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023北京通州运河半程马拉松鸣枪起跑。
沿途风景如画。
本报记者 田兆玉
本版摄影 常鸣 唐建 党维婷
从半马到全马,从一场马拉松到两场马拉松。从一到二,一城双赛,让人们看到北京城市副中心体育产业的一次次飞跃。
近年来,城市副中心全力打造马拉松等品牌赛事,通过文体旅融合发展,引领健康运动新风尚,释放消费潜力,为活力之城注入蓬勃动力。
万人奔跑副中心
昨天8时,2023北京通州运河半程马拉松鸣枪开跑。国内外万余名选手从紫运西路出发,在奔跑中感受大运河河畔的人文景观和大美通州的历史底蕴。跑在这条风景如画、热情四溢的路线上,被跑友亲切地称为“行大运”。
赛事出发前,大家边热身边拍照留念。28岁的崔志伟就住在通州,第一次在家门口跑马,小伙子很激动,“这几年副中心的环境越来越美,跑步氛围特别好,跑友非常多,我们经常沿着绿道和公园跑。”同样家住通州的刘贺也直言,对于跑友来说,住在副中心很幸福。“这个路线我们不陌生,每周我都会和小伙伴到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拉练,一路环境太棒了。”
本次赛事由中国田径协会技术认证,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主办,通州区体育局承办,赛道全程21.0975公里,自9月27日报名启动以来,便收获了众多跑友的支持。赛道紧紧围绕北运河城市段,贯穿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和运河商务区,串联起大运河森林公园、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漕运码头、运河生态公园等城市地标及人文景观。选手们奔跑其中既能欣赏到独树一帜的绿野风光,又能感受到通州古今交融的历史沉淀。本次赛事还科学优化赛道线路,充分提升选手们的跑马体验。同时,运用马拉松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平台,以智能手段全方位辅助赛事保障。
经过紧张激烈的角逐,最终参赛选手张悦以01:06:12的成绩夺得男子半程马拉松冠军。这名北京科技大学大四的学生跑马已经两年,半个月前,他刚力压肯尼亚选手,拿下2023保定半程马拉松男子组第一名的好成绩。这是他第一次来副中心,第一次在副中心参加比赛,对于比赛成绩,他表示很满意,更是对副中心的环境留下深刻印象。他说:“赛道大部分路段都临河,沿途有大面积的绿色植被,整体感觉非常不错。”
距离男子组第一名冲线仅几分钟,女子组第一名的选手刘敏也冲过了终点。刘敏告诉记者:“今天虽然下着小雨,但没有影响发挥,整体跑下来很舒服。这是我第一次来副中心参加比赛,环境非常美,希望以后有机会还能来这里参加马拉松比赛。”来自元大都马拉松冠军俱乐部的刘敏,可以说是“冠军收割者”。今年以来,她陆续参加2023北京半程马拉松、2023桃醉平谷时尚马拉松暨泃洳河半程马拉松,均为女子组第一名。在刚刚结束的2023年北京马拉松中,她也取得了女子组第六、国内女子组亚军的好成绩。
本届半程马拉松仍然吸引了不少津冀两地的跑友热情参与。来自保定环保跑团的跑友组团来参赛,团长许聪辉介绍,这次团友们一边参加比赛,一边捡拾垃圾,传递环保理念,用实际行动守护绿水青山。
完赛后,不少跑友都兴奋地手持精美奖牌拍照发圈。本届半马赛事的奖牌创意正来源于底蕴深厚的运河文化,其正面以通州地图为设计背景,底部加入浪花元素,寓意着运河文化名片。奖牌正面上方是赛事logo与赛事名称,下方则是通州地标燃灯塔、运河文化广场,与副中心代表性工程之一的千荷泻露桥相互辉映。奖牌背面特别增加了铭牌设计,选手领物时可在铭牌上雕刻自己的姓名,并在完赛时将铭牌嵌入奖牌内,从而拥有一枚专属奖牌。
能量加满,才能全速前进!赛道全程设立10个医疗救助站,部署22辆急救车,聘请和培训300余名医务人员及医疗志愿者,配备30台移动AED设备,潞河、友谊和东直门医院开通绿色救援通道,及时处理比赛突发状况,为参赛跑者打造全方位赛事安全体系。此外,本次赛事还招募了1165名赛事志愿者、30名官方配速员、30名急救跑者、30名Plogging跑者。他们的热情服务、暖心鼓励陪伴参赛者一路向前。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赛事共开放了100个公益跑者名额,将马拉松精神与公益精神相融合,让选手用奔跑的方式向社会公益增添一份关切和责任,为公益助跑,将温暖传递。为区慈善协会“护苗慈善专项资金”募集5万元善款,将全部捐赠给低保家庭中重残或重病儿童,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
从一到二
上半年全马,下半年半马。2023年,副中心马拉松赛事再次突破,半马、全马“一城双赛”,实现了“从一到二”的突破,不仅让跑友们为之欢呼,也让体育赛事成为副中心交流展示的重要窗口之一,尽显活力之城的魅力。
北京通州运河半程马拉松自2017年创办以来,始终以传承发扬运河精神的文化内核为主线,通过赛事让更多人听到副中心的声音,看到副中心开放的态度。2017年,“通马”(北京通州半程马拉松)初生便摘得了“中国田径协会铜牌赛事”称号,被评为“自然生态特色赛道”。2018年,“通马”顺利获评“银牌赛事”,摘得“最美赛道”称号。2019年更获得了仅有20%几率的“金牌赛事”。此后,通过引入专业竞技赛事,2021年,首个全程马拉松在城市副中心举办。至此,副中心马拉松实现了从“半马”到“全马”的华丽变身,向大众展示了活力之城的魅力。
从“半马”到“全马”,从“一场马拉松到两场马拉松”,无论是赛事质量还是数量,副中心马拉松赛事品牌都实现了质的飞跃,逐渐成长为北京重要的体育赛事及国内知名马拉松赛事。
