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鹏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方面昨天透露,中国计量院已向蒙古国输出9套技术规范。在与中国陆地绵延相连4700余公里的蒙古国,其提出的“草原之路”战略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高度契合,使双方合作的大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高度契合:向蒙方输出9套技术规范
回望来时路,中蒙关系提升至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后,能源合作成为中蒙经贸合作中最为重要的领域。2018年至2021年,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重点专项的支持下,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牵头,开展实施“中蒙能源领域关键计量标准与技术合作研究”项目。
三年来,项目在液体流量、容量密度、电能、长度和化学五个领域播下的一粒粒种子,不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截至2021年6月项目结束时,中国计量院共向蒙方输出9套技术规范,校准蒙古23台套计量工作标准,接收蒙方中长期访问学者6人次,培训蒙方计量技术人员20多人次,实现了向蒙古国家标准计量局(MASM)“系统性、全链条”输出中国计量标准与技术体系。
悉心传授:协助蒙古建三套工作标准
在容量密度领域,计量器具玻璃浮计对于密度的准确量传与溯源重要性非同一般。项目开展之前,MASM采用人工比较法校准一支玻璃浮计通常需要3小时,在进行650至2000千克每立方米全量程校准时,要配置137种不同密度的工作介质,极易发生设备腐蚀和人员伤害,并造成环境污染。
中国计量院力声所容量密度室采用的是静力称量法玻璃浮计校准系统,仅使用一种安全环保的液体十三烷,就能实现650至2000千克每立方米全量程校准,单支玻璃浮计的校准时间仅需0.5小时。
“针对人工读数不准问题,我们将静力称量法采用的基于机器视觉原理的自动液面调定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蒙方学员,使其回国后能够独立实现全量程玻璃浮计的校准。”中国计量院力声所副研究员刘翔介绍,蒙方学者经过培训,新建密度工作标准、酒精比重计、糖量计共三套密度领域工作标准。
线上线下:提升蒙古大长度计量能力
2018年7月,中国计量院迎来一位老朋友——MASM计量部门长度实验室主任Darmaa Unurbileg,这是她第二次来中国学习。“希望中方帮助我们在大长度计量方面实现突破,提升大长度计量标准的EMD背靠背校准能力。”她的语气充满恳切。
中国计量院几何量所副研究员缪东晶介绍,由于蒙方大长度计量标准缺失,许多大尺寸仪器如全站仪、激光跟踪仪、铟瓦尺等都不能实现溯源。“培训交流中,我们帮助蒙方改善大长度计量标准空气折射率补偿精度,并提升了大长度计量标准的EMD背靠背校准能力。”缪东晶说。
项目合作中,既有面对面交流的热度,也有“云端”支援的温度。Darmaa Unurbileg回国后,一次向用户提供全站仪校准服务时,出现了仪器在MASM校准后测量结果发生显著变化的情况。Darmaa Unurbileg立即向中国计量院几何量所研究员李建双等专家发起技术支持,中方专家通过远程系统分析排除,锁定棱镜参数和气象参数配置错误,及时给出破解方案,解决了MASM的燃眉之急。
深化合作:蒙古实现计量国际互认
时针拨回到2018年,MASM正全力建立质量领域的第一项校准测量能力(CMC),由于缺少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筹建工作遇到了困难,并就此联系中国计量院,希望给予专家支持。中国计量院质量专业学术带头人王健研究员果断赴MASM开展质量计量领域的同行评审和技术交流。
“由于MASM质量计量能力在不同量程段表述是不一样的,这给评审工作增加了复杂程度和工作量,为了尽快完成CMC能力的申报评审,我每天评审工作时间都要10多个小时。”尽管时隔多年,这一段经历仍然烙印在王健脑海里。在蒙古工作期间,王健针对MASM的人员、环境、设备、测量方法等要素逐一提出了建设性和可操作性意见,并针对质量计量领域的CMC能力进行认真梳理,给出了申报建议。
经过多轮技术交流和讨论,最终完成了MASM质量计量领域16项CMC能力的申报。2020年5月29日,蒙古首批16项“国家级校准测量能力”获得全球承认,实现了计量国际互认的重大突破。
事实上,中蒙两国计量院2015年首次签署《计量合作谅解备忘录》,并于2021年续签。今年10月7日,MASM主席乌干巴亚尔·巴亚尔塞汗一行访问中国计量院。他表示,得益于中国计量院的持续支持,双方的部分合作项目已被纳入《蒙古2021-2025年政府行动纲要》。
从筑梦、逐梦到圆梦,中蒙两国谱写了守望相助的友谊佳话。未来,中国计量院将与MASM一道,继续谱写中蒙计量合作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