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总第760期 >2023-09-14编印

“京”牌种子通州出品
刊发日期:2023-09-14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黄漠 田兆玉 王倚剑

1-1.jpg

展柜上的各种蔬菜吸引大家驻足围观。记者 常鸣/摄

“京”牌小西瓜、京秋3号白菜、京葫36号西葫芦为代表的果蔬新品种已打破国外公司垄断;北京种业阵型企业研发的速生蔬菜帮助受灾地区快速恢复种植;副中心产杂交小麦新品破解国际难题……一系列“京品”佳作,让北京本土种质研发大放光彩。

“京”牌瓜果打破国际垄断

走进北京种业大会北京农作物种业展厅,琳琅满目的作物整齐地摆放在展柜上,蔬菜区中的五彩小西瓜、水灵的西葫芦、白菜引得大家纷纷驻足围观。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专家为大家一一介绍,“这种五彩西瓜的果肉密度更高,果皮韧性更强,纤维细腻,而且富含微量元素,我们利用西瓜基因图谱,通过分子育种手段培育出一批五彩西瓜新品种。如今,异地种植、品种策略、设施栽培等优势已经让‘京’牌小西瓜成为北京的一张名片。不止临近的津冀,远在云南、三亚等地的人也能尝到京味儿。这些油亮翠绿的西葫芦是‘京葫36号’,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已经达到了90%,咱们用自己知识产权研发的国产品牌替代了国外品牌,基本打破了国外公司的垄断地位。”

近年来,农业科技研发“国家队”陆续落户副中心。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已在于家务乡设实验基地,包括蔬菜组的实验田和温室大棚,很多新品种依靠高端的研发技术和培育经验在副中心试种。同时,副中心的好环境好政策也帮助基地吸引来更多高素质的科研人员,助力建设种业创新高地。

北京城市副中心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以副中心为发力点,如今,京津冀三省市农科院通力协作、牵头引领,充分发挥科学家、科技推广工作者、基层科技骨干等人才集中和分工协作优势,围绕区域农业产业以及城市发展对农业科技需求积极开展协同创新,取得了众多成果。

“我们今年刚刚获批了一个蔬菜生物育种国家级的实验平台,由中国农科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天津市农林科学院共建。同时,我们也经常会参加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组织的学术论坛、项目研讨会等,开展学术交流、共建平台,为京津冀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专家介绍。

速生蔬菜助力受灾地区快速恢复种植

“这西瓜真甜,这是什么品种?”“番茄品相和味道都不错,适合我们的城市播种吗?”京研益农的展台前最为热闹,来往的客商们先是品尝展示区的瓜果,而后咨询不断。京研益农北京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海凤说,这次参会,他们精挑细选带来了11大类共计100多个品种,“我们主要从三方面来选品,一种是北京保供的速生蔬菜,如叶菜、快菜等,基本上25天就能成熟,比如在受灾这段期间种下去很快就能有收获;然后是适合储存的,如洋葱、胡萝卜、大红萝卜等;最后是高品质果蔬,如番茄、彩虹西瓜,很多客商品尝后都感觉不错。”

京研益农与副中心结缘已久。在于家务乡,京研益农拥有380亩展示基地,主要承担每年新品种的区域试验和示范工作。“品种选育过程中,其适应性的比较,都是在这里开展对比实验的。”丁海凤说,每年六月左右,基地还开展茄果类、叶菜类、瓜类等展示活动,邀请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客商看品、选品。

像这样的基地,京研益农在全国共7处,“选择在通州建基地,我们就是看中了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的集聚效应,这种吸引力就像一块磁铁,可以将高精尖种业企业牢牢集聚,发挥更大效应。”

副中心产杂交小麦新品破解国际难题

走进北京农作物种业展厅,黄澄澄的小麦颗粒饱满,吸引不少游客拍照打卡,“这是我们培育的新品种杂交小麦,其中‘京麦9号’‘京麦179’‘京麦21’‘京麦22’等多个杂交小麦新品种都是依托通州实验基地培育成功的。”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研究所副所长张立平介绍,“团队在副中心主要负责开展杂交小麦品比测试、亲本种子繁殖,同时承担北京市相关生产试验等工作,通州试验基地的项目有力推动了二系杂交小麦的快速推广应用。”

杂交小麦曾是困扰国际小麦界长达60多年的科学难题和技术瓶颈,同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玉米、水稻的杂交技术早已实现,但杂交小麦却迟迟没有动静。壁垒在哪里?张立平解释道:“小麦的遗传机制更为复杂,需要更先进的科技手段。虽然困难,但是与常规育种相比,杂交小麦具有增产潜力大、稳产性好、适应性广和抗逆性强等显著特点,大面积应用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克服重重困难,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科研团队终于成功破局,在国际上首次创建了中国二系杂交小麦育种技术体系,发现和利用了一批光敏型BS系列小麦不育系,育成一批杂交小麦新品种。随即,研究所立足北京种业之都建设,瞄准杂交小麦种业卡脖子关键技术,率先研发了基于混播制种模式的降本增效关键技术,初步实现了杂交小麦全程机械化制种,规模化制种产量突破350公斤/亩,制种成本明显降低,制种效率显著提升。加速了杂交小麦成果产出,有力推动了杂交小麦走向应用,对我国乃至世界农作物种业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现在我们以京津冀为主,辐射全国。北京主要负责前端研发创新,津冀负责后端的测试鉴定推广等。”张立平说。如今研究所面向京津冀和我国主产麦区,开展高产稳产、绿色高效、节水抗逆小麦品种示范推广,主持环渤海耐盐碱杂交小麦国家区域试验和南疆耐盐碱小麦国家区域试验,搭建了覆盖我国北部、黄淮等主产麦区的测试网络,建立起以国家杂交小麦(邓州)产业化基地为核心的试验和示范展示基地6个,累计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新疆、山西等地推广小麦新品种300余万亩。

随着科研投入不断加大和创新力度不断加强,杂交小麦已经迎来了第二代品种的应用,与第一代相比,总体上穗子更大、千粒重更高、产量潜力也更大。“依托京津冀种业协同发展和副中心的有力支持,相信第三代杂交小麦也会顺利通过国家审定,走进广袤田野,走上百姓餐桌。”张立平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