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文化总第779期 >2023-10-17编印

非遗向未来
刊发日期:2023-10-17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3 (2).jpg

木作技艺进校园。

3 (7).jpg

怡丰园直播。

3 (3).jpg

面塑作品展示。

3 (6).jpg

熊氏珐琅。

3 (1).png

花丝镶嵌作品《珠宝天坛祈年殿》。

3 (4).jpg

通草花制作。

3 (5).jpg

唐娃娃制作。

3 (1).jpg

唐娃娃成品展示。

本报记者 王倚剑

金秋时节天气凉爽,通州区各种文化活动纷纷拉开帷幕,宋庄艺术市集、红学文化雅集、运河文化派对……各种活动都少不了非遗的身影,袖珍可爱、形象多变的北京绢人唐娃娃,油亮喷香的怡丰园椒麻鸭翅,雍容华贵的花丝镶嵌作品一一亮相。这些非遗项目是通州区历史文脉的重要部分,融入支持城市副中心长远发展的深厚底蕴,已成为“副中心故事”中的精彩章节。同时,非遗本身谋生存、拓传承、探未来的努力与尝试也是一篇篇曲折故事。面对缺少传承、影响力弱、经营困难等问题,各位古老技艺的传承者“各行其道”,结合自身情况和时代潮流,开辟出一条条通往未来的道路。

进校园:薪火相传

如何让非遗“活起来”“传下去”,是许多非遗项目面临的现实问题。要跟上时代步伐,一些非遗传承人试图从校园入手,拉近年轻人与非遗的距离。

北京文旺阁木作博物馆是北京市的“独一份”,是全市唯一以木作为主题,以木作艺术品、木作文物为依托,研究、展示和弘扬传统木作文化的博物馆,同时它也将木作文化送入校园。

该博物馆馆长、古旧家具修复技艺非遗项目传承人王文旺向记者展示馆内团队制作的木作材料包。经过处理后长短、形态不一的木条,通过妙手搭建,变为一座座桥梁。这些材料包已经走进部分学校的劳作课堂,通过“送课进校”将木作技艺“打包”带进校园,目前已经形成桥梁系列课程。课堂上,同学们制作出等比例缩小的独木桥、叠桥、虹桥、编木桥等各种桥梁,一边动手一边学知识。

这些课程均按需定制,根据不同学校自有校园文化和具体要求开发设计。对建筑、文博等类专业的大学生,他们还开发了“高阶”课程,其中以制作鲁班锁、板凳等实用木作器具为主,目前已走入清华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北京高校。

让更多年轻人加入,对于运河龙灯的传承来说尤为迫切。

张庄村运河龙灯起源可追溯至1835年,逢年过节的龙灯会满载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盼,是运河畔重要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人谢兆亮表示,如今舞龙队伍成员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迫切需要新鲜血液的加入。2018年,他们就曾走入侯黄庄小学,培养了一批小队员。今年,老队员再次来到侯黄庄小学,将舞龙技艺倾囊相授。

这次跟随他们学习的是四五年级的40多位学生,利用每周三课外活动时间进行教学,男女两组各持一条龙练习,组内轮换上场。经过约4个月的学习,他们已经掌握了6套舞龙动作以及鼓乐曲目,在运动会等场合进行了几次校内表演。

“有的孩子特别喜欢龙灯,学得认真练得也起劲。之前我们组织讲座讲过运河文化和龙灯历史,孩子们听不过瘾,总是找我们问关于龙灯的故事。”有年轻人对运河龙灯上心,谢兆亮感到十分欣慰。他说,他们正在计划春节时让一老一少两支队伍齐舞龙灯,让父老乡亲们看看龙灯传承的“未来之花”。

上网络:连网速“传”

如今是网络时代,信息流通速度加快,搭乘上互联网这班“快车”,传统非遗也渐渐活跃起来,网络成为推动扩大非遗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重要因素。

点开“怡丰园美食”微信小程序,椒麻系列、酱卤系列、麻辣系列、风味系列……商品页面里的鸭翅、鸭腿、猪蹄油汪汪、红润润,令人垂涎欲滴。顾客可以线上买到线下实体店内的大部分产品。

“尊古不泥古,创新不失宗”是怡丰园生产经营的核心理念。椒麻鸭翅出自宫廷,以从南方传来的麻鸭为关键食材,是运河畔具有代表性的非遗美食,制作复杂考究。为适应现代人美食品位,椒麻鸭非遗传承人赵虎研制了藤椒、熏酱、腊八蒜、芝士黑胡椒等新口味,面对现代人接受信息的“口味”变化,非遗店铺的经营也开始转换思路。

