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新闻总第776期 >2023-10-12编印

本市工程建设领域优化营商环境改革稳健前行
审批的“减法”换来发展的“加法”
刊发日期:2023-10-12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曲经纬

六版改革方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中,北京办理建筑许可指标三年内从172名跃升至33名,中国营商环境评价北京办理建筑许可指标连续三年位居第一。“五年来,营商环境改革经历了从1.0到6.0版本的蜕变升级,一系列改革举措向纵深推进,打造了北京样板,跑出了北京速度。”市规自委副主任陈少琼介绍,目前工程规划许可证通过告知承诺制实现0.5个工作日核发,“多测合一”为企业节约20%的成本和时间,推行分段施工平均为企业缩短60天工期,节省建设成本1000万到3000万元……一组组数据记录了本市工程建设领域改革发展带来的实际红利。

“1.0阶段是减环节减时限,2.0阶段是对标先进首创低风险改革措施,3.0阶段是由‘许可管理’向‘信用管理’转变,4.0阶段是深化改革提升审批服务效能,5.0阶段是重点突出事项集成、部门集成和并联改革,6.0阶段则更加突出便利度、突出数字化引领、突出精细化管理。”陈少琼介绍,五年磨砺的六版方案,形成了各部门间协同高效的工作体系,各项改革全面落地生效,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据介绍,本市“多规合一”协同平台汇集部级、市级、区级部门及市政公用单位达755家,以“全程线上、一站式、集成式”预沟通预协调服务,减少企业多部门跑动和协调的时间。自2018年以来,“多规合一”协同平台策划研究项目突破1万。

本市于2018年起推行工程竣工联合验收,由住建部门牵头统筹9个委办局和6类市政服务企业,将传统验收中各事项互为前置的模式,转变为多事项同步进行的模式。数据显示,联合验收全市共办理通过3905项,平均办理时间6.87日。

在不动产登记领域,企业尽享改革红利。9月伊始,我市上线了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首次登记“全程网办”服务,企业当日办理当日拿证。随着首次登记业务实现“全程网办”,北京市常见登记业务的“全程网办”从16项增加至17项。

市规自委确权登记处处长王宏娟介绍,目前,全市不动产登记领域全部业务均可“一网通办”。不仅如此,还从网办延伸到掌上办,可通过手机预约号源、查询信息、办理部分登记业务。此外,预告登记、登记资料查询、抵押登记实现“跨省通办”,目前正依托“全程网办”推进“全市通办”。

首创低风险项目审批模式并向全国推广

对标国际先进实践,本市首创低风险项目审批模式,并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从2019年改革之初的5个环节15个工作日逐步压减到当前的3个环节9个工作日。具体来说,以低风险项目施工许可证办理时限为例,对直接办理施工许可证的,3个工作日内审批通过;对规划许可、施工许可合并办理的1个工作日内审批通过;对社会投资低风险小型建设项目受理当日即时办理通过。

网上申报、网上审批、限时办结、自行打证……目前,本市施工许可审批已实现“全程网办,一次不跑”。市住建委副主任王鑫介绍,自全程网办实施以来,全市共核发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近1.7万个,这一改革措施也被国务院办公厅列为供全国借鉴的改革举措之一。

统一技术标准,本市推进“多测合一”。按照“时间相近、内容相似、主体相同”和“同一标的物只测一次”的原则,将14项测绘事项合并为4项目综合测绘事项,每一项综合测绘事项委托给一家测绘单位进行作业,加强结果共享,减少企业重复委托。城市副中心是全市改革首批试点之一,2021年底,西集镇中心区住宅、商业项目——泰晤士印象二期郎府书苑通过“多测合一”实施,比原测绘费用节省10万余元,工期缩短15至20个工作日,为建设企业节约成本达25%。

土地供应阶段打好“组合拳”

促进项目早开动、早落地、早投产,本市推出了一系列组合拳。以土地供应阶段为例,事前作评价,推出“用地清单制”,将原来由拿地企业获得土地后开展的交通影响评价、水环境影响评价、考古调查勘探等11项工作手续前移,由政府组织开展出具审查意见,并针对宗地内的历史建筑、古树名木、规划道路等事项开展现场踏勘和测绘。政府先行评估,减少了二级开发建设前期评估、调查、论证等环节。同时,信息公开,让企业在拿地前就充分了解规划刚性约束条件以及待开发地块的现状,便于提前开展方案设计,缩短后续工程规证、施工许可证以及预售许可的工作周期,也实现了开发资金的快速周转。改革共为土地受让单位缩减52个工作日,降低约63万元/公顷费用。

事前全展示,通过数字技术将现场踏勘变为“云踏勘”,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国土测绘处副处长李凯介绍,“云踏勘”V1.0版本分辨率可达10厘米,而且叠加了规划指标、配套信息等内容,便于比对测算,比现场踏勘更加直观方便。后期,又有外地开发企业提出,希望“云踏勘”能够上网,让企业在外地也能应用,便于总部决策。面对这一需求,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升级推出实景三维“云踏勘”V2.0版本,在官网和“天地图·北京”平台推出“云踏勘”专题应用,在电脑端和手机端均可实现足不出户就能“身临其境”了解地块现状。目前北京31宗地块实现云踏勘,明年将实现拟推介上市地块基本全覆盖,拓展在方案设计、过程监管、确权登记等场景应用,进一步提升科技赋能营商环境改革力度。

同时,推出事中做承诺举措,通过“成交当天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带方案入市”“全程网办+告知承诺”等方式压缩许可办证时限。事后同步办,推出“交地即交证、交房即交证”等政策。今年6月,城市副中心招商蛇口梨园东小马6009地块实现“交地即交证”,今年9月,迭代服务水平,城市副中心邓家窑万科试点居住项目在“交地即交证”基础上实现了“拿地即开工”,创造了高速开工的新纪录,力争73天实现“当月即预售”目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振市场信心。

全市累计优化219类环评管理分类

环评,即环境影响评价,是守住首都绿水青山的重要防线。近年来,本市发布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意见及全市域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为污染源头控制提供有力指引;建立区域环境评估体系,在区域规划编制阶段提前考虑研究环境影响,为后续审批和推进项目提供支撑。此外,还创新性地将碳排放核算评估纳入环评,同步研究制定相关地方标准。

在守好生态环境底线的同时,本市环评服务的审批效能不断提升。市生态环境局行政审批处处长郑定伟介绍,“十三五”以来,以“减”字当头,制定修订3版建设项目环评分类管理名录北京市细化规定,累计优化219类环评管理分类;先后发布了两版环评审批管理权限目录,全面向临空经济区管委会、城市副中心管委会赋权,大幅向包括经开区在内的各区下放审批权限,累计共下放73%的市级审批权限,方便市场主体就近办理环评手续。

市区两级环评审批标准统一后,申报材料大幅压减87%,审批时限大幅压减50%以上,取消兜底条款和各类证明。据悉,除涉密等特殊情况外,目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审批均实现全程网办。

在不降低审批标准、不放松审批质量的前提下,“服务”为先,北京采取多种措施强化环评审批服务,尤其针对重点项目,建立市重点工程、中央在京重点项目、外资重点项目等“三本台账”。2019年以来,累计1106个项目纳入台账,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冬奥配套电力设施建设等项目通过台账清单方式加快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