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文化总第798期 >2023-11-13编印

运河名园
刊发日期:2023-11-13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4-4.jpg

北海图。

4-1.jpg

《庆寿图》中的德和园戏楼。

4-5.jpg

《江南园林胜景图》册·白塔晴云。

图  清 董诰 《文园狮子林园图》画心部分 卷 纸本设色  纵24厘米 横184厘米  故宫博物院.png

清朝董诰《文园狮子林园图》画心部分。

本报记者 王倚剑

河如玉带,园似明珠,京杭大运河串连南北名园。2023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暨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期间,丰富活动陆续开展,向世人展示运河魅力。由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主办、颐和园管理处承办的系列精品文物专题展“园说Ⅴ——南北名园 和合竞秀”令人瞩目。

展览以文物为载体,汇集了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首都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沈阳故宫博物院、杭州西湖博物馆、颐和园等20家文博单位的各类展品147件/套,包含国家一级文物10件,国家二级文物27件,采用北方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的“对话”形式,生动呈现出南、北方园林相互影响、融合发展的脉络,系统讲述大运河北首南端园林的发展历史和艺术特征。

南北相望 名园流芳

一走进“名园相望”展览单元,立刻被展厅内的沙盘吸引。沙盘以光绪时期《清代京杭运河全图》为底图,蓝色灯带代表的大运河横穿南北,周边标识出21处沿线城镇,点亮54处古典园林,展示运河周边城市发展的繁盛。展区动线也如一条蜿蜒河流,环厅行走间可纵览16座南北名园,结合文物、典籍记载将南北名园的特点与交流故事徐徐道来。

“河流”首先将参观者领入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在今人眼中,江南山水几乎是典雅秀致自然风情的代名词,苏州、扬州、杭州、南京地区的私家园林,展现江南山水的诗情画意。

太湖畔地势低平,河港交错。苏州园林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誉,拥有虎丘、拙政园、留园等名园,其周边也有无锡西林园、常熟“虞山十八景”等融自然景色与人工巧艺为一体知名景观。由于地近太湖,城市水体丰富,这些园林多数面积不大、以水为胜,在有限空间内引水叠石,形成秀气温婉的风貌,成为江南园林风格的典型代表。

杭州地区兼具山林、湖泊、平原地貌,以滨水、山地园林营造见长,善于因地制宜,力求园林本身与外部环境相契合。杭州作为水路枢纽大运河之南端而受统治者重视,这一点也体现在园林山水中。历史上,乾隆帝南巡时多次前往海宁治理江患、整治漕运,将当时的遂初园作为行宫驻跸,遂改其名为“安澜”。

同为江南山水,扬州园林却别具一格,被赞为“北雄南秀”,意指它兼具北方园林的雄浑与南方园林的秀气。由于扬州依托大运河漕运兴起,南来北往的人群使扬州成为南北文化荟萃交融之地,这也体现在园林修治之中。《江南园林胜景图》描绘了瘦西湖畔的“京师”景色,白塔晴云展现北海同款蓝天白塔秀丽风姿,五龙亭建筑群“复刻”于湖面长桥,亭台分布经过微调以适应湖岸地势。除了建筑形态格局上的模仿,扬州园林还从文化上遥遥“致敬”北方。北京原有的“万柳堂”本为元代倡导汉学的名臣廉希宪所建庭园,清康熙年间,汉人冯溥为尊汉儒文脉,也为私园起名“万柳”。乾隆年间,文臣阮元回到家乡扬州,亦建起一座园子,“万柳堂”之名始跨南北而共存。

南京是六朝古都,也是江南地区政治文化中心。与扬、苏相比,南京园林更显精致规整,这与其多曾作为官署、王府附属区域有关。特别是江宁织造署一类官府园林曾作为康乾行宫,其建筑规制和风格便会在原有风貌基础上向北方靠拢,形成另一种意义上的南北融合。

通过一幅《京郊西山名胜图》,人们就能发现北方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的不同,所绘园林方正有序如积木堆叠,颐和园雄踞中心,气势磅礴。颐和园管理处文物保护科杨馥华介绍,其实就山水格局和占地面积而言,北方皇家园林的规模基本远大于南方,在此基础之上,皇家园林因其特殊政治身份,在建筑格局上还必须遵守一定规制,如必须建设主殿、宫殿区建筑须中轴对称等。此外,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以严格规则区分,如以“一池三山”表现传说中的蓬莱仙岛、取意长寿的造园方法只允许皇家园林使用。

在具体营造过程中,北方皇家园林博采众长,集各地园林特色、佳景之大成。颐和园标志性景点佛香阁即仿照杭州六和塔而建,因地基不稳,修至四层而止,而整个颐和园水面结构也是仿照杭州西湖整治,如乾隆帝在诗中所表露心迹:“面水背山地,明湖仿浙西”,一池三岛和西堤均比照西湖格局。同时,颐和园北侧谐趣园是无锡寄畅园的“高仿”,在保留皇家宫殿规制基础上仿作江南小景。这种有意识的仿造被称为“写仿”,颐和园和圆明园内大量写仿了江南名园景观。这样动辄“复制”一园、一湖的豪迈手笔,得益于北方山形地势的辽阔,匠人也会根据地形酌情予以改造。

掇山理水 亦仿亦创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水既是古典园林修造的地理基础和经典元素,也早已融入传统文化体系,成为寄托文人情怀、吟咏观赏的对象。第二单元以“山水共融”为题,对比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能够发现很多人为造成的相似山水形态。这种相似出现在大运河南北两端并非偶然,其中蕴含着经过长期互动往来后审美意趣和价值取向的趋同,也体现出文化交流、再创造的结果。

