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要闻总第872期 >2024-02-23编印

第六章 其利断金
刊发日期:2024-02-23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2-1.jpg

原文再续,书接上一回。

今天是最后一章。经过前五天的讲述,想必列位看官对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发展、京津冀的协同有了不少了解。不过,生机勃发的城市副中心、瓣瓣同心的京津冀根本说不完。这期就给各位上个拼盘,一起聊聊京津冀三兄弟在交通、政务协同和产业发展上的其利断金。

第一回

路路通 交通先行 织密路网畅

要说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作为急先锋,当仁不让。

董玉杰,20年前定居三河,每天从三河到国贸上班,老董的感受是越来越快,公交车越来越多。“部分客流量较高的常规线路还开通了直达线路,早晚高峰更快。而且周末车次多。”老董每天乘坐的930路公交车,开通于1996年,是北京公交集团开通的首条跨市域公交线路。到如今,仅北京与北三县之间的公交线路已有25条,其中北三县还有12处北京公交集团的场站,700余台公交车以及近千名驾驶员。今年1月1日开始,这25条线路日均发车就达3500次,日载客36万人次以上。

说起跨省上下班,刘文娜可算“定制快巴”的忠实粉丝了。自打2022年7月份开通京津冀定制快巴,家住燕郊的她就认准了这种方式。大巴开到她家小区楼下,车上大座舒服,路上还能眯一觉。目前,京津冀定制快巴累计开通运营6条主线、32条支线,覆盖北三县、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等重点区域,日均运输旅客5600人次,平均通勤时间降至60分钟之内,缩短了约30分钟。

要说公共交通,以城市副中心建设发展之迅猛,轨道交通自然不能落后。各位,您记忆里最早的东边地铁线是不是八通线?对,没错!可到现在,早已发展成一张轨道网了。

贯穿城市副中心的地铁八通线于2003年年底正式运营,很多人是被八通线吸引来通州定居,随着列车一趟趟驶过,八通线两边,写字楼、商场拔地而起。2021年8月,地铁1号线与八通线贯通运营,这一刻好似打通任督二脉,城市副中心前往中心城区的时间大幅缩短。

副中心北侧,地铁6号线不仅连接运河商务区、行政办公区等城市副中心重点区域,而且部分跨省公交在潞城站设站,通勤族在此换乘。6号线每天的客流量那是数一数二的。往南,地铁7号线东延于2019年底开通,成了城市副中心南部居民出行的重要线路。2021年8月底,7号线环球度假区站开通,7号线和八通线“握手”,两条线路自此被赋予了旅游功能。

从东大桥出发,穿副中心,过北三县,直奔平谷的地铁22号线更是备受期待。轨道交通路网纵横穿插,连接起协同发展的新机遇。

轨道交通里,浓墨重彩的国铁建设必须好好说道说道。“轨道上的京津冀”那可是叫响大江南北,自打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便是我国首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自此北京天津两大城市半小时直达,也拉开了京津冀铁路协同发展的序幕。时至今日,京津冀地区已成为我国铁路网相对密集的区域之一,高速铁路总里程2576公里,京津冀三地所有地级市实现全覆盖,京津冀城市圈1小时通勤,主要城市间2小时通达交通圈基本形成。近年来,京张高铁、京唐城际铁路、京滨城际铁路宝坻至北辰段、津兴城际铁路等线路又相继开通,持续加深地区内的通达度。

列位,您是不是有一种感觉,如今在京津冀区域内,想去哪儿,可以“抬脚就走”?没错,30分钟→45分钟→1小时→2小时,这几种高铁运行时间涵盖了区域范围内的空间距离。冬天去崇礼滑雪,周末去武清逛奥莱,没事时去天津听相声,保定、沧州也成为越来越火的文旅打卡地。跨省通勤早成了日常,行程甚至比住在北京本地的同事还快。更别提三地的空铁联运,高铁联通了几地的机场、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出行更顺畅。

水分两岸杨柳绿,一条白练化通衢。去年,家住大厂的老刘没少在朋友圈发视频,基本只有一个主题——厂通路。从他家阳台看出去,正好就是厂通路跨潮白河的施工现场。盼了多少年的路终于要连通了,老刘开心得恨不能天天“现场直播”。

在联通北三县方面,厂通路与石小路都是万众期待的“明星路”。厂通路起点为北京通怀路,终点为河北大厂县已建厂通路,全长约7.9公里,预计今年9月主体完工。建成后,从大厂到达城市副中心的距离将缩短至5公里,行驶时间能缩短半小时,这对上班族来说可太重要了。而在去年年底,沟通城市副中心与河北香河的石小路也正式开工建设,预计2025年底完工。

放眼看去,京津冀公路建设驶上快车道。京昆、京台、首都地区环线密涿段、京礼、京秦高速等项目相继建成通车,打通拓宽对接京津干线公路44条段、2552公里。连通京津干线公路达到50条、76个接口,对接路网平均间距由30公里缩短至23公里,通行能力增长了150%。

