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施君)去年,区政协委员阎晶提出《关于高标准推动副中心核心区背街小巷特色治理的提案》。该提案提出,对标背街小巷治理现阶段工作成果,要建立整治任务新清单、新标准,将工作范围扩展至全区,对尚未开展整治的街巷进行专项普查;加强区域文化在背街小巷改造中的广泛应用,充分挖掘副中心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文化要素;聚焦全龄友好,营造背街小巷公共服务新空间、新活力;鼓励多方参与,打造街巷更新新机制、新模式。
作为承办单位,区城市管理委有关负责人表示,2023年是新一轮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起始之年,通州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工作部署制定新方案,重新梳理摸排155平方公里范围内背街小巷,根据实际情况,目前摸排存量为212条。将212条背街小巷达到无乱停车、无乱占道经营、无道路破损、无垃圾乱放和堆物堆料的同时,实施整治,做到公共环境好、社会秩序好、道德风尚好、同创共建好、宣传氛围好,再进一步开展精细化提升,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实现历史文化有传承、绿化美化有品质、生活休闲有空间、便民服务有配套。
在背街小巷提升设计方面,要求各街道(乡镇)全面发动公众参与,由线到面推进片区环境一体化、集约化综合治理,确保整治提升工作压茬推进、科学有序衔接,优选施工队伍,精选施工材料,发扬工匠精神,用“绣花功夫”提升环境品质,打造符合区域街巷特色、展现传统文化、满足百姓需求的高质量城市公共空间环境。
多元共治方面,坚持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依托街乡镇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平台,统筹协调各类治理主体,参与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治理。发挥街巷长、小巷管家优势,明确街巷长作为提升项目牵头人,征集群众意见、汇总指导要求、领导设计团队、监督施工实施、落实长效管理。运用社区议事厅、居民议事会、居民微提案等自治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建议,争取居民积极支持和参与。强化街巷长统领作用,统筹专业作业、网格巡查、综合执法等力量,以及小巷管家、楼门(院)长等社区志愿力量,构建快速发现解决问题的网络。促进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治理深入开展。落实“日巡、周查、月评、季点名”制度,街道(乡镇)落实具体部门和人员,街乡镇每日小巷管家对辖区背街小巷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每周街巷长对辖区内的背街小巷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区城管委每月牵头组织拉练式检查,点评分析,查找不足,明确任务;区城管委每季度牵头组织召开推进会,点名批评问题多、整治进度慢的属地,统筹推进年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