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乐活总第843期 >2024-01-12编印

老胡同 整新景
刊发日期:2024-01-12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4-1.png

大成街

4-2.jpg

十八个半截胡同

4-3.jpg

西大街博物馆路

4-4.jpg

熊家胡同

本报记者 冯维静

北京有句老话,“有名胡同三千六,没名胡同赛牛毛”。不少外地朋友来北京,旅行清单上都会加上一项“逛胡同”,感受地道的北京老城韵味,还有市井深处的浓浓烟火气和人情味儿。

北京城市副中心,京杭大运河北起点,这里的街巷胡同随着大运河漕运的兴盛而发展。如今,灰瓦青砖老胡同经过“绣花针”式的精细化治理,焕发新韵,成为市民身边小而美、高品质的“网红打卡地”,人们流连其中,触摸老城肌理。

据悉,经过两个“三年行动”的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五处片区、一百六十七条街巷胡同的环境面貌“脱胎换骨”。在刚刚闭幕的通州区“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将完成八十七条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治理。区城市管理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二〇二四年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工作已经启动,副中心的小街小巷小胡同将以“达标、精治、维护”为标准,再次升级,在注重环境整治、古都风貌保护的同时,满足街巷的生活居住功能。

穿越数百年的“网红胡同”

南大街东侧的熊家胡同里,不时有年轻人停下脚步,自拍、互拍、连拍……美图拍不够,这里如今已是不少社交媒体推荐的网红胡同。

熊家胡同所在的中仓街道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工程,是通州区最早启动且改造范围最大、涉及胡同最多的更新改造项目。其中共涉及15条背街小巷,总长约4.8公里,其中10条位于通州南大街历史文化保护区域里。

相传在明初,有个从事漕运的熊姓大户在莲花寺西侧圈地建房,多年后形成一条不到百米的小巷,因熊姓大户首居,所以称之为“熊家胡同”。直到清代聚落不断扩大,街巷随之延长,居民以回族居多。

乍一看熊家胡同跟其他老胡同没啥区别,但总有人慕名而来,因为走进去大有乾坤,居民经常当导游。“一到周末,就有好多年轻人来这拍照,他们说这叫‘打卡’。”老街坊王大爷在这儿住了40多年,说起胡同的变化,老爷子乐滋滋的:以前的路面坑洼不平,杂物占道堆放,一到雨天就积水横流,现在推开门就是景儿,老街坊都特满意。

王大爷说的“景儿”,是胡同口那面“网红墙”。靠着胡同南墙,12个宽大的老式红木橱窗自西向东依次排开。双喇叭卡带收录机、老式黑白电视机、木工家伙什儿、袜撑子、汤婆子……这些居民们主动捐出的老物件让曾经的胡同时光在橱窗中重现。

“我还贡献了两张黑白照片呢,一张是我侄子结婚时候的照片,还有我结婚时候的照片,都是黑白的,现在都在那橱窗里呢,挺有意思的。现在熊家胡同是网红打卡地了,之前搬走了二三十年的老街坊还特意回咱这胡同来看过呢,说这‘墙上博物馆’建得真不错!”家住附近的老居民告诉记者。

南大街不只有熊家胡同这一条网红胡同。南大街有著名的十八个半截胡同,一条南北走向的中街将马家胡同、熊家胡同、紫竹庵胡同等八条胡同一分为二,加上仅及当地胡同一半长的半截胡同和北二条,形成十八条半截胡同,俗称“十八个半截”。经过背街小巷整治,这里的胡同可谓条条精品:西大街胡同,百米长的《潞河督运图》手绘墙画十分吸睛,上面画有64艘船只和820余个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中仓地区的“运河文化”和“仓储文化”;白将军胡同结合南大街百年历史风貌,从以前的脏乱差变身公园博物馆,居民幸福感瞬间爆棚;回民胡同、马家胡同、紫竹庵胡同、悟仙观胡同经过整治后,沿途的花鸟店、小吃摊、服装店、咖啡馆也成了网红打卡地……