“从前只知道苏州有狮子林,没想到北方也有!”狮子林是苏州名园,难道北方还能复制一座吗?循着参观者的感叹、带着疑惑踏入配殿展厅,便能看到相传为倪瓒晚年创作《狮子林图》(复制品),画作描绘了园林一角的僧居生活小景,生动恬淡。

苏州狮子林始建于元代,最早是一座佛教寺院园林,因园石形态似狮和狮子在佛教中的特殊地位而得名。狮子林以假山闻名,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大规模假山的仅存者,兼之洞壑盘旋、群峰起伏,内部迂回曲折共有九条路线,21个洞口,将窄小空间利用到极致,给人以有限通无限之感,充满文人趣味,极具艺术价值。

乾隆帝极爱此园,南巡至苏州时主动出钱命园主修缮,并在修建圆明园长春园时辟地写仿了一处一模一样的狮子林,连牌匾也完全照搬,只有石料取自房山而未用太湖石。尽管乾隆帝自夸“燕石几曾让湖石”,但这次“复刻”的效果并不理想。于是乾隆帝在避暑山庄东南角再建一处文园狮子林,沿袭长春园狮子林平面布局、设相同十六景的同时,在意境上更突显倪瓒《狮子林图》所追求的山林野趣,达到了仿中有创、仿创相宜的写仿效果。

若说狮子林的写仿是从仿形到仿意,那么北方园林对“千尺雪”的写仿则始终以仿意贯之。

所谓“千尺雪”,是形容瀑布水流激荡,色如千尺白雪,最初独指位于苏州寒山别业的寒山千尺雪,是备受欢迎的苏州名胜。

展览展出的清代《江南省行宫座落并各名胜图》中就有千尺雪一图。这份图册前身为《乾隆南巡驻跸图》,相当于乾隆帝南巡时所用“导览手册”,证明寒山千尺雪是南巡目的地之一。清代乾隆帝首次南巡,曾两度游览此景,回京后即以寒山千尺雪为蓝本,先后在西苑淑清院、热河行宫避暑山庄、盘山行宫静寄山庄仿建了三处同名景观。

事实上,北方这三处景观无论从山水形势、还是从场景格局来看,存在时间均早于得名千尺雪,实际是先有飞瀑如雪,才有了命名、仿照寒山千尺雪加以改造之事。从中可以看出,北方皇家园林对千尺雪的写仿更侧重于意境,或者说,更侧重于对“千尺雪”所代表的园林野趣、隐逸生活的展现和向往。

古代文人在瀑布边常做的事包括静坐观瀑、写诗作画、调琴烹茶,俨然将瀑布场景作为风雅活动的背景,融自然风光与文人生活为一体。有山有水的环境才能形成瀑布,山水合一,更加促使瀑布形象在古代文人生活的语境中与灵动、超脱的自然紧密相连。因此,塑造千尺雪不仅是北方园林对南方园林的写仿,也是北人对南方雅士生活和文化的“写仿”。

雅逸生活 文化写仿

古代文人在园林中会做些什么?他们会使用什么样的器具?当我们想要了解一种生活方式时,自然地会尝试从具体细节窥见其日常生活。位于德和园景区的扮戏楼内的“南北合鸣”展区便以书画、玉器、瓷器、古籍、服饰等文物,展现了南北园林在审美、情感、价值观上的共识与融合发展,唤醒游人的“文化记忆”。

诗文兴情以造园,园成则必有书斋、吟馆。展览复原了一方小小书房,书房内除了文房四宝,还摆上了当时流行的花觚、插屏、书箱等器具,以及《西清古鉴》《御批资治通鉴纲目全书》等珍贵古籍。每一位参观游人都要在此停留片刻,虽然隔着玻璃,但人们都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书香气息。有趣的是,清代雍正、乾隆皇帝也非常中意让自己以书斋中的汉装文人的形象留影于容像画中,仿佛他们只是闲散雅士。

园林与戏曲同为士人阶层雅文化的具体形式,品戏听曲既是娱乐,也是抒发理想情怀的寄托,为文人所喜爱。展览展出了乾隆时期的两件戏曲表演所用礼服,两件蟒服使用了妆花缎面料和缂丝工艺,盘龙描金,华丽精致。一般而言这类布匹绝大多数是从南方进贡而来,经由大运河漂来的珍贵布料制作成衣,正值百戏进京,表演者华服登台,唱起宛转悠扬的昆曲,而采百戏之长的京剧则又经戏班带出宫廷,随着大运河向南漂流,逐渐火遍南北——一袭衣、一场戏,竟也牵连起南北文化之间的和谐交融。

从北方士人贵族的生活中,特别是清代帝王对文人雅趣的喜爱中,可以发现南方文化的浸染渗透,这一点在北方皇家园林建设上也有体现。副中心的历史中,也可见北方园林的风采。

北京早期的皇家苑囿区位于通州区的东南部,当时这里水泊连绵,以延芳淀最为著名。辽代于此建神潜宫,元代忽必烈建柳林行宫,形成通州最早的皇家园林群落。不过,此时的“园林”是一片天然湿地,是飞禽走兽的乐园,王公贵族常到水边放鹰射猎,称为“飞放泊”。此时的园林与后世有严整规制的宫苑相区别,未经人工取弃整治,呈现出自然野生的风貌,但自然之趣一直贯穿园林设计理念之中。清代的三山五园有了处理朝政和日常居住的宫殿区以及供游玩的园林区域之分,但仍精心设计崇尚野趣的园林部分,并引入南方园林佳景。

此外,随着整个社会层面南北文化交融的影响,园林本身的作用也在改变。康熙时期,避暑山庄的重要作用在于接待蒙古贵族,进行射猎活动,通过一系列游牧民族活动加强满蒙之间的亲密联系。而到了乾隆、嘉庆时期,吟诗作赋、游山玩水等活动的比例明显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