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曲经纬 实习记者 李若晨
居住区附属绿地治理,难就难在“内行”管不了,“外行”不会管。今年该问题被列入“每月一题”进行专项整治,城市副中心园林部门打破“围墙”,深入社区内部,引入绿地治理技术并请来专家解决民生难题。87个试点9大类问题不仅有望年底解决,还将建立起长效机制。
公益修剪帮扶老旧小区
昨天一早,云景西里南区一角近20名“绿马甲”已经忙开,升降车把一名工人送到二三层楼高的半空修剪树顶枝杈,地面的工人则举着手锯一点点割掉低层凌乱的树枝,共同解决五棵国槐“闯窗遮光”的问题。
“可把你们盼来喽!”居民刘宇静是20多年的老住户,树枝不仅快“戳”进屋里,还和电线搅在一起,令人担忧。多年来,她和甲38号楼的居民们饱受不敢开窗的苦恼。这个最早建于1993年的小区,绿化布局不合理,树木野蛮生长遮光扫窗,甚至倒伏砸车。小区无常驻物业,代管物业也对绿地治理没有办法。
市花木公司城区养护项目负责人于新国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单请一台升降车作业就1500元,还有人工费、收纳费、运输费,这一小院就得7000多元。而像这样的小院这个小区有5个。”这类治理工程量不小,专业性强,居民呼声高,但属地街道、社区无专业人员、设备、资金处理此类事项,因此亟需园林部门专项帮扶。
为此,区园林绿化局联合金都、花木等国有绿化企业,结合居住区附属绿地整治专项行动,对北苑、九棵树街道下辖的果园西社区、云景西里社区等7个老旧小区进行帮扶。
请专家进社区现场指导
“把那个向上直立的枝儿锯了,给树降降高!”作业时,市园林协会专家吴士华特意在树下盯着,怕工人不明白,他还拿来激光笔,绿色激光点精准落在需要修剪的枝杈上。“贴根儿锯,别留一小截儿!”
此次专项行动区园林绿化局请来专家现场指导。吴士华、王静都是北京园林协会专家库成员,经常参与城市绿地覆盖检查等各类项目评估评选,可以及时给出专业意见。
“修剪主要以安全、不挡光为出发点,一般从四级分枝修到三级,二级非特殊情况不动。这样不动根系,树仍能生长。适当修剪也是给树减负,不易倒伏。”吴士华说。
把专家请进小区的做法正在几个小区同步进行。北京金都园林绿化有限公司的施药车开进加州小镇B区,利用高射程车载喷雾机作业。抬手轻轻翻开树叶,背部的黑色小点儿就是蚜虫。通州区林保站专家霍姗博士告诉记者,这种虫会分泌黏腻的液体,停在树下的车无一幸免,每年都有不少居民投诉,今年园林部门未诉先办。
居住区附属绿地的治理中,属病虫害防治最难,区园林绿化局委派专业技术人员现场讲解、现场消杀,已协助12个街道乡镇195个小区完成美国白蛾等扰民病虫害治理。“另外,我们协同物业公司,组织开展各类线上线下培训活动,提高物业绿化养护管理能力。”区园林绿化局城乡绿化科负责人王文亮说。
一个小时后,云景西里南区一株国槐修剪完毕,“长发变短发”清清爽爽,住在三楼的大姐家立马明亮起来,大姐赶忙提出:“能不能把这紫叶李和香椿也修修?麻烦大伙儿了!”现场负责人爽快答应。见到问题解决,大姐对交物业费的事儿也不再那么抵触。
“大伙儿不是不乐意交物业费,而是希望交了钱能享受到与之相匹配的服务。”王文亮说,这也是这项工作的意义,促进社区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不仅帮扶一件事,还要建立长效机制,为百姓解决更多烦心事儿。一个‘绳结’解开了,可能后面好几个‘疙瘩’都能迎刃而解。”
纳入“每月一题”专项整治
今年,居住区附属绿地治理被纳入北京市城市绿地建设与养护管理“每月一题”专项整治。城市副中心自3月以来,摸排全区22个乡镇街道涉绿小区共500个,确定试点治理小区87个,问题主要集中在干枝死树、绿地斑秃裸露、管理权限不清、绿地侵占、修剪不到位、树木遮光扫窗、地被及灌木未及时清理、截干去冠、虫害扰民9大方面。
事实上,早在2021年,城市副中心就率先启动了居住区附属绿地治理专项行动。通州区园林绿化局自主摸排问题,反应到属地,督促物业履职尽责,发挥行业监督和技术指导作用。
今年,该项工作力度继续加大,园林部门向前一步,在市级部门的指导下,协同住建、城管等单位分工制定工作方案并联合执法,建立信用机制。城市副中心借助林长制,通过“一长两员”巡林巡绿和全覆盖调研摸底等形式,建立“绿化问题建账销账”制度,主动治理、未诉先办。截至目前,共发现小区涉绿问题3128件,督办解决2148件,整改率达68.67%,全市名列前茅。
“居住区附属绿地治理的主责仍在物业,需要提高物业的‘造血’能力。”通州区园林绿化局副局长高琼说。针对技术问题,园林部门出台《居住区绿地养护管理技术指南》,组织物业参与线上线下培训,把专家送进社区,让园林技术从街道、公园走入社区,融入居民生活。
“居住区附属绿地治理是一个协同项目,要不断健全和完善机制。比如‘物业费中是否要规定一定比例用于园林绿化?’‘老旧小区特别是失管老旧小区能否拥有一笔托底的帮扶基金用于园林绿化?’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高琼说,这也是城市副中心推进花园城市建设,提高居民绿色公共福祉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