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新闻总第852期 >2024-01-23编印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补短板 解难题 政协委员心系群众事
刊发日期:2024-01-23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关一文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昨天举行的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众”专题座谈会上,多位委员聚焦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热点,带来了宝贵建议。

建设便捷高效的互联网门诊服务

“互联网医疗作为一种创新型的医疗服务模式,为解决传统医疗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然而,目前互联网门诊在服务范围、就诊时间、初诊分诊、环节整合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市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医师王昕建议,拓展互联网门诊服务的范围,包括专科门诊、慢性病管理等,更好地满足患者的个性化需求。

为提高互联网门诊服务的灵活性,可以考虑取消固定的就诊时间,医生能够在空闲时段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既减轻医生压力,又能方便患者在任何时间通过互联网平台咨询,提高医疗服务灵活性。王昕还建议增加初诊分诊、开卡建档功能,当遇到难以远程处理的疑难杂症,或需要查体、面诊时,可通过互联网初诊后转诊到相应的专家门诊分级诊疗,缓解大医院的就诊压力。

构建社区整合式长期失能照护模式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失能老年人的长期照护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社会问题。”市政协委员、乐普瑞康(北京)养老服务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余立新认为,目前急需探索一种新的社区化的长期失能照护模式,以减轻家庭照护者的负担,提升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

他建议,依托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构建社区整合式长期失能照护模式。其中以社区为基础,以资源整合为核心,旨在通过发展小型、灵活的组织,提供全方位、高效便捷的照护服务。这需要对社区内的照护资源全面评估,根据失能老人的实际需求和社区资源状况,设计出一系列可组合的服务模块,如基础照料、社区托养、失能预防、失能干预和照护等。以养老服务综合体为中心,构建一个资源共享网络,实现设施共享、人员共享和信息共享。

“大型照护机构往往难以满足社区个性化、差异化的养老照护服务需求。”余立新建议建立家庭照护小组、邻里互助小组等小型、灵活的照护组织。鼓励专业化的跨学科照护团队参与,协作提供照护服务。同时,要明确小型照护组织的布局和职责。此外,强化家庭照护者的支持与培训,包括照护技能培训、心理疏导、健康管理等。

落实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协同育人的内涵有待丰富、家长协同育人的意识有待加强、社会育人资源有待进一步挖掘和调动……当前,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仍存在堵点。”市政协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校长郝臣建议,要完善家校社协同共育框架。

首先,发挥学校协同育人的主导作用。学校要深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各中小学校、幼儿园要把做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作为重要职责,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协调社会资源发挥育人作用。

其次,健全社会家庭教育服务体系,将家庭教育指导作为城乡社区公共服务重要内容,积极构建普惠性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依托城乡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妇女儿童之家、家长学校等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配备专兼结合的专业指导人员,有针对性地做好指导服务。

社会可协助更多学校进行跨校、跨区合作,尝试构建不同区域联合的家校合作网络,或建立社会托管中心、家长学校以及社会家校服务中心等,大幅提升社会资源的利用率。

此外,要制定三方协同育人的法规与政策。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构建中,学校要鼓励和倡导家长树立终身学习意识,让家长不断学习,主动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以此丰富以家长为主力的家校社合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