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热点总第787期 >2023-10-27编印

首届京津冀基金与企业融资对接会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举办
汇聚金融“活水” 200余家企业与基金“面对面”
刊发日期:2023-10-27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4-2.jpg

4-3.jpg

本报记者 曲经纬 陈施君

资金是产业运行的血脉。昨天,首届京津冀基金与企业融资对接会在京举办,聚焦“金融”这一关键要素,瞄准“投融资”这一核心诉求,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基金赋能”为京津冀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和有投资意向的基金“搭桥穿线”。据悉,三地共有200余家企业、百余家基金和金融机构、行业协会代表走进城市副中心,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能源与新材料等京津冀重点产业领域。

现场签约

基金“寻找”企业投资额达25亿元

会上,10位京津冀基金代表与23家企业代表现场签约,签约投资额达25亿元。

锦瑟医疗是一家数字化医疗平台性企业,将最新的信息技术如混合现实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带到临床,尤其是外科手术领域。今年9月,公司在三河市设立了骨科生产基地,定位为配合北京大客户供应链的建立和完善,将目光正式从长三角转向京津冀。

“之所以将生产基地建在三河市,是看中了河北北三县与北京的地缘优势。”常州锦瑟医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陈亮说。

昨天签约仪式上,该企业与三河市政府以及金创投资公司签署协议,为企业“赢”来1500万元的投资支持。不仅如此,此次北京行他还收获了与首都医科大学潞河医院洽谈的契机。“我们未来或将联合大客户将一些重点项目落在北京,考虑在城市副中心设立一些科研性机构。”陈亮说。

基金代表中,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成立于2021年,由京津冀三地联合国家开发银行共同设立,基金初始设立规模41.5亿元,聚焦支持京津冀重点产业链强链补链项目,会上与7个项目现场签约,签约投资额18亿元。

北京卫蓝新能源有限公司从事固态锂电池研发,拥有核心技术和核心制造专利500余个。公司正处于从研发到量产的转化期,研发重点放在用于新能源汽车上的动力电池和储能上的储能电池。今年年初,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投资基金为该公司投资1亿元,用于北京总部和研发基地的扩张。“这笔钱对于正处于研发向量产转化阶段资金量需求巨大的企业来说,提供了特别大的支持,也间接支持了京津冀新能源行业发展。”公司首席财务官邓琳说。

国开金融运营总监、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执行事务合伙人代表卢砚坡表示,近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投资基金紧紧扭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相关产业,推动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基金先后投资了天津渤化发展、河北同光半导体、北京京东方等项目,到今年年底,预计累计出资21亿元,带动社会资金近300亿元,促进优质资源均衡配置和三地产业链紧密联动。

北京研发,河北转化,渐成趋势。北京顺禧三期创业投资基金、国投创合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北京中关村龙门基金、北京中关村瞪羚投资基金等也分别与三地企业项目签约。“我们希望通过金融的力量,通过基金的力量为更多优质企业、优质项目赋能,为他们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让全国乃至全球优质项目和资金,投入到京津冀这片投资热土上,带动京津冀产业协同走上新台阶。”京津冀联合办(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协同成效

激活区域发展引擎

推动金融资源要素跨区域流动

“让资本找到投资的机会,让企业找到便捷的资本服务。”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市协同办副主任、京津冀联合办常务副主任刘伯正作主题发言时说。

近十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显著,北京在疏解非首都功能中实现了减量提质。雄安新区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美丽宜居京津冀取得丰硕成果,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生机勃勃……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京津冀联合办将充分发挥联合平台作用,进一步搭平台、畅渠道、促合作,引导更多金融活水赋能实体经济,激发京津冀区域的创新活力。”

绘制六大产业链图谱

打通京津冀经济廊道

为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地成立了产业协同、科技创新等15个专题工作组。

“今年以来,京津冀三地经信部门成立了产业协同专题工作组,已经签署了大数据合作等4项战略协议,联合印发了《京津冀重点产业链协同机制方案》,建立链长制,目前,六大产业链图谱的绘制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京津冀产业协同专题工作组、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二级巡视员张宇航说。

今年,市经信局启动了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氢能、高端工业母机、机器人6条产业链图谱联合绘制工作,这6条产业链已经形成了初步成果,将于11月对外发布。

