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观察总第801期 >2023-11-16编印

无废的探索
刊发日期:2023-11-16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4-1.jpg

公园中林木葱郁,市民们在此游玩。(资料图)

4-3.jpg

绿色动力通州循环经济产业园。

4-2.jpg

三大建筑投入运营后,将成为北京市绿色建筑科技应用的最新典范。

本报记者 田兆玉

日前,通州区正式发布“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将“无废城市”建设与碳达峰碳中和、循环经济、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生活垃圾分类、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建筑垃圾治理、塑料污染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专项工作相互关联、协同推进,对标国际一流水平,持续提升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

多年来,北京城市副中心高标准打造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让绿色成为城市副中心看得见、可体验、有内涵的深厚底色,各领域共同发力打造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推动副中心高质量发展。如今,“无废城市”理念贯穿在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各领域、全过程,未来,还将陆续创建“无废学校”“无废医院”“无废工地”“无废景区”“无废商场”“无废社区”等“无废细胞”。

绿色能源:较低能耗支撑了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城市副中心紧紧围绕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产业、绿色能源、绿色生态、绿色文化六个方面,突出源头控制、系统控制,狠抓建筑、能源、交通等重点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以较低的能源消耗支撑了副中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2年,城市副中心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较2015年下降26%,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

绿色低碳能源结构建立上,城市副中心大力推进压煤减碳,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无煤化”。副中心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等在施项目面积累计约420万平方米。运河商务区和张家湾设计小镇成功入选国家能源局全国整区(市、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同时,推动世界先进节能环保技术、标准、材料、工艺在市政能源设施建设中的应用,开展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试点。

海绵城市也为副中心“吸饱水”并随存随取。副中心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达标面积已有29.9平方公里,建成区海绵城市达标比例为40.1%。

绿色金融:支持绿色低碳经济活动

绿色金融也在持续加大对绿色低碳经济活动的支持力度。副中心绿色金融市场主体不断丰富。全市首支百亿规模绿色基础设施投资基金、首笔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质押贷款落地。中美绿色基金、北创绿色低碳科技基金等一批以绿色、双碳为特色的产业主体落户发展,三峡新能源、中际联合、华新绿源等绿色企业相继上市。北京银行、中国银行、华夏银行、北京农商银行四家驻区银行成立了绿色金融专营支行,上半年副中心发放绿色信贷146笔,累计发放金额约110亿元,季末贷款余额约318亿元。

目前,区生态环境局与区金融办、区发展改革委、北京绿交所等部门和机构密切配合,加快构建投资、金融、产业、能源和环境一体化的气候投融资体系。建立气候信息披露机制,引导更多资金投入气候相关领域。

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正加快推进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建设,制定气候投融资项目支持目录,明确入库范围,并形成气候投融资与金融、产业、能源和环境等各领域的政策协同机制。现在已新增14项与气候减缓相关项目类别,并充分考虑企业和项目碳减排贡献,结合绿色金融支持领域目录做出适应性调整。6月,北京绿交所与北京银行共同设计推出“碳e贷”贷款产品,试点首单成功支持入库的北投生态地源热泵项目融资。

绿色建筑:超低能耗低碳减排

城市副中心在不断优化调整能源结构的同时,也在建筑领域大力推广绿色标准和节能技术应用。一座绿色宜居之城,正在北京东部崛起。

宋庄镇国风尚城共有产权房项目包括四栋节能低碳的超低能耗住宅。这四栋楼从设计到验收,全程按照绿色环保的建筑标准建设,采用装配式建筑施工工艺减少扬尘污染,保温+新风系统减少热交换。建成后,不仅冬暖夏凉,还能减少能源消耗。

项目现场负责人李岚超介绍道:“超低能耗建筑全年供热、供冷能耗显著降低。经计算,本项目建筑能耗水平相当于我国建筑相对节能率的90%左右;运行期间,超低能耗建筑比普通节能建筑平均每户每年减少碳排放2.3吨;整个住宅区超级能耗建筑相比普通节能建筑平均每年二氧化碳排量可减少650吨左右。”