自2021年开始,赵虎开始试水线上经营,先后开拓了微信小程序、“运河怡丰园官方旗舰店”微店店铺等网络经营渠道,2022年建立抖音账号“怡丰园”,并与抖音达人合作开展带货宣传。多个当下时兴的网络平台上都能看到“怡丰园”的身影。

赵虎说,虽然从销售数据上看仍以实体店为主,但2023年前8个月的线上销售额较去年同比增长了30%,增速喜人。而且,线下销售辐射范围有限,而线上销售覆盖面积更广,一家虚拟店铺便串连起全国各地的消费者。察觉到线上销售的潜力,怡丰园进一步加强网络营销力度,将平均每月流水的10%作为网络宣传推广的经费,搭乘线上“快车”,加速扩大品牌文化和消费辐射范围。

对于通草花制作技艺传承人李依凡来说,网络是一道让大众了解通草花的窗口。

历史上,通草花在明清宫廷内相当流行,《清史稿》、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等史料中均有体现,但其传承情况却不乐观。二十多年前,为了学习通草花技艺,李依凡跑遍了广东、福建、贵州等地,寻访懂行的老师傅,在扬州找到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钱宏仁。经过四年学习,2020年她将这一古老技艺再次带回北京,在运河畔续写通草花的非遗故事。

辗转学艺的经历让李依凡格外重视技艺传承。除了在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北区北运河非遗传习所开放非遗体验,她还在淘宝、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平台上注册账号,通过“通草花开”工作室展示非遗文化和产品。

“网络平台引流作用特别明显。通草花的视频火了,很多人来问怎么学。我觉得网络更像一种‘助燃剂’,为宣传打开了通道。”李依凡与好几位“学生”通过网络结缘,其中一位阿姨正在尝试整理标准化的通草花制作方法,希望写出一本“秘籍”,并且尝试将植物染技艺加入通草花;远在海外的国人听说这门手艺,打算过年回来学习;广州大佛寺僧人也来“取经”,计划将技艺带回广东。

走高端:以质取胜

金丝盘卷,堆叠如云,千百根极细的金银丝经过编织掐样,组合成精致玲珑的艺术品。位列“燕京八绝”之一的花丝镶嵌工艺经历数千年传承,在通州区延续着传奇故事。

走进张家湾设计小镇的北京东方艺珍花丝镶嵌厂,能够亲眼看到錾刻、卡克图、铁花等传统工艺,见证花丝镶嵌艺术品经“编、掐、填、攒、堆、垒、织、焊”八大工艺逐渐成形的全过程,还能见到一系列经典作品。其中,《金玉圆明园大水法》长256厘米、宽180厘米,金光灿灿,令人惊叹。

北京东方艺珍花丝镶嵌厂董事长常留海介绍,厂内所有作品均采用纯手工制作,精细度有别于机械生产,每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花丝镶嵌工艺复杂、纯手工制作、原料昂贵,决定了工厂实行高端定制经营模式。“花丝镶嵌的‘高端’,说到底就是精品化加按需定制,把精品做得更精,以质立足、以独特取胜,就是我们的道路。”常留海说道。

不过,工厂也在积极更新产品,争取年轻人的青睐。“我们将花丝镶嵌工艺与人们熟悉的圆明园、天坛以及运河文化等元素融合,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这门非遗工艺。现在已有不少大学生到工厂学习花丝镶嵌。产品的高端路线与文化亲民并不冲突,二者相辅相成。”常留海说。

无独有偶,“熊氏珐琅”也秉持相似的理念,在高端定制和实用亲民间找到平衡。

“熊氏珐琅”的产品以高端收藏品为主,其中,“炉瓶鼎熏”享誉收藏界。靛庄景泰蓝制作技艺传承人熊松涛表示,工艺本身的复杂和精细决定了作品的价值,目前新派珐琅产品的制作过程包含53道工艺,一件能够完全体现出珐琅工艺特点的作品必然是工期长、价格高的高端产品。“从前市场上也流行过一些品质差、价格便宜的珐琅工艺品,但很快就过时了。只有把产品做得精、做得好,才能让大家都明白非遗工艺的价值。”熊松涛说道。

