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新闻总第802期 >2023-11-17编印

三山五园地区421处传统地名保护名录公开征求意见
古都老地名加快保护脚步
刊发日期:2023-11-17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曲经纬

地域文化的介绍展示中,总少不了地名的身影。古今延续,厚古不薄今。昨天起,三山五园地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第一批)在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海淀区政府网站上进行为期30天的公示,421处传统地名被写入名录中,连着古都的血脉和履历,供后人追忆和续写绵长的故事。公众可在12月15日前登录相关网站反馈意见,名录将根据公众反馈意见进行校核调整。

 六大类别护好三山五园文化之根

三山五园,是对北京西北郊、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产的统称。“三山”指万寿山、香山、玉泉山,“五园”指颐和园、静宜园、静明园、畅春园和圆明园。自辽、金以来,北京西郊就是风景名胜之区,西山以东层峦叠嶂,湖泊罗列,泉水充沛,山水衬映,具有江南水乡的山水自然景观。因此,历代王朝皆在此地营建行宫别苑,为此也留下了不少别具韵味和故事的地名。

历史上的三山五园形成了“三山五园为核、赐园私园集群、山林稻田抱拥、水网御道串联、村镇寺庙棋布、八旗环列护卫”的独特格局。与之相对应,保护名录也包括了园林地名、山川地名、道路交通地名、村落旗营地名、近现代教育地名以及其他文物古迹地名等6个类别。这些地名具有指位功能,可以标示事件发生地点、勾勒重点区域轮廓、凸显三山五园地区的主体结构。

“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展,包含历史价值和记忆的地名多次换新,甚至一些新地名与古都的韵味格格不入。为了留住历史文脉,北京施行了一系列措施,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中华优秀文化的地名进行普查、收集、记录和统计,制定保护名录也是其中一项,进一步护好老地名。”市规自委相关负责人说。

421个传统地名列入保护名录

北京城市总规中确定了三山五园地区68.5平方公里范围,保护名录涵盖这一范围,所选名录不仅收录了三山和五园的地名,对散布于园林与山水之间的村落、旗营、道路、文物古迹等的名称也收录其中,这些地名成点、成线、成面分布,织补连缀,构建出一幅完整的三山五园画卷。

此次列入保护名录的地名共有421处,出现年代可追溯到辽代。“如香山,北辽皇帝耶律淳死后,‘葬燕西香山永安陵’;辽金元及明代也有较多地名留存,如金代的玉泉山、元代的碧云寺、明代的杰王府等。”这位负责人说。

三山五园地区还保留了大量红色地名,如“三一八”烈士纪念碑、六郎庄烈士纪念碑等。为了能够展现中华民族寻求救亡图存,建立新中国,实现伟大复兴的历程,名录对重要事件的相关地名也进行了收录。如中共中央“进京赶考”,从到达清华园车站,经过成府路、清华西路到达益寿堂,再经过青龙桥东街、青龙桥、香山路,到达香山,进驻双清别墅和来青轩,并利用丽瞩楼、思亲舍、镇南楼、镇芳楼、小白楼等作为办公场所。“这些地名的连缀就是重要历史事件的完整叙事,它们的保存和保护有利于革命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征求公众意见让保护名录更实用

为落实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自2020年起,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组织筛选并分两批公布了《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共计收录街巷胡同类地名1111个。随后,又于2023年组织对三山五园地区传统地名进行了研究和评估。

据介绍,本次传统地名保护名录的筛选,以文化价值评估为核心,在对三山五园地区历史与文化发展脉络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多方查找的历史文献、古地图资料等,对三山五园地区地名的出现年代、得名由来、历史沿革进行精心考证,深入发掘地名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还原三山五园地区的真实历史,并从历史、文化、艺术等角度,分别对清代皇家园林地名、赐园私园地名、山川地名、近现代教育地名以及其他文物古迹地名等进行价值评估,综合考虑地名产生和使用年代、地名承载的历史文化意义、地名现状与影响力等因素筛选而来,列入第一批传统地名保护名录初选名单。

编制过程中不仅征求了圆明园、颐和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专业单位的意见建议,聘请规划、地理历史、地名等领域专家,就名录进行了充分论证,还充分动员了基层力量,乡镇、街道组织所属社区工作人员与责师团队深度参与。经过多轮踏勘、校核、论证,不仅反映出三山五园地区传统地名的文化价值,也帮助乡镇、街道和责任单位进一步挖掘出辖区历史文化底蕴,让名录更实用,更接地气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