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总第836期 >2024-01-05编印

广泛汇集群众智慧破解城市治理难题
“千名代表问政问需”转化成治理效能
刊发日期:2024-01-05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陈施君

田间地头、街道巷陌,他们深入基层,询问百姓需求;问政于民、问需于民,他们将一页页“民情日记”提交政府部门。这些鲜活的镜头,来自通州区人大“千名代表问政问需”活动的生动实践。他们问出了什么?或许在以下“图景”中,不难找寻答案。

区委书记、区长以普通区人大代表的身份深入所在选区,现场回应群众诉求;

政府部门现场解答代表提交的“民生热点问题”;

以“问需”方式收集代表、选民、代言员意见建议的数量,数倍于人代会和闭会期间所提交的意见建议数量;

结合“问政问需”活动,18条意见建议已经纳入区政府2024年重要民生事项……

2023年,通州区人大常委会在314名区人大代表、851名乡镇人大代表中,创新开展了“千名代表问政问需”活动。区、乡镇两级人大代表以基层治理为主线,先后围绕多项涉及广大市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主题开展“问政问需”活动。491人次区人大代表、1406人次乡镇人大代表,深入到22个代表之家、389个代表联络站,联系26970名基层选民和代言员、191个单位,收集意见建议2156条。

问需——问出了民生期盼

通过“问需”,代表们“问”出了党建引领、接诉即办、城市建设管理、公共设施、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产业发展、商务服务、民生保障、土地流转、发展林下经济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在涉及区级层面提出的295件意见建议中,涉及助推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建议为173件,占总件数的58.6%。在“问需”过程中,大家紧扣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这一工作重心,着眼当前基层治理中重点工作和薄弱环节,突出重点,所提意见建议指向明确,问题症结分析凝练精准,责任单位清晰,以点带面,为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决策参考。

比如,代表们在调研中发现,平原造林工程实施过程中,由于土地性质调整等原因,造成一些农田被隔开,地块数量多且分散,导致水利灌溉、电力线路、机械作业、农田路网等基础设施无法配套,无法实施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就此,代表们建议,适时、有条件地将耕地和林地地块进行有效整合,便于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农业生产管理及农机作业,为旅游景观型农业发展创造条件。

问政——问出了造福百姓的承诺

政令是否得到落实、政策是否科学、政绩是否到位、政风是否清廉。通过“问政”,人大代表监督政府部门解决居民急难愁盼。

龙旺庄小区30年前建的供暖设施管道老旧,时有跑、渗、漏现象发生,导致供暖热度受影响,但当初投资设施民营企业无力改造,也不愿退出,以前主管部门虽被吹哨报到进行解决,但鉴于改造资金巨大,无企业愿意接盘,问题迟迟未能解决。此次活动中,区人大代表主动介入,与区主责部门一起约谈市级供暖部门负责人到场,督促限时解决,市供热集团承诺了先维修保供暖达标,后接盘收购的总体一揽子解决办法,使长年无解的老大难问题得到了分阶段解决。

在“问政问需”活动中,代表们了解到通瑞嘉苑西社区的居民希望增加老人、儿童活动空间,街道社区与区人防办等对接,与法律法规衔接,在平急结合前提下,促成了这件民生实事。社区和中铁建物业协商,规划了合唱室、乒乓球室、图书馆、书画室等。社区居民曹秀凤深有感触地说:“我看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给人民群众办实事。”

针对楼顶漏雨这个特殊情形,能否简化公共维修基金提取和使用程序,或者明确实行先维修后交费制度,是“问政问需”活动收集较多的共性问题。居民们反映,能够理解公维资金严格的提取程序是为了防止不合理使用,但从居民视角来看,更希望针对具体问题,完善具体制度。对此,潞邑街道知难不畏难,在公维资金到位前,街道协调“小微项目惠民生”资金29.6万元,维修15栋楼,协调“党组织服务群众经费”25万元,维修13栋楼,破解了这一具有代表性的难题,得到了上万居民的热情点赞。

一件件民生实事得到了重视和推进,一个个民生诉求得到了收集和反馈。人大代表和党委、政府部门群策群力,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家的事,请群众坐“C”位,着力推动解决两千多个民生诉求、民意民智转化为基层治理“指南针”,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