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观察总第868期 >2024-02-19编印

为什么红?我告诉你!
刊发日期:2024-02-19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哈尔滨的冰雪、淄博的烧烤、通州的“三大”、天津的“老味道”,怎么就一下突然火出了圈?这个春节,本报记者也和大家一样,带着共同的疑问,满怀期待回到自己最红的家乡,来到最火的景点,采撷民风年俗,邂逅文创元素,讲述身边故事,聚焦家园新潮。我们发现,红有红的道理、火有火的缘由,当现代与传统碰撞,当关爱与用心加持,当他乡与故乡融合,你不想红,你不想火,似乎都不行,哈!

黑龙江哈尔滨

顶流“尔滨”有了新玩法

本报记者 魏婧

“人太多了!”大年初一,站在“尔滨”街头,无论预先做了多少心理建设,还是会忍不住发出这样的感叹。层出不穷的热梗、热帖,造就了哈尔滨持续近百日的高位流量,继而不断转化为现实世界中乌泱泱的游客。

7岁的女儿、山东的公婆,都没有见过东北的冬天,这些年,父母也仅在夏季回乡小住,今年春节一家7口一起来哈尔滨,是早就计划好的。不料与“顶流”不期而遇,全家人的返乡,也带上了几分好奇与忐忑。

即便不去刻意留心,“尔滨”的体贴也俯拾皆是,宠溺式服务成为标配。地铁里,满是对“仙女宝宝们”的提醒:“脸冻了别着急用热水洗,雪也别往脸上蹭。”街边店铺贴出告示,欢迎游客进店取暖休息、充电、喝姜糖水。从游客角色,我们体验到了“滨”至如归的关爱氛围。切换为当地人视角,也更能理解各个行业包括普通市民看重并珍惜游客青睐的那份诚挚热情。

对回到家乡的“尔滨人”而言,将当下“网红”情境与记忆对比,寻找那些新奇变化,其实更有乐趣。

围观着索菲亚教堂前盛装拍照的“公主”,本地人兴致勃勃地讨论,“以前咱咋没发现能这么拍?”红肠从来都是切片直接吃,何曾有过加热的待遇,成了遍布街头巷尾的“烤红肠”?好奇之下买了一根,肠身切出花刀,搭配马迭尔面包还挺美味。最令我们震惊的,还要属从表姐口中听说的爆火“景点”——在冰雪大世界附近江面上,留存了很多采冰剩余的材料,引得“小金豆”疯狂打卡。

“剩余材料……”大家面面相觑,“大冰碴子?”“啥呀,人家那叫钻石海!”表姐给我们翻看社交平台上的照片,一望无际的晶莹碎冰反射淡蓝幽光,真似宝石一般。母亲发表总结,“所以说,出来玩就得有发现美的眼睛。”

分不清是谁先酝酿、谁又跟上,冬季的“尔滨”犹如一座游乐园,天南海北的人们变着花样体验打卡,对“尔滨”进行“再创作”。冰变为宝,雪化作金,一江两岸,满城欢歌。

山东淄博

烧烤不再是唯一名片

本报记者 杨天悦

今年淄博的春节格外热闹。车水马龙的路上不再是清一色的本地“鲁C”车牌,来自山东其他城市和北京、河南、东北等地的车辆随处可见;过去春节期间歇业的景区张灯结彩,游人络绎不绝;街边烧烤店一座难求,商家们不再歇到正月十五之后再陆续营业。烧烤爆火的热度降温后,淄博仍然有条不紊地接待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透过浓浓的烟火气,齐国故都的文化底蕴逐渐显现,百年老工业城市正焕发出新活力。

正月初一下午,网红景点八大局便民市场游人如织,人们聚在入口处拍照打卡。向里走去,炒锅饼、博山炸肉等特色小吃阵阵飘香。去年五一假期,这条贯穿几个老居民区的小街曾创下单日20万人次的客流高峰,如今虽不至于限流,街道上也人头攒动。经过半年多时间的调整优化,奶茶、烤肠等同质化小吃少了,陶瓷、琉璃、丝绸等在市场里占了主角。

