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的外表璀璨剔透,看不到任何支撑龙骨。
图书馆的顶部结合“银杏叶”设计,同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赤印”。
图书馆设有少儿、幼儿阅览区,其风格颇具童话色彩。
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安静矗立。
本报记者 赵鹏 实习记者 池阳
在绿树掩映的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中,北京城市图书馆独占三个世界第一:首座2.5万平方米超大开敞式阅览环境图书馆、首座超高自承重式玻璃幕墙结构建筑、世界范围内藏书量最大及智能化程度最高的书库。
金秋时节,北京城市图书馆迎来重磅果实,作为未来运行的核心系统,其可承载710万册图书的地下全自动化智慧机械书库刚刚建设完毕。如今这座晶莹剔透的图书馆已进入装修尾声,有望在11月实现竣工验收。
非遗展示区等相继落地
北京城市图书馆坐落于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内,建筑面积约7.5万平方米,建筑高度22.3米,集知识传播、城市智库、学习共享等功能于一体。
从远处看去,图书馆的外表璀璨剔透,看不到任何支撑龙骨。这源于它采用了国内外首例可以自承重互为支撑的玻璃幕墙。276块“超级玻璃”中,单块最重可达11.5吨,能承受强烈地震时120毫米水平位移,通过隔绝热量传递还将为建筑每年降低8%的能耗。
“这座图书馆的顶部结合了‘银杏叶’设计,同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赤印’,在美观之余,每组‘树冠’中间的天窗上都安装了太阳能薄膜光伏系统,铺设面积达960平方米,年发电量约为25万度。”中铁建工集团城市图书馆项目副经理、副书记董无穷介绍,“不仅如此,这座图书馆还设有诸多专项阅读区域,可满足不同人群需求。如设有木制装饰,风格颇具童话色彩的少儿、幼儿阅览区,典雅庄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具有学术作用及文化传承意义的古籍文献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和大报告厅等。”董无穷表示,目前,图书馆的室内精装修已处于施工收尾阶段,有望在11月竣工验收。
对于定位为现代大型省级公共图书馆的北京城市图书馆来说,未来开放后,预计可以每日接待5000至8000名读者。
智能书库管理百万藏书
除了“银杏树”和璀璨的玻璃幕墙,这座图书馆庞大的藏书规模及书库智能化程度更为引人瞩目。这些“核心机密”就藏在书库地下。董无穷介绍,北京城市图书馆藏书能力预计可达800万册,其中90万册分布于地上的阅览大厅和各个阅览区,其余710万册则位于地下的全自动化智慧机械书库。
顺着木色的阶梯走入图书馆地下,屋顶和地面已经装修完毕,大部分墙面也披上了木色的外衣。穿过走廊,超大玻璃窗打开视野,玻璃背后是全自动化智慧机械书库。12.9米高、23.7米长的银白色钢制书架紧密排列,构成充满科技感的矩阵。这一阵列分为5个存储区,共32232个货位,每个货位都将放置金属书箱用来保存书籍。
穿行在这些阵列当中的是13台醒目的黄色堆垛机,搭配图书自动分拣设备和8台AGV搬运机器人,实现了图书自动出库、自动分拣、自动搬运。书库中还配置了多种智能化设备,包含智能取书柜、智能送书机器人、辅助拣选系统等。这套流通系统被安排在了纵深16米的立体空间中,集拣选、分拣、存储功能于一体,赋予了智能书库强大的流通能力。根据设计,立体书库在8小时内出入库的吞吐量将不低于2000册图书。
未来,这一智能书库还将推出配套软件系统,支持手机端和触摸屏,待与业务系统打通后,读者从手机设备上即可检索和借阅图书。届时您在上百万册图书中进行借阅,每次仅需十来分钟。与此同时,这一书库还具备完善的消防配套设施,在存储区之间安装了防火墙及防火卷帘,并在书架上安装了高压细水雾系统,能有效保护图书安全。
树下“轻舟”畅游书山
读书时宛如“河面泛舟”,在树荫山影中阅读学习,充满诗意的湖光山色已被搬进图书馆的带型共享大厅。图书馆大厅又被称作“河谷区”,数座高耸的“山体”耸立在大厅两侧,表面采用木饰面叠级形构造,木色弧状环带逐级向上,渐次收缩,看上去自然、整洁,一如水墨画中的远山。不仅如此,在这些“山体”中还安装了部分LED显示屏,弧状环带屏幕既可以独立显示,也能组合成整块的大荧幕播放影像。
“书山”怎能无路,虽然“山体”本身不能攀爬上下,可在山体之间却有数条“盘山小道”。这些小道的真面目是缓坡台阶,台阶外延装有玻璃护栏,玻璃底部是生机盎然的绿色,沿着台阶走上图书馆三层,就像在绿树中登山远行,直抵山顶的开架阅览区。
来到三层开架阅览区上方,这里是银杏树造型的穹顶。阳光从“银杏叶”状的屋盖洒落下来,照亮了下方淡蓝色的大理石路面。而这蓝色的路面正寓意着横亘古今、源远流长的大运河。运河中的一艘“小舟”被设计成了供人休息阅读的绿植休息区。休息区的外侧是环形座椅,内部预计设计为树池。待树木栽种后,读者将在图书馆内享受树下阅读的惬意体验。
这座新颖的图书馆不仅有着上佳的阅读环境,还有着更高效的阅读布局。在“河谷区”中,您可以找到许多能拾阶而上的阶梯状阅读空间,这些阅读平台同时兼具书本收纳和现场阅读两大作用。在其中大显身手的是一排排智能书柜,这些书柜利用了阶梯状空间的布局,内部用来收纳,顶部用作书桌,待安装完毕后还将接入智能系统,成为整座图书馆智能体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