第二回

跨省办 政务协同 解决后顾忧

若说交通是可以真切体会的协同红利,那么政务协同则是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三地百姓生活。

前段日子,从事供应链生意的杨姐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政务服务中心注销了在廊坊的公司。其实,对于异地注销这件事儿,杨姐起初是犯嘀咕的。“真的能全部办完吗?真的不用来回跑了吗?”坐在柜台前,她还在反复确认是不是“真的”。

直到业务开始办理,杨姐看到大屏幕出现了廊坊工作人员的画面,那是既惊喜又放心,然而也有一丝担忧。原来是少了一份清税材料,本以为还要跑趟廊坊,但工作人员直接帮她在河北省电子税务官网办理,后续流程只需邮寄即可完成。

要知道,业务办理时的行云流水,背后却是点、线、面的变化。2021年9月13日,北京城市副中心政务服务中心正式对外,起初这里只能办理天津滨海新区的事务。可运营中发现,市民的需求五花八门,于是从2022年开始,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廊坊市及其下属的北三县、天津市武清区、宝坻区以及北京市的大兴区、朝阳区、顺义区和经开区,这些围绕在城市副中心周围的地区全部在这一年加入了副中心政务协同的朋友圈。

如今城市副中心政务协同可以说硕果累累。目前,城市副中心已经在天津河北的16个属地大厅“跨省通办”窗口部署了副中心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现北京市和通州区3600余项政务事项、266项便民服务事项,河北555项,天津501项政务服务事项可以异地办理。

接下来,城市副中心与津冀两地将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企业跨地区生产经营、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以及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出行、婚育等方面深化顶层设计,持续扩大通办事项范围。

第三回

留贵客 产业发展 金凤筑巢忙

世间万事,相辅相成。京津冀三地的交通往来越发便捷,政务协同日益完备,一批批高质量产业,闻风而动、金凤筑巢。

这不,市级“专精特新”企业人加智能机器人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半年前,搬来了副中心,入驻张家湾设计小镇元宇宙应用创新中心,这个园区可厉害了,是城市副中心的科技高地。企业创始人李嘉俊发现,他们与副中心、北三县的缘分那是相当深。这家公司原本在海淀,来副中心前,就已经布局北三县了。2016年成立后,他们就把协作工厂放在了通州;到了2020年由于生产需求扩张,企业将协作工厂搬到三河市;2023年7月,企业总部索性也来到了城市副中心。

筑巢引凤,近悦远来。北京金秋,天高云阔,秋风送爽。去年9月,2023年北京通州·河北廊坊北三县项目推介洽谈会在大厂回族自治县举办。又是一次大丰收,会上签约合作项目共50个,意向投资额约426.81亿元,涉及产业、交通、公共服务、现代服务业等领域。2019年以来,北京通州·河北廊坊北三县项目推介洽谈会已连续举办五届,累计签约项目210余个,意向投资额超1500亿元。

咱再看一组让人心跳的数据:去年,张家湾设计小镇新增元宇宙企业24家,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通州园)新引入重点企业89家,西北工业大学北京研究院项目开工建设。副中心去年全年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129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科创功能不断强化。

第四回

首都东 辐射带动 站立桥头堡

列位看官,看了这么多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津冀两地协同的故事,大家一定想知道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重要“一翼”,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蓬勃生机从何而来。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胡九龙为我们清晰介绍了“副中心经验”。

其一,定位。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定位就是将中心城区的非首都核心功能搬出来,并在这里解决内部功能重组。该定位也决定了城市副中心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格局中,需要解决北京现有的大城市病,并实现北京的健康发展。那么,承接非首都功能就成了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的主要动力。

其二,规划。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的经验,首先就是有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作为指导,然后用一个跨度长达20年的规划来把握城市建设的方向。

其三,初心。须知,立足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和承接非首都功能是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初心。同时,辐射带动北三县一起发展。现如今,我们看到的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一体发展,正是“协同”二字的表现。

其四,绿色。城市副中心建设,必须走绿色发展的路线。当初副中心落户通州,源于其自身的地理优势,可环境问题也曾是这里的劣势。所以,城市副中心建设伊始,便从最薄弱的环境方面发力,如今城市副中心蓝绿交织、水城共融让老百姓感受最深。而在产业上,城市副中心也把握绿色定位。同时,着力发展文化旅游、商务服务、科技创新等产业,将绿色理念辐射到北三县。

其五,自律。这最后一条经验便是城市副中心高度的自我要求。“一年一个新节点,每年都有新变化”并非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事。胡九龙介绍,从2020年到2023年,每年千亿规模以上的投资,全都体现在了城市副中心实实在在的变化上。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北京城市副中心正助力京津冀携手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这正是:“屹立京东桥头堡,携手共创新辉煌。”

列位,书说至此,《十年拍案传奇》就此打住。书不尽言,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比翼腾飞、京津冀三兄弟的同心协力,都还只是一个逗号。上一个十年,风鹏正举;下一个十年,云霄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