“在高标准推进城市副中心建设过程中,举办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赛事,让外界充分感受副中心自然人文风光,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马拉松成为展示良好风貌的重要窗口。”区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比赛线路、赛事宣传、选手服务、医疗救助、安全保障、氛围营造等方面,每一届都更用心。
几年来,副中心马拉松赛事线路不断更新。最初的线路主要侧重于沿途优美的自然景观,随着赛事的升级,线路加入更多城市魅力元素,燃灯塔及周边古建筑群、运河商务区、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行政办公区、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等地标性区域不断增加。参赛人数也从最初的6000人增加至8000人、1万人。
一场有力度、有水平的高质量体育赛事,给城市带来的效应是全方位的,不仅扩大了影响力,推动了城市品质大提升,而且拓宽了体育产业新路径,激活了体育产业新动能,让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更足。
马拉松,已成为副中心的重要品牌赛事之一。近年来,副中心大量承接国内、国际高水平比赛,持续布局体育产业,深耕“赛事经济”,马拉松、骑行、飞盘等时尚休闲体育赛事陆续在这里举办。周末在家门口看体育比赛,也成了副中心市民的“超级福利”。
“今年看过不少比赛了,水上的有赛艇、桨板,陆地上的有马拉松、轮滑,新潮一些的还有飞盘。”对于各类精彩赛事,副中心市民赵维如数家珍,“现场看比赛和在电视上看感觉非常不一样,现场看更能感受到体育竞技运动那种拼搏向上的精神。”
家门口的体育盛宴,也让更多通州人尽展地主之宜,文明参赛之余,为跑友们提供帮助。通州本地人冯玉龙是个资深跑马爱好者,此次他在赛事中当起了“兔子”领跑员。“我今天负责的是230标段,也就是带领跑友们在2小时30分的速度内完成半马。”他说,家门口的比赛不仅要参加,更要在当领跑员的过程中为来自全国各地的跑友做好服务。
副中心已成跑友打卡圣地
随着城市副中心的飞速发展,疏解整治提升力度不断加大。腾笼换鸟、疏解腾退出的大尺度绿化空间成为城市副中心的一颗颗绿珠,更成为人们生活休闲的好去处。
2022年,区体育局发布了三大马拉松线路、十大骑行线路、十大跑步线路,这些路线涵盖大运河、潮白河、减河、温榆河、凉水河等多条境内主要河道,方便健身爱好者在运动中饱览美景。家住东城区崇文门附近的邱峥最喜欢到大运河边骑游,平均每个月都要来一次,领略大运河的四季美景。他还把骑游拍到的美景发到朋友圈里,被家人朋友热情点赞,在大家的强烈要求下,他还组队带朋友来城市副中心打卡。
环境的持续向好,让跑者拥有了更多精品跑步路线,不仅北京市民经常组团来副中心畅跑,津冀两地的跑友也频频光临。
只要有时间,家住燕郊的刘维亮周末都会来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跑上几圈,对这里颇为青睐,“这座公园就是个大氧吧,而且里面的星型园路跑起来也很有意思,整体环境配套对跑友都十分友好。”不仅他喜欢,城市绿心的这条跑步路线也深受各地跑友喜爱,2022年还成为全国首条经中国田径协会认证的四星级健身步道。
副中心马拉松赛事的路线一向为人称道,沿线不仅有大运河风光,更是将诸多古今交辉的自然、人文景观囊括其中。环境好、路线美、配套服务齐全,精彩周到的体育赛事不仅让各路健儿尽兴而来,也为副中心的文旅品牌增添砝码。文体旅融合发展让这座活力之城更添蓬勃朝气。
近年来,北京城市副中心紧抓“两区”建设政策机遇,加快构建与功能定位相匹配的现代化、国际化金融产业体系,成为首都对外开放的新窗口、经济发展的新磁极。在提升体育事业整体实力方面,副中心也在不断加强设施建设、促进体育消费、打造文体旅乐活之城,“通通来运动”“运河+体育”等品牌渐入人心。
城市副中心的体育产业正在健康有力发展。据统计,副中心(155平方公里)范围内规划未实施公共体育用地总面积约91公顷,副中心外围乡镇规划未实施公共体育用地总面积约36公顷,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1平方米。现拥有综合场馆3座,分别为运河奥体公园、潞城全民健身中心、通州区体育场,其中潞城全民健身中心、通州区体育场正在建设中。全区健身步道总长度约315公里,社会足球场地139块,体育公园3处。
今年以来,副中心共举办各类全民健身活动达300余场次,累计直接参与人数20万人次,全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率达到49.77%。近两年来,副中心又着重打造运河水上运动项目,举办了北京城市副中心运河赛艇大师赛、北京桨板公开赛、全国动力板比赛等滨河亲水赛事,明年还将计划筹办龙舟、帆船等水上项目比赛。
目前,全区拥有50个体育社会组织、420支全民健身团队、33个健身气功站点、社会体育指导员6970人,达到每千人配备3.8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游泳等各项目健身场馆334家,其中,培训机构181家,体育项目从业人数达6200余人。通过体育赋能,全区2023年体育产业销售额预估158.3亿元。
周末,人们走出家门,尽享骑行、户外乐趣,自行车、跑步、露营、飞盘、轮滑等正成为副中心市民休闲的日常。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些深受市民喜爱的体育运动又相继成为副中心举办的精品体育赛事。这些休闲体育运动不仅带动市民参与其中,更释放消费潜力,激发市场活力,提升城市品质,成为副中心推动文体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