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综合总第816期 >2023-12-07编印

五年间累计投入十七点二亿元
区财政全面保障副中心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刊发日期:2023-12-07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讯(记者 王倚剑)近年来,北京城市副中心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文化事业发展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支持,近日,就区财政如何保障副中心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本报记者专访了区财政局负责人。

记者:区财政是如何支持通州区公共文化建设的?

区财政局:据统计,区财政5年间累计投入17.2亿元全面保障副中心文化事业发展。在统筹聚焦重点任务、全面保障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基层文化需求。通过加大公共文化资金投入,建设完备、便捷、高效、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副中心公共文化投入水平与城市副中心功能定位相适应,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现标准化、均等化,更好地满足市民群众文化需求。

记者:公共文化建设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区财政重点做了哪些工作?

区财政局:一是全力保障“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合理确定公共文化设施开放时间,今年区财政积极筹措资金保障区文化中心率先实行延时开放服务。根据群众实际需求,自2023年8月起,区文化馆开放时间调整为周一至周五9:00至21:00,周六、周日9:00至24:00。艺术培训延时至工作日晚和周末,举办晚间少儿合唱团、晚间成人合唱团,并邀请专家授课辅导,为市民群众提供更加方便、优质的便民文化服务;在不缩短白天服务时长的情况下,区图书馆每周二至周日将部分楼层(二层、七层)延时开放至22:00,座席增加至312个,进一步满足广大市民的阅读需求,有效缓解市民日常工作生活与图书馆正常开馆时间冲突的矛盾。同时开展“图书馆之夜”“文化馆之夜”等活动,打造夜间文化活动品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市民能够享受到图书借阅、期刊阅览、自习、看展、参与活动等多种文化服务。

二是按照打基础、利长远、增实力、惠民生的原则,持续加大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力度。持续推进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推进通州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发展。现已建成18处24小时智能文化空间并投入使用,成为市民文化“充电站”,让公共文化服务更加身边化、智能化。完成3处运河文化驿站及35处微型图书馆建设,推进玉桥街道综合文化中心、潞邑街道综合文化中心、杨庄街道综合文化中心等镇街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有序提升街道(乡镇)级、社区(村)级公共文化设施设备完备率,实现两级设施设备全覆盖。目前,全区各街道乡镇综合文化中心已实现社会化运行,每周开放时长延长至79小时。

三是助力形成文化品牌效应。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精心打造“运河文化节”“一镇一品”“通之韵”“大运河系列”等文化品牌,因地制宜组织开展特色文化活动,以“周末场演出”“星火工程文艺演出”“首都市民文化活动”“优秀剧目惠民演出”等形式,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

四是对标对表,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加强文化服务培训、图书配送、线上资源供给、数字阅读等方面。依托18处24小时智能文化空间、22个街乡文化馆分馆、图书馆分馆,打造“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实现区、街道(乡镇)、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人均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面积达到2平方米。

五是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做好非遗传承人补助工作,支持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传承活动。

记者:未来如何进一步巩固提升城市副中心公共文化建设水平?

区财政局:一是持续推进。区财政将按照基层公共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巩固提升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提质提优,进一步推进各级公共文化场馆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积极推进新型演艺空间建设,打造更多文艺精品,拓展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积极探索建立文化经费绩效评价机制,加强文化项目绩效评价,会同主管部门,结合文化领域发展规律及特点,制定符合领域及项目特点的绩效考核指标,加强重点项目政策绩效评价,强化评价结果运用。为副中心文化事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助力。

二是统筹兼顾,问需基层。自2023年起,区财政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坚持民生导向,坚持问需基层,坚持有缓有急,坚持社会效益,将项目征集拓宽到基层单位。在严格落实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经费的基础上,区财政将进一步加强资金监管,科学合理分配基层文化设施设备运维、街乡综合文化中心改扩建类各项资金,全力确保专项资金直达最急迫的民生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