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新闻总第853期 >2024-01-24编印

市政协首次“会中办提案”,委员为托位“总量不足、存量过剩”支招——
支持社会化托育机构转普惠
刊发日期:2024-01-24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3-1.jpg

昨天,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召开“关于支持社会化托育机构转普惠的提案”办理协商会。图为协商会现场。记者 方非摄

3-2.jpg

昨天,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召开“关于支持社会化托育机构转普惠的提案”办理协商会。图为主提案人张雪松委员发言陈述提案内容。记者 方非摄

本报记者 孙颖

昨天下午,一场提案协商会开到了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上,这是市政协首次在全会期间“会中办提案”。聚焦“支持社会化托育机构转普惠”议题,委员们与多个部门负责人面对面,摆问题、找路径,共同为办好托育服务出谋划策。

这场提案协商会聚焦的是0196号提案——《关于支持社会化托育机构转普惠的提案》。市政协委员、澜之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张雪松是提案者,他率先发言。

“总量不足、存量过剩!”张雪松用8个字总结了目前托育机构的问题,也说出了他提交这个提案的初衷。

2023年,市政协就“推进托育服务体系建设”进行协商议政,张雪松参与了调研。无论是幼儿园办托、单位办托还是社会办托,都存在“一娃儿难求”的问题。

张雪松准备的发言稿上,是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力求更精准地阐述问题”。

“根据前期调查,我市托育机构95%以上为营利性机构,托位使用率为35%左右,托费贵和接受度不高,导致托位总量不足和存量过剩并存。”张雪松的发言有理有据,这些社会化托育机构有着成熟的软硬件,也是值得珍惜的资源,应最大限度引导这些机构转型普惠园。

“雪松委员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市卫生健康委主任刘俊彩说。她向与会委员们介绍了北京市托育服务现状和初步办理情况。

目前北京市共有社会化办托、单位办托、社区办托587所,托位约3.3万个,加上283所幼儿园办托的9000多个托位,托位总数约4.2万个。

2024年北京市将新增1万个普惠托位。目前北京市在全国率先明确了普惠托育机构的价格,现阶段不超过各区上一年度家庭月均可支配收入的20%,全市平均约3000元。

“去年10月份,北京市印发了关于开展普惠托育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试点实施以来,新增普惠托位7500个,其中社会化办托有4400个。”刘俊彩介绍说,北京市将继续加大对社会化托育机构转普惠的支持力度,盘活现有托育机构资源,严把质量关、安全关,“让老百姓能够安心地把孩子交给托育机构”。

协商会进入交流环节,市政协委员杨洋、安春玲、王文举、芦咏莉纷纷就普惠托育价格、托育机构师资培养等问题向市教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人社局提问,详细了解北京市在托育服务“托幼一体化”试点、托育人才培养、社会化托育机构转普惠支持政策等方面开展的工作。

提案协商会只是开始,与会委员纷纷表示,将继续关注托育服务体系建设问题,助力普惠性托育服务惠及更多市民。

新闻链接:

“会中办提案”推动成果转化

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大会秘书处提案组负责人介绍,“会中办提案”是本次全会首次开展的一项创新举措,由提案委牵头,在人口资源环境和建设委员会、教卫体和文化文史委员会的支持下,选择了委员和社会关注度高、覆盖面广的提案,组织市政协委员和相关党政部门围绕提案办理进行对话协商,推动成果转化。市政协将以“会中办提案”为契机,抓好提案办理的后续工作,更好发挥提案效能,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相关新闻:

委员在网络采访中热议托育服务

推进医育融合服务模式 设专项资金保障单位办托

本报记者 孙乐琪 鹿艺佳

昨天,来自各界别的多名委员在网络集体采访中就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展开热议,建言献策。

“要积极推进医育融合托育服务模式的建设。”来自医药卫生界的市政协委员、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朱春梅表示,医育融合托育服务模式旨在为婴幼儿身体、心理、社会和情感方面提供全面的支持。她建议将社区婴幼儿保健服务纳入托育服务体系,托育机构与社区妇幼保健机构合作,在托育机构一站式提供体检、疫苗接种等服务。同时,应定期为婴幼儿提供包括健康管理、生长发育评估、早期教育指导、家庭养育指导以及心理咨询服务。

