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热点总第792期 >2023-11-03编印

生命协奏曲
刊发日期:2023-11-03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4-2.jpg

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秋日风光旖旎。

本报记者 曲经纬 陈施君

绿色已成为城市副中心的底色。绿色代表生命,以绿为弦,城市副中心正奏响一曲曼妙的协奏曲。在昨日闭幕的2023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论坛上,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思辨与真知齐飞,为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贡献“绿色智慧”。

第一乐章 绿色生命

城市绿心是小动物的家园

绿色,意味着生命生生不息的延续。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土壤环境领域首席科学家李发生在演讲中,将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作为了研究对象和典型案例。“大家可以在公园里转转,植物的长势特别好,短短几年就实现了碳中和,在国内外都形成很好的示范效应。已经有五六十种小动物在这里安家,包括多种国家级保护动物,生物多样性日渐丰富。”

漫步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欣赏秋日旖旎风光,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东方化工厂区域。公园设计建造时,北投集团把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园林造景有效融合,将原东方化工厂主要管控区纳入“生态保育核”,通过多种方式构建不同类型植物群落,用生态的方法实施生态修复。监测数据显示,三年间,土壤生态环境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在不断提升,区域生态显著恢复。今年,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荣获2023绿色设计国际大奖。“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修复模式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借鉴,怎么让污染物慢慢地自然衰减,同时把建筑材料、建筑废料再利用,从绿色低碳、环境友好、可持续方面发挥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碳循环公园里的“生命”

“北京市民私家车一年的行驶里程大概为1.1万公里,碳排放量约3吨,以北京乡土树种栓皮栎为例,需要栽植13棵左右才能中和它的碳排放。”市园林绿化局碳汇办副主任、教授级高工张峰用生动的案例诠释了绿色生命对于双碳战略的贡献。不过树木生长缓慢,栓皮栎要生长20年才能达到理想的碳中和效果,并不是当年种就能中和掉,因此,林业碳汇需要可持续且高质量的养护经营。

“树木跟人一样,土壤好、树木壮,碳汇能力才强,所以也可以通过高质量的森林绿地经营管护去提升它的碳汇功能。”张峰说,目前北京的森林覆盖率为44.8%,到2025年达到45%。事实上,经过两个百万亩造林工程,北京森林种植的潜力并不大,下一步北京园林部门将把工作重点从量的提升转到质的飞跃上,也就是提高生态林的质量。

“北京生态碳汇还有比较大的潜力。”张峰进一步解释,森林一般分为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和人类一样分不同的年龄段,有儿童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目前,本市的森林多为幼龄林至中龄林阶段,无论是碳增速还是增量都处于最大量级,中龄林以后才逐步放缓。

树木从幼龄成长到中龄需要多长时间?张峰解释:“像油松、国槐、栓皮栎都是长寿树种,所以到中龄甚至到成熟的时间段就比较长,但速生树种比如杨树,5到10年就进入高速生长期。当然,森林也会老化,了解这些规律后,我们需要不断调整林分结构,让树种多样、年龄段多元,可持续经营和养护,这样才能保证林地绿地高质量可持续循环发展,从而提升森林整体的生态效益和碳汇效益。”

目前,城市副中心西马庄公园就在探索全国首个碳循环公园,调整林木搭配结构,采取花木复壮措施,引入碳循环技术,让园林废弃物不再外运,变“绿废”为“绿肥”,营养土壤。经过两年养护,树木长大了,花期延长了,土壤肥沃了,公园林木固碳量年增长大于9%。接下来,还要探索更多碳循环公园、碳循环绿地、碳循环林场。

据悉,截至2022年底,北京市林地绿地碳汇功能达到880万吨,到2025年,这个数字将增至1000万吨,可以抵消北京330多万辆私家车一年的碳排放量。

生物多样性靠谁来支持?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全球环境展望报告显示,近一半的陆地面积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人为破坏,30%的物种处于灭绝边缘。根据保尔森基金会的数据统计,目前全球每年生物多样性融资估计仅为1400亿美元,占全球GDP的1.2%。到2030年,全球每年需要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支持的需求在7000亿到10000亿美元之间,资金缺口高达85%……

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数据展示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金融支持的迫切。中国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这也意味着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也面临巨大挑战。华夏银行绿色金融中心副主任彭凌说,作为北京市属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华夏银行也是最早探索布局绿色金融的商业银行之一,生物多样性相关领域的融资余额在绿色贷款中占比将近17%。

她介绍,近年来,华夏银行梳理了绿色产业指导目录中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标准,形成了40余项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的统计标准,领域包括湿地保护、濒危动物保护、森林资源培育、天然河湖生态整治和修复等。同时,形成了一批一批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型案例,如支持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潮间带湿地——江苏东台条子泥湿地保护,为濒危动物扬子鳄给予信贷支持。

但她也看到了生物多样性融资之难。“商业银行不是政府财政部门,项目需要具有可持续性和自身偿还能力。”事实上,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和气候公约同一年出台,气候公约实施落地情况较好,可以看到,节能和可再生能源本身是有经济效益的。而生物多样性支持资金缺口为什么那么大?就是因为它的公益性更强。彭凌说,她关注到北京城市副中心正在探索EOD模式(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如商业性地域开发的同时,要求开发商在附近建设相关绿地和公园,承担一部分公益建设,这种尝试可以有效兼顾经济性和公益性,也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一种落地的方法。

