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文化总第862期 >2024-02-05编印

副中心探宝之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篇
品瓷(一)
刊发日期:2024-02-05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4-5.jpg

清乾隆景德镇窑外粉彩内青花镂空花果纹六方套瓶。

4-3.jpg

清青花将军罐。

4-2.jpg

清同治景德镇青花御瓷厂图圆瓷板。

本报记者 张群琛

上期我们介绍了博物馆中的船,了解了每艘船所蕴含的文化内容。其中博物馆水街上一艘长19米的大船,上面摆放的铜人雕塑展示了不少奇珍异宝顺着运河来到北京的画面,在这些奇珍异宝中,瓷器最为引人瞩目。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的基本展陈中,精瓷美器不少,其中既有展示瓷器烧制技术集大成的六方套瓶,也有刻画当时景德镇繁荣景象的圆瓷板,同时还展示了收藏在通州区博物馆的各种瓷器。这些珍宝不仅向观众展示古代工匠巧夺天工的手艺,更以实物形式说明运河如何沟通南北。

必看国宝

若论基本陈列展中的“明星”,第五部分“京师繁会 帆樯络绎”中的“国宝”——清乾隆景德镇窑外粉彩内青花镂空花果纹六方套瓶,堪称一绝。其高40.6厘米,口径11.4厘米,腹径21厘米,底径12.4厘米,底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底款,为北京市文物公司在2000年捐赠。

这件文物的亮点很多,首先在一个“套”字上。内层青花、外层粉彩,外层瓶颈绘粉青地粉彩缠枝花卉及如意云头装饰带,其他部分施紫金釉,上绘黑彩及金彩缠枝花卉。此外,外层腹部六面各有一镂空粉彩花果纹开光,绘有灵芝、佛手、桃、枇杷等瑞果。镂空粉彩纹饰有绿、青、红等颜色,透过六个镂空纹,可以清晰看到里套青花,内藏乾坤。

第二个亮点便是这件文物烧制之难。讲解员介绍,六方套瓶需要先制作里面的青花,制作完毕后再制作外面的粉彩。“粉彩是方形而非传统的圆形,所以不能一次拉坯,要分六次制作,完毕后再拼接到青花外面。此时就可以制作镂空花果纹了。”然而到了此时,这件文物的难点才刚刚开始。粉彩的特点是每上一种颜色就要烧制一遍,烧制的同时还要保证六个镂空花果纹不损。“所以这个文物的成品率是很低的,大约烧制十个才能有一个合格。”

这件文物的烧制体现了清朝乾隆年间我国瓷器制造的发达程度。据记载,清乾隆八年,乾隆帝游玩圆明园时,来到刚刚建好的西洋楼,总觉得这里有些美中不足,于是派唐英制作几件能够在西洋楼陈设和观赏的新式瓷器。

唐英是乾隆时期成就最为显著的陶器工艺大师,这个时期烧制的瓷器公认是瓷中珍品。当时在景德镇御窑的唐英很快接到了这道圣旨,他按乾隆皇帝对西洋物品的喜好,在保持中国传统的烧造工艺中大胆创新,吸收西洋艺术长处。经过不知多少次的尝试,终于创烧成功了几款工艺精致的新式瓷器。粉彩六方套瓶就是其中之一,经大运河运抵京城。因这款套瓶烧制工艺极其复杂,集粉彩、珐琅彩、镂空等多种工艺于一身,烧制成功极为困难,在当时只烧制了一对。这就更显得这款套瓶的珍贵了。

目前,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只展出了一件套瓶,这就不得不提到它命途多舛的身世。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了圆明园,不少国宝纷纷流失海外,其中就包括这对六方套瓶。直到2000年,北京市文物公司等单位得知清乾隆粉彩六方套瓶将在5月份于香港拍卖,于是马上进行准备,最终在拍卖会上以1900万港币拍得这件国宝。经过鉴定,“乾隆粉彩六方套瓶”是乾隆早期御窑厂烧制的器物,曾陈设于圆明园,这件传世作品极为罕见。器型规整,工艺精湛奇巧,集粉彩、珐琅彩、镂空等多种装饰技法于一器,纹饰图案融合了中西文化,代表中国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乾隆粉彩六方套瓶”属国家一级文物。

通州精品

漕运鼎盛时期,顺着大运河而来的不只有精美的官窑瓷器,民窑瓷器中也不乏精品,其中通州区就出土过不少。就在展示清乾隆粉彩六方套瓶的这一单元内,还展示着来自通州区博物馆收藏的清青花将军罐。

据《通州文物志》记载,这件文物出土于1984年,出土地点在通州新城南门外。将军罐是一种实用器,被用于储存水、酒或其他物品,同时因其独特的器型和装饰性被用作陈设器。历史上,将军罐也曾作为奖赏给有功大臣的礼物,或者作为文臣赠予武将的礼物等。这件通州出土的青花将军罐,其身颈环绘的波浪纹流畅秀逸,肩部环饰规整灵活地集向三角形花朵,而罐的腹部绘制有花盛开、茎迂曲、叶多姿的缠枝牡丹,与将军罐盖子绘制的缠枝牡丹纹一致,是一件民窑瓷器中难得的精品。

作为京杭大运河北首,昔日繁盛的漕运通路为这片土地留下不少历史痕迹。通州区博物馆中还收藏有张家湾出土的订烧瓷残片。残片仍然保留着底款“张家湾梓橦阁”,据介绍,“梓橦阁”指原建于张家湾旧城内的文昌阁。根据清乾隆、光绪两版《通州志》显示,文昌阁建于明嘉靖年间,后在明朝万历,清朝康熙、乾隆、道光等时代重修。文昌阁自身也经历了地震、水灾等自然灾害,地址也从张家湾古城的南门搬到了东门。文昌阁供奉的是文昌帝君,该信仰盛行于我国南方。其中供奉的文昌帝君又名梓潼帝君,所以正确写法是“潼”不是“橦”。这个错误瑕不掩瑜,在北方的张家湾出现了南方庙宇梓潼阁,也再次印证了大运河南北文化的交融,这些订烧瓷残片就是最好的证明。

进京之谜

这些瓷器是如何进京的?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馆藏文物清同治景德镇窑青花御窑厂图圆瓷板道出了原委。

这件直径72.5厘米的圆瓷板上面绘制了丰富的图案,展现了景德镇御窑厂及周边的繁荣景象。圆瓷板的中央就是御窑厂,其中也可以看到御窑厂内工人烧制瓷器的繁忙景象。而在御窑厂外的道路上,工人们正挑着担子向御窑厂内运送烧制瓷器的材料。道路两侧可以看到算命摊、卖东西的小贩以及写着“指日高升”的戏台,从这些细节中可见当年御窑厂周围十分繁华。圆瓷板中间还出现了浮梁县衙,说明文物描述的地点为今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讲解员介绍,元世祖忽必烈曾在此处设立浮梁瓷局,是一处烧制瓷器的官窑;到了明朝,明成祖朱棣将此处改名为玉器厂;而到了清代,这里变成御窑厂。

值得注意的是圆瓷板中的几处细节。首先在圆瓷板上方绘制着群山,讲解员介绍,景德镇山水环绕,且山上盛产高岭土。使用高岭土烧制出的瓷器通体洁白。仔细看,通往山下镇子的小道上有骡马驮着高岭土下山,山上的松木则是烧制瓷器的好燃料。

而在圆瓷板的左边是一条河,河面上不少船只往来穿梭。讲解员说:“这条河是昌江,昌江直通京杭大运河。所以御窑厂制成的瓷器可以从水路直接运到北京城,这也缔造了景德镇瓷都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