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绿道骑游。
中仓街道同心公园,老人们休闲娱乐。
社工陪护老人。
母女二人西集赏樱。
居民在中仓社区家园中心菜店购菜。
潞城老年模特队。
本报记者 冯维静
秋日午后,通州中仓街道中仓小区东南侧的家园中心内,十几位老人在放映大厅里津津有味地看着戏曲节目。放映厅外,沙发座椅上,年逾七旬的韩老先生一边按摩一边享受着午后暖阳,和刚认识的老朋友聊着天。老人们在这里看报、听戏、聊天,还上起了主题公益课,能在家门口享受社区养老服务的便利,老人们挺满足。
“这周边都是老旧小区,老年人比例较高,60周岁以上居民达22%,空巢独居老人有260人。”家园中心负责人毕婉儒介绍,为了方便老人生活,中心推出不少措施:一层果蔬中心的价格低于市场价格,使用老年卡买的话价格还能更优惠;社区食堂里,持有老年卡订餐的,也享受会员价格;二层阅览室、三层健康小屋用以满足居民对于补充养老、医疗设施的需求。
记者从区民政局养老事务中心获悉,像中仓街道家园中心这样的老人友好型“幸福家园”,副中心还将再建36个。一项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城市副中心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32.1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1.7万人,老龄化程度较高。针对本地老年人不同需求,通州区也在探索多种养老服务模式,农村养老、机构养老、医养结合、社区居家养老、睦邻互助等措施均见成效。目前,10个街乡镇建成养老照料中心,22个街乡镇建成养老服务驿站,部分养老服务驿站还延伸发展连锁运营的养老助餐点,着力打造老年友好型的“颐养之城”。
区级养老指挥中心已建成
再建“10分钟养老圈”
中仓小区的庞阿姨拎着环保袋,来到家园中心买菜。“菜新鲜,价格也实惠,关键是离家近。”每周,庞阿姨都要来这里三四趟。
中仓社区家园中心是副中心首个家园中心,这座由小区闲置锅炉房改造而成的中心,集商业功能、民生功能、社会功能和养老服务等于一体,其中养老服务可为老人提供“菜篮子”、社区食堂、医疗等综合便民服务。
城市副中心还在布设养老照料中心、老年驿站、养老床位等多种养老服务模式,已在宋庄镇小堡村建成城市副中心首家CCRC模式养老社区,在半壁店建成北京市第二家共有产权养老社区,为养老服务行业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副中心路径。
“如今,老年人不仅仅满足吃好穿好,还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西营前街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站长高梦丽说,目前社区面向老年人开展了许多专业化服务,如心理疏导、智能化服务、为孤寡独居老人安装智能看护系统等。社区的随时关注也让老人得到更多及时照料。去年有位独居老人,社区组织的活动他没来参加,前去敲门也没人回应,社区赶紧找人开锁进屋,发现老人中风倒地,当即送到医院,得到了及时抢救。
高梦丽说,不论白天黑夜,一旦老人健康监护的指标出现异常,第三方技术平台的后台系统就会报警提示家属和驿站,并协助紧急救援。社区还根据每户老人的特殊需求安装诸如智能“一键呼”、智能门铃等科技设备,赋能居家上门服务。目前,西营前街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前期共建设115张床位,正在居民家中运行的有106张,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基层驿站的负担。驿站工作人员也不用再像过去那样,用小册子手写记录、多次签字确认每一单服务,现在在手机上就全能解决。
“养老家庭照护床位建设,已覆盖全区20个街镇,已建成共计2500张床位,仅今年就新建了2000张。”区民政局养老事务中心副主任赵双庆介绍,目前副中心正探索试点建立散居、独居老人“1+10+N”关爱保护体系,建立镇村网格化指挥调度中心,对N位散居五保老人、独居老人,建立24小时关爱机制;采取“政府部门、镇村组织、养老机构”+“大数据比对、入户走访、电话回访”的方式,确保高龄、经济困难的失能老年人服务保障覆盖率达100%;引入医养结合机构入驻社区运营养老设施,为辖区内困难家庭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日托、全托、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家庭养老床位、适老化改造、康复器具租赁等服务,让老年人享受晚年的幸福生活。
此外,副中心建成养老服务“大脑”——通州区养老服务体系的运行枢纽和指挥平台,让养老服务更加“智慧”。服务上,平台可会同相关部门统筹调配使用区域内养老服务专业人才,最大限度提供专业化养老服务;物力上,平台可实现区域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科学布局。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还担当着监管职责——可对各类涉老服务机构进行风险监管和权益维护,通过整合社会资源为老年人提供专业服务。“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加强对养老行业政策标准实施、服务项目、服务质量等事项的监管指导,让养老服务更加规范。