第二乐章 绿色希望

不为人知的副中心地热资源

“我们在副中心落地了一个地热供暖项目,就在07组团01街区,按照现在的进度,今年供暖季前就有可能投用。到时候就会有中深层地热输送到咱们北京市的热力管网里。”中国石油油气新能源公司新能源事业部总经理苏春梅会后跟记者分享了这一好消息。

中国石油面临绿色转型,瞄准绿色发展目标,积极构建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格局,早早播下绿色希望的种子。

据统计,当前我国用气人口约5亿人,全国城镇气化率约55%,随着我国城市燃气管网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用气人口将稳步提升到8亿人以上,天然气在城市燃气领域的利用将进一步扩大。

近几年,中国石油在绿色低碳上做了一些探索,比如“气风光融合”。“我们算了一笔账,以1方天然气直接发电5.5度来计算,如果‘气风光融合’,就有可能发22至23度电,如此一来,1方气就变成了4.16方气。‘气风光融合’是中国石油未来天然气高效利用的一个重要途径。”她说。

当然,天然气也可以用于供暖。1方天然气如果直接烧来供热,能提供36兆焦的热量,但如果“气风光融合”,它的贡献值是78兆焦,也就是说1方气变成了2.16方气。

“中国石油天然气产量是国内产量的2/3左右,北京95%的天然气都是中国石油供应的,所以我们也想通过我们的努力,把天然气的高效利用经验和成果共享给北京市,同时也支持北京市碳减排。”苏春梅表示,目前北京市已基本实现气化,在走向碳融合的道路上,还要减少天然气的利用。她又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气风光融合”,发1度电可以从纯天然气发电的350多克降至不到100克。“我们可以助力北京在将来终端用能电气化的基础上,走向碳中和。”

地热供暖对北京市脱碳绿色发展同样影响巨大。“07组团01街区的地源热泵就是落地的实践,这些经验在副中心今后的发展路径上都可以借鉴,未来把天然气和地热融合起来,还可以更深度拓展北京绿色发展的可能。”

此外,苏春梅透露,中国石油正在挖掘副中心地热资源,目前已发现西集-凤河营区域,未来将为城市副中心绿色低碳供热作出贡献。

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是近年来十分火热的话题,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管理委员会委员、华北电力大学教授范霁红认为,在副中心发展BIPV不仅可以推动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和可持续发展,还可以兼顾生态和谐和城市美观。“我对副中心有更高的期望,副中心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标杆地区,应该深度参与到BIPV技术的创新过程中,利用自己广大的应用场景,为新兴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提供示范和实证,通过这种方式,副中心也可以获得BIPV技术的知识产权。”

第三乐章 绿色愿景

每个人都将是新能源提供者

千年城市,绿色打底。城市副中心未来会是什么模样?绿色的底色如何越擦越亮?专家学者们共同勾勒了城市副中心的未来图景。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主任赵勇强认为,就在五六年前,大家还普遍认为交通领域很难深度减排,而现在随着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的成本快速下降,用户接受度越来越高,交通领域减排节奏在加快,包括航运航空也通过富氢燃料应用替代石油一些燃料,推动交通领域的深度减排。

未来能源体系将具有哪些特征?赵勇强认为,清洁低碳是总体方向,安全韧性是根本前提,还具有灵活智能的特点。“未来能源无处不在,几乎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楼宇都可以利用身边的自然资源提供能源。我们也提高了自己的绿色能源供应能力,比如可以利用自己电动汽车加油储能为能源系统、电力系统的安全提供灵活资源,提供可靠备用,实现普惠共享。”具体来说,赵勇强认为,未来要建立一个以电力为中心,各类终端能源互补联动的能源消费者新体系,以新能源为主体,各类能源优化组合的能源供给新体系。

目前,电动汽车在城市里加速推广,城市副中心的电动汽车推广也走在全市前列。“未来电动汽车可以与光伏、储能,包括电网更好匹配,可以减少对电力系统冲击,同时还提供一些支撑。我们认为到2030年80%的新销售乘用车是电动汽车,届时全国将有一亿多辆电动汽车,如果我们用得好的话,它可以反过来向电网提供日内的短时间支撑能力,可以达到数亿千瓦能力,这对电力系统非常友好。未来甚至还可以设想获得零成本的用车用能成本,这个对用户来说是有利的。”赵勇强表示。

给每个人建立绿色账户

“我们将城市交通实现绿色转型的策略归纳为‘3+2策略’,即优化城市结构、交通结构和能源结构,并通过科技、金融赋能,提高城市交通系统效能。”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院长郭继孚说。

未来交通可以借助科技的力量。2019年11月,北京发布全国首个绿色出行一体化服务平台(MaaS平台),鼓励市民绿色出行。市民使用导航软件记录步行或乘坐公交、地铁的行为,通过大数据处理,出行链的碳排放可科学计量,参与碳交易或转化为其他社会福利。

这套系统已运行4年,目前累计用户量超过3000万。MaaS平台创新性地建立了碳普惠机制,2021年10月已经完成全球首笔绿色出行碳减排量市场交易,截至今年10月中旬,绿色出行碳普惠用户超过404万人,累计减排量超过56万吨,已经完成12万吨碳交易。

“这给我们一个信号,未来我们每个人的消费都有可能和减碳结合,我们的愿景是要给每个人出行生活建立一个绿色账户,朝着这个方向去思考,未来每个人的出行或许可以消耗碳积分,如果不够的话,可以去绿色交易市场交易,这个很有可能成为未来生活的一部分。”郭继孚说,“畅想未来,憧憬无限,这件事做起来很有难度,涉及诸多环节,还要有体制机制保障,要建立标准,明确技术规则。这套系统开了个头,正在全国努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