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新闻总第851期 >2024-01-22编印

去年财政收入量质齐升规模增速八年最好
今年支出将首破8000亿 民生占比再增
刊发日期:2024-01-22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赵鹏

昨天,《关于北京市2023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4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提请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报告》显示,2023年全市财政系统面对抗击洪涝灾害、稳住经济、保障安全等多重任务,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完成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去年全市财政收入量质齐升,全年完成6181.1亿元,增长8.2%,规模和增速均为八年来最好水平。

2024年,本市财政部门将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总体要求,推动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今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8015.7亿元,将首次突破8000亿元,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实施、全市中心工作开展提供有力支撑,有效保障各重点领域需求,民生支出占比进一步提高。

财政助推副中心建设 “三大建筑”投用

回望2023年,本市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财政收入规模和增速达八年来最好水平。

随着北京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一系列稳预期促发展政策落地见效,去年全市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去年财政部门全年为企业减轻负担超850亿元;金融等规模前7位的重点行业贡献财政收入近八成,特别是科技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均保持两位数快速增长,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成效明显。在以上因素带动下,全市财政收入量质齐升,全年完成6181.1亿元,增长8.2%,规模和增速均为八年来最好水平;税收占比86.7%,收入质量连续三年保持全国第一,体现了首都经济发展的韧性和高质量。

2023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971.6亿元,增长6.7%,有力保障了重大战略、重要任务、重点改革落地实施。财政部门大力支持保障“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推进,首都文化持续繁荣发展,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城市治理水平逐步提升。本市财政部门大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三校一院”交钥匙项目全部交付,城市副中心建设加速推进,“三大建筑”竣工投用,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投入保持在八成以上。

2023年本市压减一般性支出等23.9亿

打好政策资金“组合拳”,本市财政部门积极争取1117亿元政府债券资金,早于中央财政要求3个月发行完毕,有力拉动投资。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本市授予中小微企业合同金额占比八成,高于国家要求40个百分点,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不仅如此,本市还鼓励政府性担保机构“降费率、扩规模”,引导金融资源向实体经济流动。聚焦科技创新和高精尖产业发展,在京新设人工智能、医药健康、机器人、信息产业等领域政府投资基金,助力加快建设国际科创中心。

预算管理改革聚焦“控成本、防风险”,纵深推进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实现市、区、街乡镇三级全覆盖,全年新设优化支出定额标准1515项,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本市财政部门还邀请人大代表418人次,参与198个财政绩效评价和事前绩效评估项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通过建立政府部门过紧日子评估指标体系,这让过“紧日子”成为常态。在连续多年压减的基础上,本市继续压减一般性支出和非紧急非刚性支出23.9亿元,按照5%比例压减“三公经费”。通过推动财力向区级下沉,全年市对区转移支付增长10.3%,支持各区兜牢“三保”底线。

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6490.2亿

展望2024年,当前国内经济总体保持回升向好态势,国家增发万亿特别国债、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拉动经济增长;首都科技创新成果加快显现、市区财源建设不断巩固等积极因素,都将为我市财政收入增收奠定基础。按照积极稳妥原则,2024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6490.2亿元,增长5%,与经济增长目标同步。

今年本市会“适度加力”组合使用专项债、国债以及财政贴息、融资担保、股权基金等多种政策工具,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支撑经济回升向好。2024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8015.7亿元,首次突破8000亿元,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实施、全市中心工作开展提供有力支撑,有效保障各重点领域需求,民生支出占比进一步提高。

提质增效,狠抓财政管理改革,2024年全市财政部门将大力加强财源建设,支持打造营商环境“北京服务”品牌;实施更大力度惠企助企措施,支持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紧抓“两区”建设契机,鼓励支持健康医疗、金融、文化教育等优势产业发展;用好人工智能、医药健康、机器人、信息产业等新设政府投资基金,发挥放大效应,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助力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和高精尖产业发展;用好地方政府债券,更好拉动有效投资。

今年本市还会坚持聚焦民生,持续增进改善民生福祉,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健康北京建设,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开展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和老楼加装电梯工作;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

坚持统筹平衡,本市还要编细编实三年滚动预算,完善项目预算跨周期统筹调度机制;坚持政府过紧日子,从严从紧控制一般性支出,把更多的财政资源腾出来,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硬化预算约束,严禁超预算、无预算安排支出或开展政府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