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装设计秀
新品雕塑展览
售卖新奇商品
红山文化配饰
昆虫艺术画
本报记者 陈施君
作为北京设计新高地,城市副中心张家湾设计小镇每年金秋时节都会迎来一场设计盛会——北京国际设计周。今年尤为特殊的是,设计周开幕式及20余项展览、论坛、市集等活动首次在新落成的北京国际设计周永久会址举办,设计周终于“回家”了。来自海内外的设计师、专家学者、设计爱好者齐聚张家湾设计小镇,共享饕餮设计盛宴。盛会中处处弥漫着创意的氛围,每个人都沉浸式领略着设计带来的魅力和丝滑。
永久会址“蝶变”
北京国际设计周永久会址本身就是一件精心设计的艺术品。来到这里的人们,会惊叹于该建筑的巧妙设计和恢宏大气。红砖透着怀旧风,大跨度空间未来感十足,传统工业与现代科技感扑面而至。站在一层大厅里抬头仰望,璀璨的背景墙美轮美奂,高大时尚。很难想象这里的前身是北泡轻钢厂区的夹芯板车间。作为城市更新的典型范例,改造项目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院士崔恺亲自操刀,遵循“不拆真,不做旧”的设计理念,将原有钢结构悉数保留,最大限度保持原有厂区空间形态和厂区肌理,达到“老肌理、新内容”的设计目标,具有工业风的钢梁钢柱被特意“外露”,展现老厂房的工业美感。
今年设计周的盛大开幕,也标志着北京国际设计周永久会址的正式启用。据了解,这里除了打造“永不落幕的设计周”外,还将用三到五年的时间,逐步建设完善为中国设计博物馆,打造中国设计学术新高地,对标意大利米兰设计博物馆的发展模式,吸引全球知名设计师、设计机构、设计活动向设计小镇汇集,带动设计小镇发展成为闻名海内外的文化艺术区。
今年设计周期间,永久会址内大大小小的展览共有12场。徜徉在各个展厅,浓厚的设计氛围无处不在。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可以想见这里会成为城市副中心的网红打卡地。
年轻设计师“齐聚”
“年轻、时尚”是本次设计周的关键词。十几场展览的策展人,清一色都是年轻人。新奇的点子和对时尚前沿的敏锐洞察,带来了视觉和想象力的双重“冲击”。
一层的“年看青想”青年设计100五周年特别展吸引了众多观众“打卡”。如果想知道当下年轻人在想什么,来这里看看或许可以找到答案。为北京动物园设计的“夜游经济”模型、为老字号同仁堂设计的养生咖啡包装,或天马行空,或脑洞大开,或贴近生活,展现了青年人的独特思考和旺盛的创造力。
这场展览源于北京国际设计周和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联合发起的“青年设计100”青年设计师培养计划,今年恰逢五周年。在五周年特别展中,征集梳理了“青年设计100”自2019年到2023年优秀青年设计师的作品,还特别增加了“为北京的青年设计”板块,呈现以“北京”为背景的实践探索。“每年,我们会面向全球60多所高校征集优秀作品,其中很多北京院校参与,我们发现学生们在毕业创作阶段做了很多与北京相关的课题研究,从这些作品可以看到从青年人的角度怎么去玩设计,怎么发挥想象力。这些成果有着非常广阔的转化前景。”策展人、中央美院城市设计与创新研究院项目主任、“青年设计100”执委会副主任刘烜介绍。
刘烜的另一身份是张家湾设计小镇入驻项目的负责人,2022年,“青年设计100”项目入驻张家湾设计小镇,以高校为纽带,联合全球一批重要的艺术设计院校,汇聚各领域思想家和研究者,通过导师推荐、专家筛选、公众评议、市场检验等多种方式,挖掘思想活跃、理念超前、学术扎实、具备潜力的青年设计师,打造青年设计师创新创业生态圈。“我们一路见证了张家湾设计小镇的建设和发展,其变化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随着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各方面的引入,这个区域发展大有前景。”刘烜说。
前沿科技“加持”
元宇宙、AR、VR、MR、AIGC、数字艺术、全国首展的生态模拟仓……在永久会址的各个展区,处处体现着设计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走进儿童友好型绿色设计元宇宙展,戴上MR眼镜,便可以看到自己在元宇宙空间可爱的虚拟形象,甚至可以“捏捏”自己的脸,欣赏有趣的动画片,如果选择贪吃蛇等小游戏,还可以在三维空间尽情体验一路吃掉“美餐”的乐趣。有趣的是,这个展览也同步在线上展出且常态化开展,“永不落幕”。“展厅里好玩的很多,孩子们可以借助我们的AIGC平台,把自己的想法以文本方式输入平台,比如打造一个蜜蜂主题的大楼,就能自动生成相关的设计内容,从而培养他们有效运用AI工具、进行人机协作的思维能力。”儿童友好型绿色设计元宇宙展策展人刘志超介绍。
