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总第755期 >2023-09-07编印

“京字号”种子画出玉米丰收图
刊发日期:2023-09-07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田兆玉 通讯员 王新龙

高产玉米、机收玉米、鲜食玉米、青贮玉米……近年来,一大批“京字号”种子走向世界,玉米种子就是其中之一。经过玉米种业专家们的不懈努力,北京市全力打造“种业之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种业创新研究成果突出。“京科”“京农科”“京科糯”等系列品种,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所自主创新选育的大田籽粒玉米、鲜食玉米、青贮玉米三大系列200多个玉米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居全国同行之首。“京字号”玉米种子已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玉米品种有了DNA指纹库

目前,我国玉米育种水平不断提升,玉米种植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90%以上,玉米育种对单产水平的贡献占到45%以上。尤其是近年来,新培育了一批高产、优质、宜机收籽粒新品种,在高产玉米、机收玉米、鲜食玉米和青贮玉米品种选育上成效显著。在前沿基础研究方面,先后克隆解析了一批玉米产量、抗病、耐旱等多个重要性状的关键基因,在单倍体育种、转基因、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等领域某些关键技术有所突破,提升了我国玉米育种的技术水平。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科研成果,就是北京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所首席科学家赵久然带领其团队,利用近三十年的时间建立起中国自己的玉米品种DNA指纹库。目前,该指纹库已储存了10万多个玉米品种的“分子身份信息”,并开发兼容多作物、多标记、多平台的DNA指纹库管理系统,实现玉米品种分子身份证大数据信息化管理,相当于在分子水平上给每一个玉米品种建立了“身份证”。

有了玉米标准DNA指纹库,用种子、叶片等组织提取DNA,做出其指纹与库里的标准指纹比对,一天之内就可以确定品种的身份。这极大地节省了检测成本,为品种审定、品种权保护、品种真伪司法鉴定、维护农民利益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鲜食玉米

在鲜食玉米方面,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鲜食玉米生产国和消费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鲜食玉米的味道、色泽、品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科技创新,培育出更有营养、更好吃的鲜食玉米品种成为了育种专家追求的更高目标。

“京科糯2000”自2006年通过国审以来,一直是我国种植范围最广、面积最大的鲜食玉米品种,累计已超过1亿亩,引领了鲜食糯玉米的育种和产业方向。它不仅在国内“遍地开花”,还带着骄傲走出国门,成为越南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主栽品种。仅越南每年种植“京科糯2000”超百万亩,占越南玉米种植面积60%以上。

继“京科糯2000”之后,“农科玉368”“农科糯336”“京科糯768”“京科甜608”等品种也相继面世,其中,“农科糯336”是首创的高叶酸甜加糯营养强化新型鲜食玉米;“京科甜608”更是能够直接生吃的水果型甜玉米品种,让玉米像水果一样成为鲜食佳品。

这些品种的面世,填补了市场需求的空白,很快就成为百姓餐桌上的主流选择,进而持续引领全国鲜食玉米产品提档升级。其产品更是出口到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韩国大街小巷的烤玉米、欧美多国的超市都能见到“京科糯”的身影,每年出口的“京科糯”加工果穗产品数以亿计,提升了中国玉米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今年,2023年京津冀鲜食玉米产业大会暨第九届北京市鲜食玉米节在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所科研育种基地召开,来自全国的125个鲜食玉米品种集中亮相,在副中心摆起“擂台”,经过国内顶尖玉米科研大咖现场打分,“农科糯336”等30个品种获评优秀展示和推广品种。

赵久然表示,北京作为推进种业振兴重要区域和中坚力量,应以全球视野聚力打造“种业之都”,加大农业研发投入,持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以优良种源创新为目标,充分发挥在京科研院所科技和人才优势,在传统育种、分子设计育种、种子质量检测等方面提升应用水平。同时,持续加大科技帮扶工作力度,推动科研单位与京郊企业、农户等有机结合,确保种业成果能够落地北京,切实让京郊农民享受到种业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