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新闻总第852期 >2024-01-23编印

代表声音
刊发日期:2024-01-23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焦力代表:

尽快提高智能建造比例

本报讯(记者 赵鹏)在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市人大代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焦力提出了“关于提升城市更新品质的建议”。他认为,本市应推行更新项目的设计数字化,尽快提高智能建造的比例。

2023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曾提出,随着首都的城市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城市更新行动是不断完善城市治理理念,以绣花功夫实现大城善治,焕发城市之美的必由之路。

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的实施,为城市更新行动的高效运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也参与了一些城市更新项目和调研。针对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焦力介绍,北京市城市更新工作的创新举措是由街道办聘请了责任规划师,除去重点街道的城市更新内容外,其余更新项目均由责任规划师负责审定及把关。

焦力表示,专业人士的加入对城市更新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仍然存在着一定问题。目前,根据相关条例规定责任规划师的聘任以街道办为主体,全市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对责任规划师的任职资格、业务水平、薪酬标准尚存在一定差异,同时仅由责任规划师个人负责对片区更新的管控,这也存在着一定风险。

为此焦力建议统一聘任渠道,严格准入制度,完善考核机制。

在他看来,城市更新行动绕不开数字科技,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扎实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而智慧城市的基础正是城市街区的数字化。他认为,这方面正好可以借助大规模城市更新的契机,推行更新项目的设计数字化,进而生成有统一标准的数字化档案文件,最终以一块一块用地拼接出整个城市的数字化模型。

焦力还进一步提出,城市更新离不开智能建造,而设计数字化可以为智能建造提供底层技术。随着城市更新项目规模越来越大,质量越来越高,必然会吸引更多一流的建造公司参与到项目之中。当智能建造技术应用到城市更新项目中,其可以更有效地减少建筑垃圾和建设过程中的噪音污染,同时大幅度减少建造时间。

对此他表示,未来希望有关部门能够进一步细化城市更新行动中的相应法规要求,更好地探索出一套城市更新工作的“北京方案”。

刘颖代表:

推进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发展

本报讯(记者 曲经纬)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健康北京建设”“健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慢性病‘长处方’管理”。市人大代表、通州区潞城镇东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颖常年扎根基层,本次,她就带来针对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报销比例和封顶线,以及普及建设农村卫生服务站的建议。

刘颖非常关注解决农村老年人慢病就医“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城乡合作医疗制度在保障居民基本医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报销比例及报销封顶线还有提升的空间。”刘颖说,老年人容易身患各种基础病,需要常年吃药治疗,老龄化社会也加剧压力。如报销额度不够,会给家庭生活带来不小经济负担。

她走访临近村庄发现,不少百姓对建设村级卫生服务站的呼声很高。“但是建服务站有要求,比如人口数量、能否辐射周边等,不是村村都有。”刘颖说,据她调研发现,即便有一些村建了农村卫生服务站,目前也没能与医保联网。“农村卫生服务站服务质量、推进速度和使用率都不是很高,目前出台的相关政策力度不大,对农村服务站的人、财、物、资源支持不够,都无法进行医保刷卡支付。”在基本医疗保险目录和定点规则实现区域统一的基础上,刘颖呼吁创造条件推进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发展,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报销比例和封顶线,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和服务。

她说,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患慢性病的老年人会越来越多,农村出行不便,外出就医看病、拿药不便等都亟待更贴心的保障措施。她建议普及建设农村卫生服务站,完善基层医疗服务设施,为百姓提供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成立农村卫生服务站,既能服务‘家门口’,一定程度上也能减轻中心城区医疗服务压力。”刘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