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总第784期 >2023-10-24编印

城市副中心首个碳循环公园一周年“迎检”
树木长大了 花期延长了 土壤肥沃了
刊发日期:2023-10-24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1-1.jpg

经过一年精心养护,这座副中心首个碳循环公园迎来第二个秋天。记者 常鸣/摄

本报记者 曲经纬 

西马庄公园自去年引入绿色科技“碳循环技术”后,园林废弃物不再外运,变“绿废”为“绿肥”,显著提升固碳效能,同时减少了公园绿地污染。经过一年精心养护,树木生长迅速,花期延长了,2023年公园林木固碳量年增长大于9%。

时隔一年,记者再次步入永顺镇西马庄公园。金秋时节,公园花团锦簇,金灿灿的太行菊组团盛放,与浓绿的白皮松、沙地柏,翠绿金黄的白蜡、银杏共同绘制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京秋画卷……这座城市副中心首个碳循环公园今年迎来第二个秋天。

走入公园深处,几只鸟儿扑扇着翅膀飞远了,留下静谧的林间花园。密林中出现了一个身影,他背着背包正在林下“转悠”,背包拉链里穿出一根传输线,连接他手中的摄像头,一边走,摄像头还一边“吱扭吱扭”地发出旋转的声音,像是在全景采集画面。背包人正是前来与记者会合的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郑一力。

“这个设备叫背负式便携激光雷达扫描系统,手持设备扫描得到三维激光雷达点云图,经过后台系统处理,可快速获取森林树木的胸径、冠幅、树高、树木位置等参数。”郑一力说。这套设备能极大减少人工调查工作量,提高森林资源调查效率和准确度。

“得到这些数据有什么用途呢?”记者不禁发问。“使用模型拟合分析计算,可以快速计算森林地上生物量信息,估算森林碳储量数据,实现林草碳汇可视化。”郑一力举了一个例子。“比如高度为10米、胸径14厘米的杨树,由材积表、根茎比和平均密度可计算出重量约为30公斤。根据杨树含碳率为0.45,可得其含碳量约为13.5公斤。”

通过这种方式,北京林业大学对西马庄公园林木固碳量变化进行了长达两年的监测,结果显示,2023年公园林木固碳量年增长大于9%,这个数字是通过前后两年树木的胸径、树高、冠幅综合比率得出来的。“这印证了公园的措施有效,遵循自然规律,没有‘老弱小’,是年年都在健康成长的。”北京林业大学社会服务和综合研究部副部长王晓旭解释道。

西马庄公园去年引入碳循环新技术,所有的植物养护均不使用化肥、农药,而是通过BECCUS技术,将园林废弃物如枯枝落叶等进行热处理后,形成多种植源生态肥。“绿废变绿肥”后,再投放回林地中,形成碳循环,有效捕捉城市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植物生长蓄积量和林地碳储量。

据统计,公园中1吨修剪物可额外固定0.37至0.45吨二氧化碳,是日常堆肥固碳量的3.7至4.5倍,西马庄公园百亩林地一年约产生45吨修剪物,可额外固定16.65至19.8吨二氧化碳,可产生2700吨植源绿肥,既营养了城市“绿肺”,又吸收了城市二氧化碳。除了采用先进的“碳循环技术”外,西马庄公园还配合使用树叶堆肥、枝丫粉碎等传统技术措施,确保“绿废”不出园。“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捕捉到植物体里、封存到土壤里,通过这种方法,咱们的整个公园将来就会变成像东北的黑土地一样肥沃。”王晓旭说。

这一愿望在今年就看到了成效。不只是科研数据,公园的变化肉眼可见。经过持续发力,山桃、千头椿、油松生机勃勃,委陵菜等地被植物返青早、绿期长,桃花、海棠、迎春夏季百花争艳,秋季菊花盛放,尤其是春、夏、秋三季花期出现明显叠加,每季平均花期从去年的7天延长至15到20天,提升公园彩化景观的同时提升生物固碳量。

“树木像人一样,从15斤增长至20斤,这增长的5斤就是碳汇量,因此要一边固碳一边增汇。”“固碳增汇”是绿地生态系统的核心之一,提高树木和土壤的固碳能力的核心就是让树木更壮实、土壤更有肥力。因此,在打好西马庄碳循环公园基底后,今年,北京林业大学团队又着力把重点放在树木复壮上。不只西马庄公园,北京林业大学团队还把这套碳循环技术拓展应用在永乐店林场,助力新市镇的高质量发展。

“未来不仅打造更多的碳循环公园,还要向碳循环绿地、碳循环林场延伸,让碳循环技术在河道边林地、市政道路旁林地中应用。”通州区园林绿化局副局长高琼介绍,今年通州区园林绿化局在全市率先编制了园林绿化垃圾资源化利用规划,明年将建立多处综合示范点,继续延伸城市碳循环绿地,探索碳循环林场,锚定双碳目标,巩固和提升林地绿地碳汇功能,应对气候变化,打造“无废城市”,助力花园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