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文化总第762期 >2023-09-18编印

红楼一梦张家湾
刊发日期:2023-09-18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陈施君

4-2.jpg

张家湾公园掀起“红学热”。

4-3.jpg

市民穿古装“穿越时空”。

4-4.jpg

贾宝玉、林黛玉面塑作品。

4-1.jpg

红学大师、专家学者共议张家湾古镇红学文化。

曹雪芹与张家湾有着怎样的情缘?《红楼梦》中提到的十里街、花枝巷原型在哪里?冯其庸先生为何晚年定居张家湾?近日,漕运古镇张家湾高朋满座,红学大师、专家学者齐聚2023张家湾红学论坛,共议张家湾古镇红学文化。专家观点激荡飞扬,追溯大运河文化的源远流长,畅谈历史重镇的深邃魅力,深度挖掘张家湾与《红楼梦》这部旷世巨作的不解之缘。

张家湾与曹雪芹

在张家湾深厚的历史文化中,曹雪芹及其文学名著《红楼梦》是其中最为隽永的文化基因。1968年,张家湾村村民李景柱在挖土过程中,发现了一块刻石上有“曹公諱霑墓”几字。1992年,该石出现于公众视野。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红学界关于一代文豪是否长眠于此的激烈辩论。由此展开的红学学术纷争,也吸引了众多红学大家将目光聚焦张家湾。

中国红楼梦学会学术委员会、鲁迅文学院原副院长王彬认为,张家湾有不少红学遗踪,《江宁织造曹頫覆奏家务家产折》中写道,“所有遗存产业,唯京中住房二所,外城鲜鱼口空房一所,通州典地六百亩,张家湾当铺一所,本银七千两。”此外,张家湾镇旧有马家坟、窦家坟和曹家坟,总计600亩。另据考证,张家湾一带有馒头庵、铁槛寺、地藏庵、栊翠庵、玉皇庙、达摩庵等相关的寺庙。这些红楼遗踪与张家湾是一种相得益彰的关系,将二者融合在一起,可以为红学研究提供可以触摸的实体,既可以加深对《红楼梦》的认知、对红学的认知,也可以阐发张家湾的历史沧桑,从而深化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文化内涵。

红学大家冯其庸也与张家湾结下深厚的红学之缘。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冯其庸曾多次来张家湾实地调查,寻找与曹雪芹相关的实景资料。1992年他得知曹雪芹墓石消息后,组织众多红学家、史学家、金石鉴定家前来观看鉴定,最终冯其庸得出该石为真的结论。1996年,冯其庸为研究曹雪芹和《红楼梦》移居张家湾,在此度过了人生中最后二十年的时光。居住张家湾期间,也是冯老研究曹雪芹及《红楼梦》成果最为丰富的时期。在萧太后河北岸,归梦亭门楹有冯其庸先生题写的“万古不磨石头记,千秋永载曹雪芹”。归梦亭包含两层深意:这里是曹雪芹入土安葬的地方,是曹雪芹归梦的地方,也是《红楼梦》梦起的地方。

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所长孙伟科认为,张家湾古镇本身就是红学的研究对象,曹雪芹墓石、曹家当铺、花枝巷、南北漕运而来的云锦织造等,都蕴藏着曹家历史风云,产生了众多的红学话题,正是有了如此丰富的红学资源,冯其庸先生才会选择张家湾作为人生最后二十年的居住地。

《红楼梦》中的张家湾踪迹

随着曹雪芹墓葬刻石在张家湾出土,《红楼梦》中部分地名以及生活场景也被猜测是源自张家湾。书中描写的十里街、花枝巷等的原型,曹家典地、当铺、染坊、古井、曹家坟、墓碑石等遗迹保留至今。

如《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提到的一街一庙,街是“十里街”,庙是“葫芦庙”。这两个地名,也疑似源自张家湾。明嘉靖修筑张家湾城后数百年,在城南门外渐渐形成了一条南北向长街,约3里,街侧货铺、旅店众多。此街穿城至北门止,又延出3里,当地古来俗称“十里街”。在十里街稍北有一条东西向短街,短街南侧建有一座小庙,形似葫芦,故称“葫芦庙”。

又如《红楼梦》第六十回中写道,贾珍将尤二姐暗暗安顿在“小花枝巷”内一所房子里。这个“小花枝巷”也疑似在张家湾,是花枝巷唯一的一条分支胡同。花枝巷在张家湾南门内西侧的第一条胡同,与南城墙平行,曹雪芹家的当铺就在此巷。花枝巷的腰部向北有一条小胡同,就是“小花枝巷”。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段江丽认为,《红楼梦》里的叙事,描写了三个地理空间,一个是江南,一个是帝都,第三个便是将这两者联系起来的张家湾,连接三地的交通水路是京杭大运河,陆路就是张家湾进京的“入京官道”,以此为基础,张家湾红学古镇建设有着非常广阔的空间和前景。

那么,《红楼梦》出现了那么多和张家湾相关的内容,为什么没有出现张家湾这几个字呢?段江丽援引红学家张俊的观点,认为这是一种地理上的避讳,与当时所处的历史语境、政治环境和作者的美学追求有关。张俊以《红楼梦》的续书和其他明清小说为参考,参考地质和史书,并摘取了《红楼梦》中的片段来判断,认为很多场景写的就是张家湾,可以说《红楼梦》对张家湾是不写之写,多维度挖掘这些不写之写的元素,对于整体提升张家湾古镇红学文化建设乃至大运河文化建设水平意义重大。

