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新闻总第816期 >2023-12-07编印

医疗器械出口80多个国家 “把脉”近万公里能源管道
副中心企业生机勃发活力四射
刊发日期:2023-12-07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赵鹏

行业龙头企业接连落地中关村通州园,正带动各产业快速发展,助力城市副中心实现高质量发展。昨天,记者从中关村通州园管委会《走进企业》专题活动获悉,随着通州园企业“百花竞放”,有的企业在为我国近万公里能源管道“把脉”,有的企业将医疗器械出口至80多个国家,还有的正在助力国家级非遗守正创新。

深耕能源行业填补国内空白

走进网安园(通州)的北京太和纵横科技有限公司,几十平方米实验室内,十余名科研人员正对数十款高精尖仪器进行研发测试。这家看似规模不大的公司,科研成果和科技密度却大得惊人。深耕能源行业智慧物联领域多年,他们曾参与建设我国能源运输通道重大工程之一的中国石油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北、中、南全线智慧管道项目,以及中油国际尼贝管道数字化项目、中油管道视频融合中心项目等重大项目,为我国近万公里的能源管道“把脉”。

“成了!成了!”2018年冬天,太和纵横总经理唐猛与公司技术精英们在中俄边境黑河市的一处工地欢呼、鼓掌、拥抱。他们的脸上、身上挂满了霜,却丝毫冻不住喜悦的笑容。能让他们在零下40摄氏度极寒环境中尽情庆祝的,是一个个看似并不起眼的“黑盒子”。

唐猛团队所在的地方,正是被誉为“中俄合作的世纪工程”的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北段起点项目现场。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是构建我国四大能源运输通道的重大工程,是我国首条采用1422毫米超大口径、12兆帕高压力等级的长输天然气管道。在国内北、中、南段全线建成后,每年可向沿线东北、环渤海、长三角地区提供清洁优质天然气380亿立方米,惠及沿线9省市4亿多人口,是堪称世界之最的“动脉”工程。

针对“一干三支”共1067公里的北段管道,团队通过物联网“端-边-管-云”体系架构,提供“一站式”工业互联和智能物联解决方案,将其打造成一条由数字管道迭代而来,具有全面感知、自动预判、智能优化、自我调整能力的智慧管道。

2019年其研发出国内首款针对石油及天然气长输管道建设期数据采集终端“DC-400/500系列智能工地一体机”。这款“黑盒子”不仅具有高性能、低成本优势,还填补国内市场空白,迅速运用在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中。

“在技术架构中,我们要把能源安全牢牢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唐猛说。

副中心医疗器械已走向海外

“一个医生的能力范围始终有限,但如果能做好医疗器械国产化这件事,造福的就是全国乃至全球患者。”回忆起2008年创业的初衷,北京中科盛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江乐阳的眼神十分笃定。15年后,中科盛康不仅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还将其医疗器械产品出口至80多个国家。

十多年前,江乐阳还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一名骨科医生。临床经验让他注意到,院内使用的医疗器械80%以上都是从欧美进口的。为何不使用国产医疗器械呢?从那时起,江乐阳尝试做起医疗器械研发,自主创新的种子渐渐在他心里生根。

手术中患者往往一边失血一边输送异体血,不但常会让患者产生输血排异反应,也加剧了医院和血站压力。能否研发一个血液回收过滤装置把患者失血收集起来,处理后再输回体内呢?顺着这个思路,江乐阳和团队开始研发自体血液回收装置:研制、自检、修正、送测、临床试验……由于医疗器械对于技术的高标准、严要求,误差必须控制在0.01毫米以内,一个零部件往往要打磨几年。

伴随着公司首款产品——一次性使用自体血液回收器问世,这款产品也获得国内独家注册标准。而中科盛康在突破0.01毫米的创新路上越走越远,形成了以骨科器械、消化内镜器械、血液净化器械、防护产品为主的四大领域产品系列,其中三个产品为国内独家注册产品。

迁址副中心,更让其搭上医产协同发展的“顺风车”。2016年,江乐阳将公司迁至通州区永乐店经济开发区,建设了几千平方米的全新研发和生产中心。“这几年副中心营商环境持续向好,政策和人才优势非常明显,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江乐阳说,中科盛康核心研发团队已壮大至50多人。

通州助国家级非遗加速普及

2018年,被誉为“中国前所未有工艺美术珍品”的《金玉圆明园大水法》首次亮相就引起世界瞩目。其长256厘米,宽180厘米,耗用千足黄金60公斤,选用钻石2500粒,红、蓝宝石1200粒等,是迄今我国最大一件以古典名园建筑为题材的黄金嵌宝细金工艺陈饰品。

这件珍品正是由北京东方艺珍花丝镶嵌厂几十位大国工匠耗时多年打造而成,整件作品创造性再现圆明园人文、历史、艺术风采,数万个焊接口光洁、利落,天衣无缝,展示了巧夺天工的花丝镶嵌技艺。

“采金为丝,妙手编结,嵌玉缀翠,是为一绝。”寥寥数语,便高度概括和赞美了花丝镶嵌制作技艺。这项传统手工技艺起源于春秋战国金银错工艺,至今已有3000余年历史。2008年,花丝镶嵌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99年,通州区全面接收北京花丝镶嵌厂,更名为北京东方艺珍花丝镶嵌厂。

提到传承和发扬花丝镶嵌困境,东方艺珍副总经理张汝婕说:“制作花丝镶嵌作品要依靠堆、垒、编、织、掐、填、攒、焊八大工艺,机器难以替代,每件作品都需要匠人耗费很多时间、心血才能完成。长久以来,花丝镶嵌都是师傅带徒弟形式传承,约需三年才出徒,不能急于求成。”

为扩大花丝镶嵌知名度,吸引更多人了解、感受、学习花丝镶嵌技艺,2015年,东方艺珍创建花丝镶嵌传承基地。“我们通过基地面向公众开设不同时长、不同工艺主题培训课程,每人都可完成一件简单的花丝镶嵌作品,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这是将花丝镶嵌文化慢慢传承下去的一种途径。”张汝婕说。

创建传承基地只是发扬花丝镶嵌技艺的第一步。“花丝镶嵌乃至整个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行业,最大的困难就是创新。”张汝婕表示。

2017年,东方艺珍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成立,在产品设计制作和材质选择上大胆创新,不断推出花丝手包、文旅衍生品等产品线,还探索开设天猫旗舰店、抖音直播等互联网营销路径,不仅价格比传统高端工艺品更亲民,也加速花丝镶嵌文化普及。

未来几年内,东方艺珍将在张家湾设计小镇推动“产业聚合型非遗工匠文化产业园”——东方艺珍(北京)设计园建设,整合花丝镶嵌行业资源开展文化传承工作;进一步汇集以“燕京八绝”为主的传统工艺项目、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大国工匠百余位,打造数字文化时代民族地域文化的共融共通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