更有意思的是,这片胡同的“网红”历史可谓悠久。早在金末元初,这里就是当时的“网红街”,回民聚集在此从事牛羊交易,在街口修建清真寺,以通往寺院的大街为中街。至明代嘉靖年间,监察御史吴仲建言,把通惠河普济闸至通州城北,沿金代闸河旧道截弯取直,直通北运河,并建石、土二坝。一时间这一带舳舻蔽水、舟车辐辏、车水马龙,通州漕运达到鼎盛。居住这一带的回民由原来的贩卖牛羊、皮货、饭棚、脚力等生意,转为以搬运漕粮、物资为主要生意,越发热闹繁盛。所以,其实早在数百年前,这里的胡同就相当出名了。

老胡同入选“北京最美街巷”

打开社交媒体,搜索“北京网红打卡地”,位于副中心核心区的“燃灯塔及周边古建筑群”是推荐打卡点。远处是高楼大厦,眼前是充满烟火气的古建筑群,一高一矮,一新一旧,现代与传统的碰撞被收进小小一方镜头,这里的小街小巷也被摄影爱好者称为“最具穿越感的胡同”。

西塔胡同位于西海子公园东侧,因位于西塔——燃灯塔前而名。南北朝时期,北齐一朝将潞县(今通州区)治所及渔阳郡衙署并迁至潞河(今北运河)西畔后,始建城池(今通州旧城北半部分)。北周灭齐占领潞县,即于北城垣内创建镇河塔——燃灯佛舍利塔,建筑佑胜教寺于塔东侧。唐贞观年间由尉迟敬德重修,辽重熙年间重建,元大德、明成化年间均曾予以补葺。此塔历代修缮,香火颇盛,因而在明代于塔前即形成一条街道,相传为塔前胡同。胡同原东起北门内大街北端,向西行经佑胜教寺(俗称塔庵)山门前,再沿湖东岸南行接如意胡同。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于北大街北端东侧原靖嘉寺北部修建一座宝庄严阁,并筑造一座渗金铜塔,香火亦甚。进香者沿北垣巡大街相对,遂简称西塔、东塔,而塔前胡同亦隔街相对,便依方位称为西塔胡同与东塔胡同。

有着300年历史的西塔胡同,从曾经的低头路面不平、抬头“蛛网满天”,到今天的花红柳绿、一步一景,历经了三次“大手术”。由于地处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这里的胡同也成了网红打卡地,游客、居民、设计师,不同身份的人们来来往往,与其共生,为其改变。

上世纪八十年代,老通州人李师傅已经搬到胡同南面的村子近十年了。“我刚搬来时,燃灯塔被高墙围起,墙外满是杂草,挺荒凉,倒是塔周围的平房区越建越密,西塔胡同、贡院胡同、司空分署街、北大街……街道交错纵横,俨然成了通州的一片大型居住区。”忆起青春时光,李师傅颇为唏嘘。那会儿,西塔胡同旁边有个儿童乐园,一到周末、暑假就是孩子们的天堂。附近大大小小的商贩云集,卖饮料零食的、卖农副食品的、卖鞋服饰品的应有尽有,吆喝声、讨价声此起彼伏,热热闹闹。

如今,西海子公园、燃灯佛舍利塔等以西海子示范片区为中心的景区、街巷、胡同经修缮提升,已从文物景观变成了旅游景区。此前,该片区内的大成街、西塔胡同上榜“北京最美街巷”,成为北京必逛的重要网红打卡点之一。

跻身2023十大“北京最美街巷”的北苑北路,溯其渊源,也有着鲜为人知的历史与掌故。据《北京市通县地名志》载:“北苑清代本为种菜之地,有看园之人居此。于南北两处形成两个很小聚落,此处位于北,故曾名北菜园。1949年前后依同音改称今名。1960年前后居民增多,1980年前后形成今格局。”因“北苑”是从“北园”谐音得名,所以早年间通州人习惯将“北苑”之“苑”发yuán音,而今多将“北苑”之“苑”发yuàn音。

20世纪90年代之前尚无北苑北路,此地有西关小学、北京市塑料二厂等,大致于2000年前后在北苑中部自北向南开辟新路,因大部分路段处于北苑北部,故名北苑北路。曾经这条300多米的巷子墙面脏乱、空中“蜘蛛网”满天、设施陈旧、绿化杂乱,各种环境问题让附近的居民一提起这条背街小巷就摇头,“乱得很,过路也不方便。”但这里又紧邻万达商圈,是大家傍晚经常路过的地方。