《红楼梦》与漕运古镇

张家湾是一座因漕运而兴起的古镇,其因水得名,白河、通惠河、萧太后河、凉水河、港沟河五大水系穿镇而过,镇域内水系交错、路网发达,是北京十大古镇之一。自明清开始,张家湾就是京杭大运河北端上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中心,有着“大运河第一码头”之称,以漕运发达闻名天下。据专家考证,建造北京城所用的大批石料、木材以及南方出产的商品货物大都是由运河水路经张家湾运送,民间一直流传“先有张家湾,后有北京城”的说法。

而《红楼梦》,始也大运河,终也大运河,与大运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翻开《红楼梦》,扑面而来的就是大运河。开篇写道:“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苏州阊门一带是清代苏州全盛时最繁华的商业街区,也是大运河南段的富贵之地。尾声一幕,在毗陵驿,宝玉大雪中与父亲贾政拜别。毗陵驿位于现在常州老西门古运河北岸,最早设于南唐时期,元代设铺递,供传递公文的差役和官员途经本地时停船休息或换马住宿,是旧时江南大驿之一。开始于大运河的千古大梦,终止于下雪的运河驿站。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曹丽波认为,《红楼梦》中,林黛玉一生的空间行迹都与京杭大运河相关。黛玉因母亲去世,在老师贾雨村的护送下,从扬州启程坐船北上,投靠京城舅父家,清代从扬州直达北京的水路只有京杭大运河。之后,林黛玉与大运河还有一次近距离接触——因为父亲林如海去世,黛玉在贾琏的陪伴下回家料理丧事。其香消玉殒的时候,灵柩返回故乡时也是走的水路,宝玉辞别父亲出家时的毗陵驿也是运河的渡口。所以宝黛的人生行迹、两人的凄美爱情都跟运河有着直接关联。

中国红楼梦学会名誉会长张庆善认为,流淌千年的大运河是曹雪芹家族兴衰荣辱的见证,与曹雪芹的命运息息相关。曹雪芹踏上北京土地上的第一个脚印留在张家湾,最后落叶归根也是葬在张家湾。曹雪芹当年就像自己笔下的林黛玉一样,随着大运河的流淌而回到北京,这无疑对于其创作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向谦认为,作为京杭古运河最北端的漕运古镇,张家湾有着多重身份,首先是地理上的码头,其次是商业上的市集,由此形成文化汇聚之地。张家湾乃至通州是因水而兴,有了这样的地缘关系,才会有足够多可以书写的历史和记忆。

擦亮张家湾红学文化名片

红学文化与运河文化、漕运文化、民俗文化一起,在张家湾这块“钻石宝地”汇集,各放异彩,交相辉映。围绕如何进一步擦亮张家湾红学文化名片,与会专家学者提出建设性意见。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张晓宇认为,张家湾因其特殊的区位、历史渊源、文化遗迹,已然成为红学文化的高地。在文化旅游方面,要挖掘《红楼梦》的文化内涵,注重文化的多样化呈现。结合影视作品,把红学文化元素和园区的建设设施深度融合,将其建成传播红学文化的重要基地,开发一批游客喜欢看、看得懂、记得住、带着走的文化景观和产品。园区在注重文化展现的同时,还应该充分考虑游客的需求,提供一定数量和面积的消费场景,探索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和旅游融合的方式,比如通过打造沉浸式的主题街区、博物馆、演艺等产品,将文学影视作品融入其中,融入现实生活,让游客能够真切地品味曹公笔下的珍馐美馔,体验月明灯彩的传统节庆,全方位感受红学文化和中华文化的魅力。西安大唐不夜城、开封的清明上河园等一批国家级旅游景区的建设,已经诠释了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多种可能性和成功经验。作为红学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精神高地,张家湾红楼梦与旅游的结合也势必会为红楼梦文化主题园区的打造带来新思路新活力。

中国艺术研究院李虹认为,从历史上来讲,被漕运文化滋养的张家湾具备文化多功能空间的角色和地位。希望张家湾能够建设成一个具有多功能的文化空间,不单纯具备学术功能或主题公园功能,也可以有娱乐,不仅可以卖书,也可以有文创产品展示展出及售卖。中国艺术研究院张云建议,在打造张家湾特色古镇时,要着重突出红学元素,在运河博物馆的一角可以建立《红楼梦》文学馆。此外可以考虑在张家湾建设红学文化研究基地和研学基地。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博士马思聪认为,张家湾建设红楼梦主题公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叠加着古镇文化、红学文化和运河文化三重文化的层级,既可以向历史文化的语境延展上建立,从横向上拓展游客体验的这种人文厚度,也可以在具体的主题活动开展上,像大观园的庙会一样,去追求沉浸式的互动体验,避免同质化的倾向。在联合方面,可以与博物馆、故居纪念馆,包括将来要建成的曹雪芹墓等一系列文化景观产生互动。其次,还可以提出《红楼梦》时令文化等一些大众关心的热点话题,举办端午游园会、中秋诗会等互动活动,或者是打造一些承载着茶道文化、运河文化的创意休闲空间,去打开红楼的全新诗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