博山区的陶瓷和琉璃、周村区的丝绸,是彰显淄博历史文化积淀的瑰宝。一家陶瓷摊位里,游客低头赏玩着茶壶和碗盏,工作人员忙着拿货,在稍显局促的空间里有些转不开身。“我们这是第二次来淄博玩了。”一家来自河北的游客告诉记者,去年赶着周末来淄博吃了顿烧烤,这回趁春节假期时间充裕,再来好好逛逛。

八大局便民市场,是当地居民日常购物爱去的地方,人们在这里买菜买肉、剪头发、扯布做衣服,既方便又便宜。过去每到春节,忙碌一年的商贩们大多回家过年,绝大多数店铺放下卷帘门,一直要等到正月初八甚至过了元宵节才重新开张。如今,老市场摇身一变成了网红景点,增加文旅属性的同时,保留便民服务的基本功能,成为游客融入淄博日常生活的一扇窗口。

过去二十年间,淄博西部新城区开始崛起,高端社区相继成熟,各项配套逐步完善,展现出不同于老城的崭新面貌。成为网红城市后,新城区齐盛湖公园里的制高点海岱楼、开在海岱楼里号称“中国最美书店”的钟书阁,都成了游客口口相传的必去景点,也成为代表新淄博的一张时尚名片。

“在古代,河南一带被称为中原地区,海岱地区指的是如今的山东半岛。海岱楼因此而得名。”公园里,从北京自驾来游玩的一家三口正在拍照留念,父亲给孩子讲解着。

近些年,淄博开始经历从工业城市向旅游城市的转变,从基础建设到文化软实力,城市变化日新月异,当地人也乐在其中。正月初五傍晚时分,人们在钟书阁入口处排着长队,店内大量拱形结构搭配大面积镜面十分出片,精美的文创产品琳琅满目,除了游客,许多当地居民也喜欢到这儿来游玩。

对于外地游客而言,烧烤不再是淄博唯一的吸引力。老城的烟火气与新城的精致潮流相呼应,好客山东的礼仪与齐国故都的文化传承让这座小城独具魅力。烧烤“点燃”了文旅之火,这座百年老工业城市正焕发出全新活力。

3-1.jpg

3-11.jpg

北京通州

三大是一个整体不分彼此

本报记者 张群琛

位于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设施,自去年年底开业后便成为网红顶流打卡地。初七下午3点,本以为游客会少一些的我却发现,进入P12停车场的车辆已在上码头路上排起了百余米的队伍。

好在,今年年初北京公交集团在节假日期间开通了P12停车场至三大文化设施的摆渡车,这才让我能够快些抵达。登上摆渡车,车上人流量堪比早高峰。好不容易走到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的入口,我发现自己还是低估了这里的火爆。博物馆我每周都要来,然而在初七的下午3点半,入口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游客们需要穿过隔离带才能进入博物馆。此时的博物馆内,所有闸机通道全部开放,多组工作人员为没带身份证的参观者登记信息。

一座博物馆,展览一定是核心,前来参观的游客们进门直奔主楼二层。“二层从3展厅开始看,能看到运河从春秋战国,到隋唐,再到元明清,最后到如今的发展历程。而且有不少珍贵的国宝呢。”这是周先生带着家人第二次来这里,他说位于主楼二层的基本陈列展示了运河的前世今生,这样系统地展览能学到很多东西。

除了基本陈列,主楼三层还在春节期间开了两个新展。其中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拿出了瓷器、青铜、玉器与绘画共四种,161件(套)文物,这也是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成立60余年来首次办展,不少文物也是首次向观众展示。其中出土于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占据了展览的C位,这件距今6000余年的龙形文物被誉为龙的最早雏形,虽然与大家意识中的龙尚有差距,不过其憨态可掬的外表,还是让参观者驻足了好久。

