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滑滑梯。
足球场。
健康步道。
孩子们尽情玩耍。
乒乓球场。
儿童活动场地内,家长带孩子游玩。
本报记者 田兆玉
今天是“全民健身日”。随着全民健身事业的不断推进,城市副中心正着力打造体育乐活之城,越来越多的运动场地植入公园、绿道之中,为市民营造绿色生态、赏心悦目的运动环境。
早晨7点,位于潞苑北大街的永顺镇刘庄公园里热闹起来,树林里虫鸣鸟叫,早起的市民开始晨练,跳舞、练剑、打拳、跑步……用运动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
周边居民对刘庄公园很熟悉。公园位于永顺镇内,北起中坝河,南至潞苑北大街,西起小中河,东至中坝河,是城市副中心环城景观带的一部分。这里在2018年就已正式投入使用,占地400余亩,包含户外广场、乡情艺术区、雨水花园、儿童乐园、生态湖及两个停车场。
这里不仅颜值高、景观美,作为城市绿肺体系的一部分,该公园还显著提升了周边区域的城市绿色活力,让市民有了休闲锻炼的空间。今年,这处公园又迎来好消息,区体育局按照规划,开启体育公园升级改建任务,刘庄公园就是第一个。
“区体育局每年都在加大对全民健身场地、器材的投入,但融合多种运动元素的体育公园还没有,刘庄公园是第一个。”区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经过全新升级改建后,刘庄公园目前已并对外开放。公园内体育场地面积为4.3万余平方米,运动项目布局呈“一环两片区”的空间结构。其中,“一环”为健康步道环,“两片区”分别为户外运动体验区和传统项目运动区。公园内植入了16片运动场地,除常见的健身步道、骑行道、乒乓球场地外,区体育局还结合年轻人的喜好,增加了沙滩排球、飞盘、露营等潮流运动项目,为市民户外运动休闲提供更多选择。
盛夏的刘庄公园宛如酷暑中的一阵清风,满眼皆青绿。进入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健康步道。“这就是‘一环’,这条健康步道环公园而建,环线间穿插支路连接,全长3.1公里,宽1.5米,材质选用塑胶面层,具备运动保护功能,是按照健身步道的标准尺码打造的。”项目负责人马超介绍。沿着步道,市民惬意行走。步道上每隔180米设置一处运动知识标识牌,科普健身知识,走累了可以放慢脚步学习科学健身。
紧挨着健康步道修建的是一条长2.5公里、宽2.5米的骑行道,盛夏树荫下,大人健步走、孩童骑单车的画面分外温馨。“这样能同时满足骑行和健身的需求,也鼓励亲子运动,全家都参与,让孩子从小就能养成爱运动的好习惯,让家长有更多方式参与亲子互动。”马超说。
39岁的市民张判明是体育爱好者,就住在永顺镇。刘庄公园升级改建后,他成了健康步道上的常客。“这儿离我家不远,里面的体育设施特别丰富,只要有时间我就会来这里。”
“两片区”内的各类体育场地更是惊艳。刘庄公园以“营自然生态之趣,感澄怀味象之妙”为设计理念,市民在游园时能够享受户外运动的闲趣。在高大的树林里,拓展训练场地内的帐篷营地已经建成,“未来市民可以带着孩子来这里露营,我们还会植入青少年户外走绳、六平台组合设施、秋千攀爬设施等,满足青少年户外拓展训练需求。”马超表示。
拓展训练场地周边,依次分布着天然草门球场、五人制天然草足球场、趣味篮球场、乒乓球场、沙滩排球场、健身广场(棋苑)和健身路径。每一处,都透露着设计人员的用心。“就拿沙滩排球场来说吧,我们选用的是优质白沙,场地的铺设也是特别设计的。”马超介绍,场地下面一层是鹅卵石层和砾石层,再上一层是土工布,这是为了防止白沙下沉,同时也是为了保证市民运动时的脚感更舒适,场地四周不设护栏、护网等包围物,打造无界感运动场景,让大家在运动中充分体验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
深受老年人喜爱的棋牌桌,在公园里也有专门区域。健身广场上,15套象棋设备已经安装完毕。马超说:“我们选用了304不锈钢材料,这样棋盘表面更加耐腐蚀、抗脱色,能保证设备经得起风吹雨打。”
天性爱动的青少年,除了拓展训练区外,还可以到儿童活动场地耍一耍。场地内,沙坑、滑梯、攀爬等各类休闲设施一应俱全。此外,还开辟出轮滑场地,满足轮滑少年的训练娱乐需求。来公园健身的刘女士看到场地建好,忙举起手机拍照发到家人群里,乐呵呵地发语音:“看这儿建得多好,还有轮滑场地,以后我就能带着孙子来这儿玩了。”
在城市副中心,越来越多的运动场景融入日常生活中,比如老旧厂房通过设计改造,盘活成为活力运动新地标;老城双修疏解出的“金角银边”,添加了体育运动设施。截至目前,城市副中心15分钟健身圈社区覆盖率、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率、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均达到100%。
“十四五”期间,城市副中心还将高标准建设一批公共体育场馆,加大基层公共体育场馆建设力度,完善公共体育场馆体系,优化15分钟健身圈服务品质,补齐基层体育设施建设短板。优先规划建设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运动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健身广场、小型足球场等健身场地设施。
结合群众需求,副中心还将积极推进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体育场馆。梳理疏解腾退空间、边角地、闲置用地、待建地,充分利用“金角银边”等空间资源,每年新建一批嵌入式、小型多样、灵活简易的体育场地设施,方便群众就近就地锻炼。完善30—15—5分钟体育生活圈。按照规划,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将由1.82平方米增加至2.40平方米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