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总第759期 >2023-09-13编印

PM2.5浓度实现“十连降” 森林覆盖率提升至33.70% 慢行系统里程达1300余公里
城市副中心摹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刊发日期:2023-09-13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1-2.jpg

十年来,城市副中心空气优良天数从138天提升至272天,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记者 常鸣/摄

1-1.jpg

白鹭飞掠大运河。武政/摄

本报记者 田兆玉

刚刚过去的白露节气,摄影爱好者武政在大运河边抓拍到了一组白鹭捕鱼的照片,像这样人、动物、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在城市副中心比比皆是。十年来,城市副中心空气优良天数从138天大幅提升至272天,森林总面积达45.79万亩,现有鸟类记录提升至344种,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我相机里的美图越来越多了。”武政很开心。

环境质量更加宜居

清晨的大运河边,晨跑、散步的人三五成群,运动结束了还不忘拍下身边的美景,和朋友分享。数据显示,近年来,城市副中心空气质量发生了历史性变化,2022年PM2.5年均浓度33微克/立方米,实现“十连降”并创历史最优,与2013年的106微克/立方米相比,降幅达68.9%,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年均浓度分别改善50%、48.2%、92.3%。空气优良天数从138天大幅提升至272天,重污染天气从81天降至3天。

多河富水,是城市副中心的一大地理特点。家住西集镇的范利华最喜欢蹬着自行车,沿潮白河边的小路骑行,“河边的景色太好了,不看真是辜负了。”

记者从区生态环境局了解到,近年来,城市副中心水环境质量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国市控考核断面水质实现了由劣Ⅴ类向Ⅳ类水质的跨越提升。土壤环境状况保持稳定,全区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连续多年保持100%。

生态空间更加优美

周末逛公园,已然成了不少市民的准休闲方式。“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太美了,我们周末经常来打卡。”家住张家湾镇的袁先生一家是副中心“绿肺”的常客,随着城市生态空间的建设,老百姓家门口的公园越来越多,环境越来越好。

依托自身资源和丰富的水系网络,城市副中心近年来大力开展平原造林,加快构建水绿生态空间,持续完善“两带、一环、一心”绿色空间格局。通过大尺度建绿、大密度增绿,城市副中心有效弥补了首都东南部生态短板,展现北京平原地区森林城市的独特风貌,为北方平原地区生态建设提供了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样板。

目前,城市副中心森林总面积已达45.79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13年的27.26%提升至2022年的33.70%,居住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提升至91.46%。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现有鸟类记录提升至344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鸨已连续7年造访通州区。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新增56.38平方公里。

绿色转型更加坚实

绿色是城市副中心最鲜明的底色,更是副中心生机勃发的最好标志。

近年来,城市副中心紧抓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机遇,编制完成“一方案三清单”,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绿色金融生态逐步形成,成功入选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和林业碳汇试点城市,北京绿交所正式入驻,一批首创性绿色金融产品渐次落地,全区绿色信贷余额近300亿元。

城市副中心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速推进能源转型,城市绿心配套建筑等多个地源热泵项目建设完成,发布全市首个新型电力系统领域地方标准。绿色建筑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建三星级标准,建成超低能耗建筑13.6万平方米。

绿色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完善,新、清能源公交车占比达90%,慢行系统里程达1300余公里,绿色出行比例达76%。“现在出门最喜欢骑自行车,遇着急事了就坐公交车,为了副中心的碧水蓝天,我们市民也在努力着。”永顺镇的骑友李磊说。

区域协作更加深化

“通武廊”“通宝唐”生态环境合作与联防联控联治机制不断优化完善,与北三县在生态环境领域协同治污、联合执法、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合作力度不断深化。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通州部分)现状分析全面完成,国家级植物园及山水林田一体化示范区国际方案征集工作有序推进。

组建区委生态文明委,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统筹建立相关督查、考核、问责等机制,在全市率先出台大气污染防治督查工作考核实施办法,率先实施《通州区生态环境保护领域问题约谈、移送暂行办法》等,全区上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持续增强,治理水平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