与此同时,工厂也生产一些日常实用性强的饰品、文玩、茶具、酒具等用品,通过降低工艺的复杂程度,在保证质量的同时生产出相对低价的产品,扩大市场范围。

“在保证工艺的高水平、高质量,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的前提下,我们进一步考虑扩大市场,让更多人了解非遗工艺。”熊松涛说。

求创新:以“新”带“旧”

1米多高的立体人偶体态生动、顾盼生辉,仿佛下一秒就要飞天而去,精致生动的传统北京绢人让人大开眼界。十几厘米的娃娃,一整套有十几种造型,袖珍可爱。北京绢人唐娃娃已经成为“北京礼物”走向世界。

北京绢人非遗传承人唐燕介绍,传统绢人以铁丝为骨、棉花为肉、纱绢为皮、真丝为发、绸帛为衣,制作材料昂贵、市场化程度不高,无法靠技艺“吃饭”,传承难以为继。

唐燕决定立足市场,先让绢人“活起来”,对传统技艺改良创新。她的技艺创新有“三板斧”:表现形式创新,使人偶形象从模拟真人体态转变为卡通风格,尺寸缩小到十几厘米,更加可亲,适合日常赏玩;材料创新,将娃娃的身体改由石膏翻模制作,实现批量化、标准化生产,大幅减少成本;营销模式创新,改变从前等客上门的营业方式,主动开拓市场、向外推介,与各地景区、博物馆、剧院、企业合作制作代表性IP形象。

“唐娃娃脱胎于传统绢人,服装、头发仍然采用手工制作。让绢人从玻璃窗里的收藏品变为人人买得起、买得到的‘北京特产’,就是我们创新的重要意义。”唐燕说。如今,“唐娃娃”已经成为通州区知名品牌,曾登上2008年奥运会、2022年冬奥会“双奥舞台”,作为北京礼物和冬奥礼物远赴海外。

同样是为古老技艺注入新鲜血液,陈艳玲与师傅徐世英从题材突破,用面塑技艺再现“大运河第一码头”的风采。

张家湾镇域自元代设立漕粮转运码头,商贾云集,漕运发达,是体现大运河漕运辉煌历史的佳选,在这里工作并担任“护河卫士”志愿者的经历也让陈艳玲更加了解和喜爱运河文化,最终决定将古张家湾码头故事作为面塑主题。

这幅耗费两年心血制作而成大型面塑作品约16.32平方米,包含316个人物、50辆马车、85匹马、46艘船、11所房屋以及历史古建筑通运桥和城门城墙。数个场景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数萧太后河上“万舟骈集”的景象,而除了漕运景象,作品还加入了生活场景和故事情节。作品一角特意制作几间小屋,屋外挂着“饭馆”“馒首”“修车”的幌子,店主正在店外修车……活脱脱一个烟火气十足的小村落。熙熙攘攘的客运码头上,吹吹打打的仪仗队正在护送即将上任的官员,而另一边则是被贬谪的曹雪芹及其家眷队伍,两相对比,充满了故事感。

陈艳玲表示,用非遗技艺恢复运河繁华,就是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运河历史和传统技艺。未来,她打算以南大街的“十八个半截胡同”为主题继续创作,留住一份历史乡愁,吸引更多人关注传统文化。

【马上就访】

建设一批非遗驿站 制作非遗有声书

记者从区文旅局了解到,目前共有87个非遗项目被列入区级名录,包含2项国家级项目、7项市级项目,共涉及17个街道乡镇,其中,张家湾镇、漷县镇、宋庄镇分布较为密集。

相关部门采取多项措施,逐步推进非遗文化建设,根据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存续状态和特性开展精准保护。目前,已完善区内现有非遗代表性项目资料整理工作,形成通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档案信息库。开展非遗口述史书籍编撰,有效记录和保存文化历史记忆与濒危的非遗传承系统,已完成《运河船工号子》《空竹》2项编撰。

同时,制作非遗有声书,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学作品为基础,以有声剧的艺术形式进行加工和再创作,讲述和传播通州运河文化。专辑共90个故事,此项非遗有声书正在逐步在各大景区景点宣传播放。

在非遗展示空间建设方面,目前,在通州区希尔顿酒店、亚太花园酒店、东方宾馆及城市副中心会客厅等地已建设了一批非遗驿站,拓宽传播路径。同时,正加快启动通州区非遗展示中心项目前期研究。

此外,与区教委合力推动非遗文化、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设多样化美育课程。其中,相关非遗项目的教材按规定审定后,还将探索将其纳入校本课程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