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总第830期 >2023-12-27编印

副中心里程碑式重大工程一个个完工将向市民开放
今天,向副中心建设者致敬
刊发日期:2023-12-27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陈强

临近岁末,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即将对市民开放。这是副中心重大工程中又一里程碑式的项目。

过去短短数年间,副中心已有一批重大工程投用。从行政办公区到回迁居民保障房,从环球影城到城市绿心;从远洋乐堤港到潞城全民健身中心……在夜以继日的建设中,副中心逐渐拉开城市框架;而当前在建和即将建设的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京唐城际铁路、海昌海洋公园等,将为这座新城奏响新的乐章。

每一个重大工程背后都有一批默默无闻的建设者。他们拼搏进取、昂扬向上、攻坚克难,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副中心速度”“副中心标准”和“副中心质量”,用智慧和汗水浇灌这座“千年之城”拔节生长。

技术突破

“工地就是科技创新营地”

夜晚驾车来到东六环,驶过梦幻般的环球度假区,一组流光溢彩的建筑群出现在视野右前方。这就是即将开放的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北京艺术中心宛如大幕拉开;北京城市图书馆好似森林书苑;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扬起巨大“风帆”。

前不久,北京艺术中心歌剧院的音响系统用《运河谣》试音。得益于国内最大、功能最全的沉浸式扩声系统,声场通透而沉浸。现场听到《运河谣》的最后一句歌词“美丽的故事代代流传”,李静平的脑海中回忆起三年多来的点点滴滴。

三年多前,李静平来到北投集团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项目部担任前期工作部副部长,当时的建筑群还只是模型,施工现场多少有些荒凉。1000多个日日夜夜过去了,她和数不清的建设者们将设计师理念“一比一”精确还原,“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技术突破!”

北京艺术中心的建设者们要系统考虑声学、灯光音响、舞台机械等60多个专业系统、30多个学科门类,北京建工集团的付雅娣带队编写了建筑版的“查重软件”;北京城市图书馆的外立面由276块“超级玻璃”包裹,单块玻璃重达11.5吨,是当前世界上最重的幕墙玻璃,中铁建工集团的王国鹏带领团队开展了“风压变形性能测试”等多种创新测试;北京城建集团的建设者们,为了保障文物安全,给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主楼的242根柱基都加装了隔震垫……

在三大文化建筑的建设过程中,还有不少世界罕见、国内首创的突破性技术。项目竣工后,很多“筑城者”陆续撤离,他们满怀期待地告诉记者:“副中心工地就是科技创新营地。这里诞生的很多专利技术,今后会应用到全国乃至全球的‘超级工程’中去。”

奋斗精神

“副中心速度是干出来的”

车水马龙的东六环附近,一个个“超级工程”在几年间从无到有:三大文化建筑2019年10月28日正式动工,即将对市民开放;北京最大在建医院安贞医院通州院区,地下工程提前15天冲出正负零、主体工程提前20天封顶;东六环入地改造项目“运河号”盾构机最高日进尺高达24米,打破同类直径盾构掘进纪录……提到“副中心速度”“副中心质量”,几乎每一位“筑城者”的嘴角都会微微上扬。

副中心速度和质量是如何“炼”成的?“干出来的!”北京城建集团的王伟,在安贞医院通州院区建设过程中主管生产,每天清晨一睁眼,都有一大堆事要处理。医院是建筑业界公认的“最复杂的公共建筑”之一,在抢抓幕墙施工进度期间,他整整2个月没回家,几乎“废寝忘食”。为什么这么拼?王伟说,因为心中有目标,要给这项工程申报“鲁班奖”。

为打造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副中心不仅仅是盖几座建筑、修几条隧道那么简单,“筑城者”不仅要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更要有超乎常人的勇气和毅力。

历经两年多“埋头苦干”,“京华号”“运河号”盾构机在今秋终于破土而出,为“地下东六环”挖掘出了两条各长7.4公里的隧道。这一刻,平时为人低调的首发建设公司员工何历超,忍不住振臂高呼:“我们成功了!”4年前,只有37岁的何历超来到东六环项目担任总工程师,“一定把工作做好!”他立下军令状。苦和累,或许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很多“筑城者”都是这种心态。

理念突破

“让副中心更加和谐宜居”

以腾退的东方化工厂为核心,建设为总面积11.2平方公里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把7.4公里长的东六环藏入地下,地上部分建设慢行系统和绿色空间;在大运河畔建设亚洲最大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在副中心,一个个恢弘大气的“超级工程”,吸引了人们赞叹的目光。赞叹之余,也许会有人发出疑问,为什么非要“迎难而上”?

实际上,规划这些难度超高的“重大项目”,正是为了让副中心百姓的生活更加宜居。这也是数以万计“筑城者”们的共同追求。以东六环隧道为例,虽然盾构法比明挖法难度大了不少,但是在安全、环保、工期等多个方面具有很大优势,相当于节约了600亩土地,地上的树木、建筑、铁路、河道都能免遭破坏,更能最大限度降低工程对市民生活、交通的影响。隧道建成后,副中心11条规划道路、5条现状道路将逐步实现东西向贯通,出行更加便利。

大运河畔,从化工厂蜕变而来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开园已满3年,游客超810万人次。这处“绿色心脏”是副中心规划中的“大手笔”,同样被称为“大手笔”的是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建成后,它将是“亚洲最大”。中铁十六局集团的刘甲振,朝夕相伴这个大工程3年多,在工地上发明了2项个人专利,巧妙破解了施工难题。

“专利的名字有些拗口,直白点儿说,是为了让地下站台更加稳固。”刘甲振说,副中心站通过“站城融合”的理念,将列车站台移到了地下,地面则打造商圈,与传统的地上火车站相比,副中心站的“立体交通”会更加顺畅。通过独特的“京帆”屋盖,阳光可以从地面直射到地下二层的车站候车厅。

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几番寒来暑往,一项项“超级工程”正陆续建成,规划中的“千年之城”有了越来越清晰的模样。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筑城者”们的精彩奋斗故事,还会在大运河畔继续书写。


记者手记

难忘那一句句滚烫的话语

今年以来,记者采访了众多的城市副中心重大工程建设者。他们当中有设计师、有总工程师、有测绘员、有焊工、有安全监督管理员……尽管岗位不同,职责分工不同,很多都不善言辞,但他们对于参与城市副中心建设,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

“我把家搬到了副中心,我的抱负在副中心施展,在这里,我想拼一个未来。”

“在副中心,我参与了‘最复杂的公共建筑’,乐在其中,特别有成就感,不觉得疲惫。”

“大学毕业不久就能建设这么重大的项目,我很幸运。”

“等孩子长大了,我一定带他来副中心看看。这里有他老爸当年参与建设的大楼,都特气派!”

采访中,建设者们一句句滚烫的话语,让人激情涌动。

心中有梦,脚下有路。自2016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部署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以来,7年多时间,2700多个日夜,无数“筑城者”用智慧和汗水铸造起一个个“超级工程”,让蓝图中的城市副中心“千年之城”在大运河畔拔地而起。其建设速度之快、标准之高,堪称奇迹。

副中心重大工程建设仍在推进。“不等不拖、紧张快干”“把已经建设好的项目利用好、运营好”“新开工项目要加大建设力量”……虽然已到年末,记者不论到哪个工程探访,感受到仍是这股子只争朝夕、蓬勃饱满、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建设者,奋力托举起了城市副中心的城市框架;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建设者,让“千年之城”从恢弘蓝图走向精彩现实。

向建设者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