中原始的青瓷尊早在商代就已经出现了,南北朝时期尊的形制变得修长端庄,上面的装饰也趋于繁复。宋朝以后,摹古之风盛行,以青铜器为蓝本制作的瓷尊层出不穷,常用于宫殿陈设使用。清代开始景德镇窑烧制瓷尊的样式开始丰富多彩,如铺首耳尊、苹果尊、太白尊、鹿头尊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乾隆时期,尊等器物的颈、肩部常附加各种双耳,除有一定的实用功能外,还有装饰作用,如铺首耳、龙耳、象耳等。

此次展出的清康熙青花缠枝花卉纹双龙耳尊,器物的肩部两侧装饰双龙耳。两支双龙耳不仅造型精美,十分生动,而且与整个器物相得益彰。另一件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象耳尊也是如此,这件器物的肩部以两支象首作为耳,象首为圆雕,造型简练,富有装饰性。

而同样造型较大的罐,则在当时的地位更高,甚至超过了瓶和尊。讲解员介绍,我国瓷罐鼎盛时期是明朝,因“罐”与“官”谐音,所以罐在当时的地位已经超越了瓶和尊,成为兴旺门庭、室内陈设的吉祥之物。

瓷罐纹饰也是欣赏重点。展出的清顺治青花鹤鹿同春罐,其腹部主题图案以瑞兽、松鹤、鹿作装饰,有福寿绵长的祝寿之意,且该器物造型敦厚,构图舒朗,笔法流畅,画面生动且富有立体感。

不能错过的特殊瓷器

体积较大的瓶、尊、罐十分吸引眼球,但是您也别忽略展出的其他瓷器,它们也是展现古人智慧的重要媒介。

竹石芭蕉园景图玉壶春瓶旁边摆放着清康熙青花圣主得贤臣颂笔筒。这件器物与展厅里其他器物最大的区别是,该器物上面没有绘制任何纹饰,而是一篇名为《圣主得贤臣颂》的文章。其实诗文题记出现于瓷器之上并不少见,在唐代长沙窑瓷器中便已经发现,至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的青花瓷器上较为多见。长篇的诗文题记出现于清代康熙时期,主要有《出师表》《后出师表》《赤壁赋》《后赤壁赋》《圣主得贤臣颂》等。

康熙皇帝为巩固国家安定,大兴文治,特兴“博学鸿词科”,提拔各种人才为国家所用。康熙在《制砚说》中写道:“朕御极以来,恒念山林蔽泽,必有隐伏沉沦之士,屡诏征求,多方甄录,用期野无遗佚,庶惬爱育人才之意。”体现出对贤臣的渴求。《圣主得贤臣颂》恰从这种君臣关系入手,鼓舞士人实现报效君国的青云之志。

还有一件青花折枝花卉纹八方蜡台更是珍贵。此件八方蜡台,通体呈八方式,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插蜡烛,下层为台座,两者均为束腰八方形,中层为连柱,形状如倒扣的酒盅。通体青花装饰,蜡插由上到下分别描绘蕉叶纹、回纹、变体莲瓣纹。连柱绘锦纹和缠枝花纹。台座面绘江崖海水纹和莲瓣纹各一周。台座八面绘各式花卉。台座内壁施白釉、顶部无釉。

早在三国两晋时期,瓷制蜡台即已出现,如三国时期的羊形蜡台、两晋时期的骑兽人物蜡台等,南北朝时期盛行莲花状蜡台,隋唐时期的蜡台底座多刻画精美的花纹,明代则盛行八方蜡台。此外,这件蜡台造型系模仿西亚地区清真寺的铜烛台烧制而成,铜质烛台在古代埃及和叙利亚地区十分流行,这也是此器物的珍贵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