同时,三地联合搭建了产业招商平台,围绕产业链强链补链,今年三地还组织了系列产业对接活动,陆续召开世界机器人大会、京津冀智能网联汽车、中国数坝大数据产业对接会,参与企业千余家,达成了一批合作意向。

此外,三地面向行业协会联盟等社会组织公开征集,建立健全资源对接的“桥梁纽带”,构建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织网”工程体系。重点发挥社会力量,推动协会联盟做好项目的全程跟踪服务、促进政策环境优化等工作。

发力支持合作园区

构建环京类中关村创新生态

会上,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二级巡视员董强解读了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加速成型。截至目前,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4600余家,今年新增注册企业达到600家;宝坻中关村科技城累计注册企业1200余家,今年新增注册企业200多家;保定创新中关村创新中心累计注册企业300余家,今年新增注册企业70余家……

三地科技部门共同组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科技创新协同专题工作组,今年8月该专题工作组审议通过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协同推动京津冀高精尖重点产业发展工作方案》,推动三地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融合,推动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北京、雄安、河北的三个区域中心筹建已在年内完成设立,重点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技术创新。

董强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供需清单机制,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

城市副中心

蝶变企业投资热土

近年来,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通州区与北三县以更大的开放力度、更优的营商环境,吸引了一批批重大项目落地、一批批优质企业布局发展。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委员、通州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卢庆雷,真诚向在场的10家基金和9家企业推介生机勃发的城市副中心。

按照“一年一个节点,每年都有新变化”的要求,副中心强化投资力度,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分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27.7亿元、1000.6亿元和1005.5亿元,近三年保持每年千亿以上投资力度。今年,城市副中心安排实施477个项目,是完成年度千亿投资任务的全口径项目支撑,在每年千亿投资带动下,快速搭建起了副中心的“四梁八柱”和基本框架。

同时,根据《推动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通州与北三县结合项目清单筛选谋划了一批需要两地共同推进的项目,共50个,总投资约3000亿元。其中,基础设施领域30个、民生改善领域8个、产业领域12个。

目前,北京与廊坊北三县已连续5年举办项目推介洽谈会,累计签约211个项目。2019年至2022年共签约161个项目,落地144项,落地率近90%。仅今年一年,签约项目达50个,意向投资金额约426.81亿元,中关村通州园与燕郊高新区、大厂高新区等重点园区开展战略合作,共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延伸产业链条。

专题路演

50余家企业与60余家基金“面对面”

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京津冀联合办、三地协同办(发展改革委)、通州区共同启动京津冀基金与企业系列路演活动,基于三地有资源禀赋优势、技术创新引领性强、产业协作潜力大等优势,5场专题路演让50余家企业与60余家基金“面对面”深度对接交流。路演主题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生物医药领域、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新能源与新材料领域等。参与路演的企业来自数字科技、半导体、医疗、电气、建筑等不同领域,企业家们阐释核心竞争力、亮出销售数字,以争取与投资机构的合作机会,获得更多的融资渠道。

绿晶半导体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是一家全球化的中国芯片设计公司,位于通州区梨园镇,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分别位于北京、厦门、上海、新竹和美国硅谷,目前全球规模订单客户超过400家。其研发的工业级固态硬盘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网络、汽车和航空航天、企业和数据中心等领域。听完首席财务官郑国栋的介绍后,几家投资机构都颇感兴趣,国泰创业投资基金负责人率先发问:“绿晶半导体与同类产品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我们专注于工业级产品开发,而且很自豪地说,都是我们中国的研发团队设计的。”郑国栋答道。

常州锦瑟医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是国内第一家基于混合现实技术和人工智能(XR+AI)的智慧外科平台企业。目前该公司在三河市建立了生产基地,构建产品落地和销售的联合体。“我们是微软的核心医疗领域的合作伙伴,和他们一起联合做了相关GTP的研发,希望我们的创新技术可以帮助到临床患者和临床医生。”公司负责人推介时信心满满。“咱们的产品在技术层面与其他竞品相比,最大的优势是什么?”中科天坛投资机构负责人首先抛出了问题。“传统的手术机器人在手术前做系统的配准需要大约半小时的时间,而我们的产品可能只需要5分钟,这得益于我们背后算法和技术方面的创新。”

现场人气满满,企业家们充满激情的推介、投资机构的热切回应掀起创新创业热潮。未来,通州区与北三县将以更大的开放力度,创造更优的营商环境,吸引一批批重大项目落地、一批批优质企业布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