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总第823期 >2023-12-18编印

副中心将田成方林成网 水韵林海绿野田园
全市首个区级非建设空间系统规划公示
刊发日期:2023-12-18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1-1.jpg

运潮减河公园天朗气清、蓝绿交织。(资料图)记者 党维婷/摄

本报讯(记者 曲经纬)国土空间中非建设空间如何建设?副中心非建设空间规划“打了个样儿”。日前,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官网公示了《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非建设空间规划及镇村实施指引(2021年-2035年)》草案。本次规划是全市首个区级非建设空间系统规划,探索超大城市耕地保护模式,巩固提升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成效,引导田林水要素合理配置,让全域全要素系统治理有章可循。规划草案公示30天,听取公众意见。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城市副中心约155平方公里和拓展区乡镇地区约657平方公里。规划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约19.28万亩,非建设空间生态保护红线56.4平方公里,还包括通州区森林覆盖率40%所覆盖的范围。发展目标奔着与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相得益彰的非建设空间、田林水要素融合发展试验区和“三长联动”一张工作底图建设试点区,塑造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本次规划是副中心‘两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重要专项规划,支撑城市副中心拓展区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修复规划、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编制,也是开展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绿化造林、水域管控等措施的基础和依据。”市规自委相关负责人说。规划引导各类要素有序自然交融,实现高标准农田适度集中、高质量森林成带连网、田林水空间和谐有序布局的规划结构。

“稳耕保粮”,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规划以非建设空间为突破口,突出耕地保护优先。具体来看,规划要求继续挖掘复耕潜力空间,完成19.28万亩耕地保护目标,实现耕地由历年递减转向历史性回升。空间上,划定6个万亩级、55个千亩级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区,优化布局。产业上,差异化引导都市创意农业、科技示范农业、大田高效农业发展优化耕地种植结构,强化水资源保障,转变经营主体。

配套上,构建包括基础设施、农业生产及辅助设施、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用地等多种类型的配套服务设施体系。质量上,加强保护性耕作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聚焦复耕复垦地块,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优化种植结构,改善土壤物理和养分结构。生态上,推动生态化设计引导,提升农田在生物多样性保育、气候调节文化景观等方面的生态服务功能,释放耕地综合效益。

城市副中心森林覆盖率已达40%,是北京平原地区首个国家森林城市。规划在整片“绿色基底”上划定了14个万亩级、28个千亩级林地空间优化引导区,推动林地空间集中布局。具体来看,规划提出,要巩固提高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成效,挖掘副中心林地潜力资源;增加林地规模的同时,聚焦特色产业、景观游憩和生态涵养,对林地进行差异化培育和修复;此外,通过优化林分结构和创新经营管理模式等方法提高森林碳汇能力;加强公园配套功能完善,引导市民从城市走到林田之中。

蓝绿交织构筑了城市副中心的生态底色,规划提出,围绕水安全、水资源、水空间、水环境等,统筹水域空间保护和复合利用管理,协调水域空间与林地、农田管控冲突,打造水清滩绿、蓝绿交织的生态样板。“规划避免了副中心田林水等生态要素‘重叠打架’,围绕‘两水、两楔、一环、多廊、多田’的生态框架,引导副中心田成方、林成网、水韵林海、绿野田园。”市规自委通州分局相关负责人说。其中,“两水”指北运河和潮白河,“两楔”指通顺楔形廊道、通亦楔形廊道,“一环”指城市副中心环城绿色休闲游憩环,“多廊”指多条串联水、林、田等生态基质斑块的生态廊道,“多田”指多处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区。

为夯实镇村主体责任,规划重点聚焦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百万亩造林等近期重点任务,将“田林水”要素落实到一张底图上,明确非建设空间要素管控范围,制定镇村规划实施引导手册,签订耕地保护任务责任状,确保各项任务顺利推进实施。规划还建立了“三长联动”一张工作底图,将河长、林长、田长巡查图斑和空间范围落到三调底图上,实现“一巡三查”“一图三落”,结合三长各阶段工作需求,动态更新巡查图斑,使巡查工作有图可依、有章可循、有据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