“我在市总工会工作,直接参与了用人单位开展0到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的相关工作。”来自工会界的委员、市总工会副主席赵丽君说,目前,全市用人单位办托班24家,提供托位1055个。经过调研,赵丽君发现,在职住合一的用人单位办托入托率较高,而资金短缺是用人单位办托可持续性发展的瓶颈。为此她建议,将用人单位办托纳入全市普惠托育服务工作总体规划,统筹运用现有财政资源,建立专项资金保障,借鉴公立幼儿园开办费补贴模式,为用人单位新建托育园所给予一次性开办费补贴。

如何培养托育人才?来自教育界的市政协委员、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乔东亮建议:“增学位、通学历、强课程、扩队伍、促晋升、提待遇、明标准、严准入、强培训。”他表示,在高校端,可以增设专业,减免托育专业学生学费,贯通升本升硕通道,加强课程及教材建设;在社会端,多渠道丰富托育人才工作队伍,建立托育人员职业发展体系,提高托育从业人员待遇,增强托育工作吸引力;在机构端,制定出台人才选用标准,托育机构严格选人用人育人,制定托育服务人才培训机制。


相关新闻:

委员与相关部门负责人面对面

聚焦居民供热政策服务对话协商

本报记者 张骜 高源

昨天,正在举行的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上,聚焦居民供热政策服务的提案办理协商会召开,这是市政协全会期间首次进行“会中办提案”。

“2022年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北京市居民集中供热暂停和恢复供热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但在发布一年后,在新供暖季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执行难的问题仍然存在。”市政协委员、朝阳区政务服务局局长王冬岩说出了提案关注的民生“痛点”,即在集中供热前提下,居民对暂停、恢复供热的具体操作方式、时间节点不知情、不掌握。同时,由于宣传推广不够,导致有的收费单位不知道该《意见》,在服务过程中无法落实。

对此,他建议,应加大对《意见》的宣传力度,梳理其执行难点,完善相关细则,建立评价体系,让服务有表达,让居民便捷地得到实惠。

“王委员指出了《意见》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工作建议,市城管委将继续拓宽政策宣传渠道,加大对物业代收费公司的培训,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持续提升提案办理质量。”听了王冬岩的建议,市城管委主任陈清当即给出答复。

随后,参会委员与市城管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展开交流。来自环境资源界别的市政协委员、北京节能环保中心能源评估部部长柳晓雷率先提问:“为什么要将居民申请暂停、恢复供热的时间定在每年9月30日前?”

陈清表示,为了确保供热单位有充足的时间检查供热系统的状况,一般情况下,供热单位根据系统大小,最迟每年的10月15日启动供热系统的准备工作,采暖季前的供热系统准备主要包括启动供热系统上水、打压、静态排气、热态试运行、调试等工作。

“供热准备工作是对夏季设备维修和供热系统调试进行的摸底考试,是为了提前暴露出设备或系统运行问题,以便及时修复完善,确保正式供热时的供热质量。”陈清说。

“在未来的工作中,有关方面会对供热企业开展哪些培训指导?如何确保相关政策措施落实到位?”来自共青团和青联界的市政协委员、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欧阳继华继续提问。

陈清表示,将加强本市各区集中供热工作监管,不断提升供热质量和服务水平。“2023年9月我委出台《北京市区域集中供热考核管理指导意见(试行)》。全面考核日常管理、供热服务、安全生产、行业管理、服务测评等各方面工作。各区行业主管部门都按照要求完成了本辖区考核管理方案的修订工作,将各供热单位开展暂停供热服务情况纳入考核范围,对落实不到位的供热单位给予扣分。”

在一个多小时的会议中,参会委员还围绕优化申请流程、老旧小区申请标准等进行提问,相关部门负责人分别予以解答。对此,提案人王冬岩表示满意,“这充分展现了政府响应的速度、办理的温度,希望更多市民可以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