如今,从新华西街往北走,一面植物墙让这条宽度不到8米的小巷生态气息十足,在街巷北段设置休闲廊架及休憩座椅,形成一个微口袋公园,为居民提供休闲空间,使街道变得更有人情味。“改得好,住着很舒服。”居民陈大爷说,现在路灯也多了,街上亮起来,路面也不积水了,线缆也下地了,环境好了心情都好了。

老街巷升级特色商业街

青砖灰墙的传统建筑,自然流畅的绿地装饰,步行街、小公园,带有古韵的书法、石雕、冰纹等街景装饰……家门口的变化让住在永顺镇果园路附近的居民倍感舒心。

相传元代此地原为果园,为王姓的果木庄头所有,形成村落后,依姓和果林而名王果园,清光绪初年,简称果园。在这个成型于清代的村落里,有两条路——果园路和果园大街。“这条街有上百年的历史,清朝光绪年间就已经有了,以前这里饭馆多、车多、人多,无论是交通还是居住环境都比较脏乱。你看现在,变化多大,街道古香古色的,还专门为孩子开辟了娱乐区域。”从小在这儿长大的居民王安福对眼前的巨大变化感慨颇多。

经过整治后,曾经脏乱拥挤的街巷已然不见,呈现在眼前的是干净宽敞的柏油路,青砖灰墙的传统建筑色调,自然流畅的绿地装饰,现代科技与传统装饰相结合的灯具让老街胡同焕然一新,还被评为通州区最美街巷。老街正式向市民开放后,摇身一变成为潮流夜市,巡游表演、网红小吃……浓浓的市井烟火气引发了“打卡热”,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游客前来,悠闲享受着老街古韵里的新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果园大街上的口袋公园也是改造中的一个亮点。永顺镇利用拆违后形成的空间,为附近居民建起了活动场所,配备了优质的儿童娱乐设施,让家长们可以带着孩子在这里休憩玩耍。考虑到市民对舒适公共空间的需求,与果园大街连接的果园路将建成占地约2000余平方米的“文体休闲活动中心”,内设足球场、篮球场、乒乓球、棋牌、健身器材等配套设施。同时,为大街配建了立体停车楼和“五星级”公厕。整个果园大街的配套设施,都凸显了城市副中心街巷建设的高规格高品质。

同样,曾经的“脏街”乔庄北街摇身一变,如今也成了便利附近居民的15分钟生活圈所在地。在城市副中心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中,乔庄北街通过点、线、面串联的方式,重新梳理人行空间和植被,增添特色景观,并对建筑界面、广告牌匾、围墙栏杆进行整治,规范门前停车秩序,街巷面貌焕然一新。

小巷治理“唤醒”了曾经的社区公园。在乔庄北区与乔庄北街小区之间有一处小微公园——乔庄公园,因年久失修,设施损毁,杂草丛生,基本处于荒废状态,附近居民只能望园兴叹。经过一年的改造,乔庄公园焕然一新,以26柱崭新亭廊和镂空廊架搭成“龙骨”,拆违腾退的绿地栽满油松,汉白玉拱桥和老花椒树留住乔庄居民的记忆,200多米长的崭新步道串联起公园各色小品。

沿乔庄北街向南便是乔庄商业街,步行街两侧商铺云集,餐饮、美容美发、茶社、蛋糕店等应有尽有,不仅为附近居民提供了宜居便利的服务,这里的特色美食还意外成了网红,不少市民专程来打卡寻味。

乔庄商业街、乔庄北街、乔庄后街,一直通往北侧京秦铁路线的公安学校路,两横两纵道路如今秩序井然。居民老杨每天都得遛一圈:“真是大不一样了,我在附近住了大半辈子,眼瞅着老街环境美了,大家的态度都不一样了。以前园子乱,狗屎多,遛狗的人很少收拾。改造后,大家自觉维护,很多遛狗人都会自觉带纸清理,看到这一幕真挺感慨的!”

记者从区城市管理委获悉,2024年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已开启前期工作,将结合区域功能、历史风貌开展“背街小巷精细化设计”,计划完成87条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治理。今后的改造提升将不仅局限于一条街巷,而是以一个街区为单元,集中连片推进更新改造。同时,深入部分核心区院落开展地下管线改造、厨卫入户、增设便民设施等“一院一策”改造。按照新三年行动方案的要求,到2025年,全区背街小巷市容环境面貌将整体提升,便民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精细化长效治理机制基本建立,共建共治共享氛围浓厚,市民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