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关一文)日前,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持续提升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界别联组会上,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吴晨作《在人居科学框架下创新构建城市治理决策支持体系》主题发言。
吴晨介绍,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指出,“完善超大城市治理体系,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近年来,我国在城市治理领域取得了长足进展,同时也迎来了大模型时代的新挑战。我国现已具备发展学科体系下大模型应用的基础条件:2022年大数据产业规模达1.57万亿元,同比增长18%;2023年智能算力市场规模增速达82.5%;截至2023年5月,10亿参数规模以上的大模型已发布79个,居世界前列。在人居科学框架下,借助大模型创新城市治理决策支持体系,是未来城市治理高质量发展的突破点。
“现阶段的城市治理决策支持体系面临许多挑战。”吴晨建议,要加快构建人居科学体系下的大模型应用发展生态,基于数据、算力、算法模型三要素形成城市治理新生态,为城市注入新活力。以目前欧洲规模最大的基建项目——伦敦伊丽莎白线为例,其全长118公里,数学模型的精准模拟与预测在规划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项目投入使用后促使伦敦中心的交通运力提升了10%,沿线1.5公里范围内的土地价值增长了78%。他表示,基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本市提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空间格局。未来应深度结合发展需求,发挥科技创新“国家队”的技术优势,探索面向复杂城市治理的专用大模型。
“城市治理高质量发展不仅依靠技术革新,还有赖于规划决策理念、手段、流程、制度的优化。”吴晨表示,未来需不断提高“弹性城市”治理水平,既做到韧性城市严谨有效的控制,又具备“弹性城市”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应积极推动城市治理理念、技术和制度的协同创新,完善顶层设计,探索形成专用大模型治理的有效范式,促进技术体系与治理体系的共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