一乡一特创新是特色
农村养老“离家不离村”
记者从民政部门了解到,通州区农村地区老龄化水平显著高于城镇,同时,农村老年人失能、独居、困难现象更为突出。为缓解农村老年人在养老中所面临的压力,各街乡镇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在就餐、医疗、精神关怀等方面持续发力,打造独具特色、老人认可的辖区养老服务新格局。
区养老事务中心负责人王东克介绍,农村养老面临不少问题,比如乡镇层面缺乏资源统筹和专项扶持举措、养老照料中心居家辐射功能发挥不够、未能与驿站实现衔接联动、驿站人员和专业服务能力不足等。但随着近年来副中心“一乡一特”养老服务创新项目等措施的深入开展,由乡镇级政府部门统筹管理的区域养老服务联合体正在逐步探索通过资源联动突破发展掣肘。
在西集镇,养老服务圈由1家镇办养老院、1家养老照料中心、19家养老驿站、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可辐射全镇57个行政村,服务1.39万老年人。该镇还配套出台了《西集镇农村幸福晚年驿站运营扶持办法细则》,对辖区60岁以上在驿站享受包月助餐服务的老人,每人每月补贴100元餐费,进一步提升驿站的用餐品质。
在永乐店镇,“1+38+N养老服务联合体”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打通了该镇的养老服务资源,实现了养老服务设施和队伍的作用最大化。镇里开通了一条养老服务热线,整合了包含理发、家政、康复、超市等服务的4家养老服务商,为高龄和重度失能老年人提供助洁、助浴、助行、助医、助急、助餐等“菜单式”居家上门服务。
在梨园镇,“养老顾问”改变了养老服务驿站此前“什么都干”的局面,将其变成一个整合资源的平台。驿站重点培养服务顾问,老人有需求可以联系驿站,由驿站对接服务商上门服务,同时对服务进行管控和评价,建立准入和退出机制。
“养老服务联合体和‘顾问式养老’一个是通过政府职能手段整合资源,一个是通过商业运作方式搭建资源平台,都实现了乡镇层面全方位的资源调度和共享,不仅解决了老年人生活的实际困难,还推动了公益性为老服务的组织化、社会化发展,从另一方面提升了老年人的幸福指数。”王东克说,针对特点、挖掘特色,是副中心面对农村养老难题的破题之举。
目前,全区22个街乡镇均申报了“一乡一特”创新试点项目。在这些项目中,既有推动农村区域资源联动的项目,也有“顾问式养老”项目;既有农村邻里互助养老创新,也有社工赋能养老服务探索。未来,这些项目将针对街乡层面养老工作中的痛点、难点、堵点,通过落地实施,探索形成有作用、有成果、有亮点、可推广的街乡镇养老服务联合体模式,进一步提升老年群体,特别是农村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小微工程惠民项目
让老人生活更安全、更舒适
“现在重修了路面,人车分流,路边设置了醒目的标识,在社区遛弯踏实多了。”家住玉桥街道玉桥南里社区的73岁居民张大妈说。
玉桥南里社区属于老旧小区,60岁以上的老人占比近50%。小区适老化改造之前,道路人车混行,设施落后陈旧,尤其是道路上铺设的方砖,很多已经碎裂,坑坑洼洼,轮椅通行存在侧翻风险。
今年,街道利用小微工程惠民生项目,将小区内主路路面进行翻新,先后完成人车分流的人行步道铺设、健身器材统一更换等工作,还在进出街心花园等居民必经小路的两侧安装了扶手。“只要是稍微带点坡儿的路旁都有扶手,走路时可以扶着,避免摔跤。平时还能扶着它抻抻腰、压压腿。”张大妈边说边做起了示范。
复兴里小区的姚阿姨患有帕金森综合征,虽然和子女同住,但子女外出工作时,姚阿姨一个人在家的安全问题就成为子女最担心的事。社区得知后,第一时间就向民政部门为姚阿姨申请了适老化改造,对家中的厕所洗浴、扶手等设备设施进行改造提升,降低风险。“别看这小小的扶手,洗澡、上厕所,拉着扶手就能站起来,方便不少,也更安全。”姚阿姨说,小区里所有楼道的无障碍通道扶手,也由原本的铁质更换为不锈钢;室内外的老旧和破损健身器材也及时完成更新,这些都让老年人活动时更有保障,体现出社会对老年人的关切。
这两年,副中心还在开展“老年友善医院”创建,为老年人解决看病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北京友谊医院通州院区门诊楼设有老年专用窗口,摆放老年自助机,以供老年人使用。持有老年证的患者本人来就诊时,可优先使用老年自助机或老年人工窗口。医院门诊值班主任、分诊台护士、导医、志愿者会针对自助机的使用对老年患者进行指导,协助老年人使用自助设备预约、挂号、缴费、取药等;引导老年患者通过信息化服务预约就诊。
梨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方便老年患者的就医服务流程,为老年人提供三优先服务,即优先就诊、优先出诊、优先建立家庭病床,并按流程为老年患者提供服务,建立失能、75岁及以上老年患者就医绿色通道;开设药物咨询窗口服务,为老年人开展多重用药的评估、咨询、指导服务;针对签约老人开展疾病评估与高风险状态评估,建立老年综合评估制度,提供老年综合评估服务。
目前,像这样的“老年友善医院”全区已建设18家,老年人在家门口就可享受到便捷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