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新闻总第783期 >2023-10-23编印

20组家庭走进路县故城遗址
模拟考古发掘 揭开神秘面纱
刊发日期:2023-10-23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张群琛

“这是我第一次走进真正的考古现场,亲手发掘‘文物’。我觉得特别高兴,学到了很多历史知识。”不到10分钟,三年级学生王悠然就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路县故城遗址挖到了一枚铜钱,她小心翼翼地将自己收获的“文物”装进袋里,在标签上认真记下出土信息。

刚刚过去的周末,20组家庭受邀来到路县故城遗址,通过参观考古现场、模拟考古发掘等方式,近距离感受了考古的魅力,同时学到了相应的历史知识。

位于通州区潞城镇古城村的路县故城遗址,是两汉时期路(潞)县的治所。由城址本体(城壕、城壕及其围合区域)、城郊遗址区和城外墓葬区等构成。路县故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始于2016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截至2023年,城郊遗址区发掘总面积约52500平方米。今年的发掘区域位于路县故城城址内东南部。

走进遗址考古现场内,工作人员早就为前来体验的家庭准备了两个模拟考古探方。20组家庭在考古工作者的指导下,学习使用洛阳铲,观察土样,记录勘探信息;走进模拟探方,亲自体验考古发掘。此外,20组家庭还在专业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走进通州考古工作站,参观考察考古成果展厅内陈列的器物;动手制作铜钱拓片,在实践中了解拓片制作技艺、学习钱币知识,通过拓印的方式把文物“带回家”。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也为前来参加体验的家庭布置了一个问题:孩子们眼中的考古学,以及孩子们眼中的考古学家会是什么样子?蔡潇乐同学说,考古学是通过发掘、研究、分析和保护古代遗迹遗存,来了解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学、政治、服饰、艺术、音乐等多方面情况的科学。而考古学家则是科学家、教授、侦探的结合体。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中华介绍,本次活动让大家深入了解了考古生活和考古工作,深入了解了文化遗产保护,深入了解了城市副中心和北京深厚的历史渊源。

2020年以来,路县故城考古发现不断“上新”。2021年发现数量众多的两汉时期水井,是通州地区首次考古发掘出的汉代水井群;2022年首次发现西汉时期制陶遗迹,在遗址周边还发现大规模的冶炼相关手工业遗存,为进一步认识城郊遗址区的功能、形制的演变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实证。

近年来,“公众考古”这一概念被越来越多的公众所认知。为普及考古知识,满足人民群众了解考古发现的需要,北京市考古研究院持续开展考古科普工作,通过参观考古工地、学术讲座、模拟考古、出版刊物等多种形式,深入挖掘、整理、阐释考古成果,主动向公众展现考古工作过程,努力打造北京市“公众考古”品牌。下一步,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还将持续开展“公众考古”活动,做好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工作,加强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的传播,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认识北京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