北京正在建设有温度的儿童友好城市,今年围绕儿童友好主题的展览有不少。在“绿动童行”国际儿童友好型绿色设计展中,全国范围内首次展出的生态模拟舱吸引了很多观众。完全封闭的舱体中,通过机械臂操作和大数据运行,精准模拟声光电、日照降雨、温度湿度调节等方式,逼真呈现了沙漠、热带雨林、海岛的自然环境,把户外活教材搬进了展览。“舱内呈现的都是纯原生态的景观,孩子们不用置身这个地方,就能通过展览了解这种生态环境和景观。”“绿动童行”国际儿童友好型绿色设计展策展人张一凡介绍。
颇具科技范儿的还有园区二楼的《蝶变》数字艺术展。策展人喻高介绍,该展览面向全球征集,共收到来自11个国家的39件艺术作品,包括英国、意大利、法国、德国、伊朗、土耳其、印度、乌克兰等。这些作品利用绘画、声音、光影、数字技术等手段,呈现了一系列丰富内容。在展区尽头,名为《圆桌会议——科技、艺术、未来的论坛》的AI视频作品格外吸睛,夜幕中,一束强光下,毕加索、苏轼、温迪、马斯克、拉丁五位身份迥异的人物正坐在圆桌前侃侃而谈。这部用AI技术生成的短片,视频制作使用了Discord,Midjourney,ChatGPT等多种最新软件,设计脑洞大开。“这件作品让我印象深刻,从来没见过这样的艺术短片,对我们做视觉类的设计很有启发。”方卓雅是中国矿业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研究生一年级学生,她和同学们特地从江苏徐州来到北京,参观北京国际设计周展览,在数字艺术展前,她们驻足细赏。“我们是第一次来到张家湾设计小镇,希望等我们毕业时,这里可以成为更多设计师的聚集地。”同行的好友高泓珺说。
诗意栖居“未来”
中秋国庆“双节”期间来逛展览,一层的花样生长“镜界”主题花展不容错过。策展人邹同和寇剑芹共同打造的童话世界,成为观众争相打卡的网红地。绽放的花朵、镜中的自己、穿插的艺术摆台和精致人偶,共同构建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温馨空间。
邹同说,在一个长度近30米、宽约4.5米的开阔空间做花展造型并非易事。由于展览时间跨度较长,从9月下旬延续到10月10日,一般的花材是无法坚持这么长时间的,如何呈现最好的效果?这些都给邹同出了不小的难题。最后,她想到用真花、绢花、常绿植物进行搭配,延长保存时间。空间的处理上,则将区域做了二比一的分隔,点缀了一些艺术品元素,使得每一处景致既独立又有关联。
“镜界”的主题也在细节中充分展现,一个温婉的小女孩背手而立,与面前的镜子形成了一个巧妙的角度,当观众转到镜前才从镜像中窥见,她藏在背后的手中握着一朵玫瑰花。“当花邂逅大千世界万物万象,唤起彼此间的对话交流,这才是它对于人对于环境的真正意义。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小的花艺展,能够让人们看到花绽放的生命力、看到镜中的自己。”邹同说。
值得一提的是,花艺中穿插的精美艺术品,也来自一家城市副中心企业——北京小鸡磕技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其旗下的可米生活品牌,已在全国拥有400多家经销商,4家品牌直营门店,覆盖全国30多个城市,并在加拿大、美国、韩国等国家地区设有销售网点。“我们2015年成立于宋庄,目前已发展为全产业链的文化创意公司,打造了诸多中国特色IP,向海外传播更丰富的中国文化。公司最热销的一件艺术品已经卖出600多万只。”公司CEO靳鑫说。
城市副中心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设计类企业集聚。本次花艺展的联合策展人寇剑芹一提起张家湾设计小镇就难掩兴奋,去年她曾参与城市副中心文旅产业峰会暨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论坛的筹备组织实施工作,亲眼目睹了北京国际设计周永久会址的蝶变。“去年周围的业态还不完善,今年的绿植、草坪都非常漂亮,而且二期的配套工程正在全力建设中,我看过改造设计效果图,未来会有个非常漂亮的空中走廊。”
作为设计界人士,寇剑芹非常看好张家湾设计小镇的未来前景,她说,这里的硬件设施在不断完善,除此之外还提供了优厚的税收、房租、人才等系列补贴政策。“我几乎向身边每一个建筑机构都推荐了张家湾设计小镇,我也想把我的事业布局在这里。一想到未来一出门,左边是建筑设计师,右边是景观、室内设计师,每个街区都充满设计感,每个细节都有设计师的参与和贡献,就很期待和激动。我认为用不了三年,小镇将迎来巨大的变化。”
蓬勃的设计产业正赋能城市副中心,让这座宜居之城更具魅力,更加迷人。或许,这场一年一度设计盛宴的意义在于,它正以设计影响城市副中心文化形象的塑造与提升,通过设计之眼窥见千年城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