而在另一个展厅中,故宫博物院拿出了近120件颜色釉瓷,把展厅打扮成五光十色的世界。这对于孩子们有很大的吸引力,不少孩子会拉着父母一件件地看,并缠着爸爸妈妈给他们找龙。“找到了!”展厅出口传出高兴的声音,这是一件清雍正年间的乌金釉描金云龙纹高足杯,上面刻着一只腾云驾雾的五爪金龙。

春节期间,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的文创家族再添新员,小朋友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动手能力,制作各式各样的手提小灯笼。其中有独占鳌头寓意的鳌鱼灯笼和鱼灯送福的锦鲤灯笼最受欢迎。年龄大一些的孩子更喜欢挑战考古盲盒,利用各种工具,将深埋在胶土中的文物清理出来,十分有成就感。

在不少游客眼中三大文化设施更像是一个整体,上午在图书馆看看书,下午在博物馆看看展,晚上再去看场演出,度过文化气息相当浓厚的一天。游客周先生所说,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中可以看到大运河的前世今生,这样系统的展览在北京其他地方是没有的,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无疑是盛宴。而在春节期间,北京公交集团还在现有通州专线基础上,开通了金蝉西路和焦庄桥西前往三大文化设施的通游新春专线,更吸引了不少游客。

街坊天津

多元包容安逸自在

本报记者 陈节松

大年初五上午九点,我与两位好友,驾车前往天津。

去天津怎能不吃老味儿菜?于是此行第一站,我选在了做传统天津菜的益发顺。到店时才过上午十点半,按大部分人的习惯,此时还远远没到午饭时间,然而店门口排队等位的人群让我们呆愣在当场,取完号得知,前面还有22桌。

“咱还等吗?”“等吧,这么多人排队味道肯定不差。”

干等不是年轻人的风格,再加上坐了一个多小时车略感疲倦,一行人便决定先去附近转转。道路两侧的车位爆满,除了天津本地的车,就属京牌最多,同一位先生交谈后得知,他姓马,是附近的居民,聊到游客时,马先生满脸笑意,“去年春节还没那么多人,狮子林桥的跳水大爷带火了天津文旅,从夏天到现在,火热度就没下来过,从北京来的尤其多。天津的人气越来越旺,欢迎你们常来!”

告别马先生,回到益发顺已是中午十一点半,正好排到位。按餐厅工作人员的推荐,我们点了3样招牌菜:红烧牛窝骨、八珍豆腐和芥末虾球,每样菜都与北京的口味不一样——红烧牛窝骨软烂入味,胶质的肉筋粘糯而不失弹性,搭配的土豆和胡萝卜被肉汁浸泡到位,肉香四溢;芥末虾球香甜可口,后味略带辛辣,每一颗虾球都有至少两只整虾,给人以实实满足感;八珍豆腐更是天津专属,八种山珍海味做的烧汁浇在豆腐上,激发出独特的海河风味,配上米饭,给个神仙都不换。

吃饱喝足,精神抖擞。来天津的下一站必是“City Walk”。从天津鼓楼出发,灯会市集最先映入眼帘,中国龙造型彩灯伴着鼓楼,古今风貌在此碰撞出浓浓年味,老北京水爆肚、天津绿豆焖子、武汉热干面、云南罐罐烤奶……市集现场各地特色小吃云集,色香味俱全。彩灯、美景、美食,鼓楼灯会市集满是人间烟火。

继续朝着海河的方向前进,古文化街的滚滚人流让我再次震撼,已多年未曾感受摩肩接踵的我竟不知从何处进入。与鼓楼灯会不同,这里主打天津本地文化。充满古韵的老街红灯笼高挂,杨柳青木版年画、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泥人张、崩豆张等天津老字号门口大排长龙,茶馆里相声艺人包袱不断,观众阵阵笑声不绝于耳。

穿过古文化街,蜿蜒海河展露眼前。站在海河畔,略带潮湿的风轻抚衣襟,耳边不时传来海鸥的声音,偏头一瞥是异域风情的小洋楼,向远处眺望是地标般的天津之眼,低头看向安静的河面,方才的喧嚣早已远去……多元包容、安逸自在,这样的天津怎能不令人心驰神往。

天津为什么火?您来转转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