位于永顺镇的在建项目易宝大厦,同样拥有“绿色建筑”的身份。大厦按照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设计建造,外形似一艘启航的邮轮,航行在外部水系营造的“大海”之上,整体建筑风格具有现代感、科技感。大厦内部设计突出灵活、多元和交互,拥有水景中庭和局部挑空,水景内外循环,结构自然通风,交互空间灵活多样。“大厦的设计初衷是与周围环境融合,带动周边整体提升。建成后,项目一层的商业区将向居民开放,提供生活类便民服务。”公司创始人、CEO唐彬表示。

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内的博物馆、图书馆、剧院被市民亲切地称为“三大建筑”,也是城市副中心绿色建筑的代表之作。据了解,三大建筑投入运营后,相比同类型未采取节能减排措施的公共建筑,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0207吨。很快,这里将成为城市副中心率先亮相的公共文化设施和北京市绿色建筑科技应用的最新典范。

建筑领域是我国能源消耗的三大领域之一,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建筑全过程的碳排放占据全国碳排放的“半壁江山”。副中心作为首批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地区之一,无论是国风尚城共有产权房项目这样的普通住宅,还是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综合交通枢纽这样的“超级工程”,为了促进建筑领域低碳化,城市副中心明确提出新建民用建筑100%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新建公共建筑100%执行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的要求。

区生态环境局二级调研员刘志平介绍,截至2022年底,副中心范围内共有67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标识,建筑面积约1005万平方米。目前,副中心范围内3个在建项目将达到超低能耗建筑标准,2个项目将达到近零碳排放标准,总计面积达18万平方米。“十四五”期间,副中心还将在张家湾镇、宋庄镇、台湖镇等特色小镇打造一批绿色低碳示范项目。

绿色循环:垃圾变废为宝

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设备的使用,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是有效保护地球的方法之一。在城市副中心,有这样一个会“吃”垃圾的工厂,能将垃圾转化为人们所需要的清洁电能,为助力城市副中心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走进位于永乐店镇的绿色动力通州循环经济产业园,优美洁净,鸟语花香,看不见烟气、闻不到臭味、听不到噪声。园区红黄蓝三种主色搭配的生产大楼格外醒目。在这里,城市生活垃圾运输至垃圾库储存,经过5-7天的发酵、沥水后送入焚烧炉充分焚烧,焚烧温度被控制在850—1050℃之间,有效减少二噁英的生成,同时,烟气通过脱硝、脱酸、除尘、吸附二噁英等有害物质的净化处理后,达标排放。流程中粉尘、氯化氢、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的数据,都可实时监控。

该项目整体规划充分体现“循环经济”理念,垃圾焚烧产生的电力除保障园区正常生产外,全部输送国家电网,焚烧产生的热量可供当地居民使用;污水处理后全部回用,实现零排放;焚烧后产生的残渣可为社会提供筑路、制砖等用料;废铁等金属材料经磁选回收后又可为社会提供金属原料。不仅为社会节约了资源,还创造了财富。截至目前,项目一期累计处理生活垃圾376.75万吨,发电量12.58亿度。真正实现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为城市副中心生态环境“无废化”绿色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除了这条绿色循环能源通道,在副中心,全国十佳环保设施对外开放企业、市级环保教育基地——华新绿源环保公司,还可以实现一站式将电子垃圾变废为宝。

华新绿源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总部位于中关村科技园区通州园金桥科技产业基地,已形成从电子废弃物、废旧电子设备和报废机动车的回收,到对其资源化利用得到再生材料和回收再利用产品,再到将此过程中产生的部分危险废物和其他危险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置的较为完整的业务链条。

作为绿色科普基地,常有学生走进这里。隔着幕墙玻璃,孩子们看到回收的废弃空调、电视、冰箱等电器被预拆解后,再放到专业设备中逐一拆解,分体后的纽扣电池、塑料组件、金属器件以及细小的电路板及导线,最终都被放在对应的收集器中。在培训室,孩子们也亲自动手拆解废弃手机,用螺丝刀对手机小心拆解后,将手机壳、电路板、电池、金属零件等分类上交。这样变废为宝的体验活动,让孩子们收获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