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总第772期 >2023-10-08编印

副中心探索“无废城市”建设新路径
刊发日期:2023-10-08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田兆玉

日前,《通州区“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正式发布。《方案》中提到,对标国际一流水平,持续提升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创新固体废物治理体系,打造一批示范工程,凝练一批典型模式,探索形成“无废城市”建设的通州路径。

通州区将把“无废城市”理念贯穿在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各领域、全过程,统筹各领域固体废物相关工作,系统谋划、协同推进。坚持京津冀地区固体废物治理一体化思维,加强京津冀地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和利用处置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促进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副中心孕育“无废细胞”

    按照《方案》,通州区将以推动城市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将“无废城市”建设与碳达峰碳中和、循环经济、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生活垃圾分类、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建筑垃圾治理、塑料污染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专项工作相互关联、协同推进。

围绕行政办公区、运河商务区、文化旅游区、城市绿心和科技创新板块建设,聚焦张家湾设计小镇、台湖演艺小镇和宋庄艺术创意小镇等特色小镇发展,选择适宜区域建设“零碳+无废”专区和“零碳+无废”小镇。

研究制定“无废细胞”建设指南和评估办法,开展“无废细胞”创建活动,统筹推进“无废学校”“无废医院”“无废工地”“无废景区”“无废商场”“无废社区”等“无废细胞”创建。

结合辖区内资源及产业实际,开展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的绿色低碳化循环改造,建设产业间原料互供、资源循环利用、能源梯级利用、环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园区循环经济模式,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循环产业链和标杆企业,提高工业固体废物循环利用水平。推动张家湾设计小镇、医药健康产业集聚区等重点园区开展“无废园区”建设,编制“无废园区”建设方案,探索园区减废降碳路径。

全区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

完善生活垃圾管理规范,深入开展城管执法进社区工作,强化生活垃圾产生单位和个人分类投放主体责任,促进垃圾分类成为广泛自觉。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社区治理,采用“值守服务+积分制度”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居民自觉分类、准确投放。到2025年,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达到98%以上,参与率达到95%以上,自主投放准确率稳定在90%以上。

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能力,加快完成通州区再生能源发电厂二期,推进有机垃圾资源综合处理中心建设,全区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统筹推进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完善农村地区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体系,推动乡镇生活垃圾转运站建设,提升农村地区生活垃圾资源化水平。

同时,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生活垃圾分类体系“两网融合”,新建或升级改造一批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兼顾再生资源回收功能,进一步完善投放、收运、处置三个环节。

建立健全绿色建造标准体系

推行绿色建造行动,建立健全覆盖策划、设计、生产、施工、交付等全过程的绿色建造标准体系。扩大绿色建材应用比例,优先选用获得绿色建材认证标识的建筑材料,合理选用可再循环材料、可再利用材料和以固体废物为原料生产的再生建材。在政府投资工程率先采用绿色建材,到2025年,新建建筑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到70%。

到2025年,全区新建建筑100%执行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新建公共建筑100%执行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有序开展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分区分类制定既有建筑改造目标。

“十四五”期间,新增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面积175万平方米。在行政办公区等重点区域开展超低能耗示范。积极推进高品质钢结构住宅建设,鼓励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优先采用钢结构。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使用,全面提高装配式建筑比例与品质。积极推动城市副中心装配式建筑全链条标准化工作,实行装配式建筑装饰装修与主体结构、机电设备协同施工,推行装配式建筑全装修成品交房,新立项政府投资的地上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的新建建筑、新建地上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保障性住房项目、商品房开发项目、新建地上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筑项目、工业用地上的新建厂房和仓库应采用装配式建筑。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力争达到55%。

加强京字号果品保护推广

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加强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等环境友好型农药推广使用,提高农药利用效率。同时,发展功能蔬菜、有机果品、特色花卉、绿色杂粮和中药材等小品种特色产业,加强乡土特色的老口味蔬菜、京字号果品品种保护和示范推广。营造生态宜居的人居环境,推动“无废乡村”创建,因地制宜配置农业固体废物就地就近处理设施。大力推广应用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技术。到2025年,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探索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生态化循环利用创新模式,逐步实现园林绿化废弃物“零废弃”,强化科技支撑,推动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生态化,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提升林地绿地固碳增汇能力,增进绿色生态空间的负碳效益。

优先使用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产品,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强化公园绿地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提高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提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