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文化总第693期 >2023-06-12编印

镜头里的副中心
刊发日期:2023-06-12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大光楼五河交汇.jpg

五河交汇处。

4-2.jpg

“通百”与物美卖场由一条过街天桥相连。

4-9.jpg

“通百”依据新城规划停业拆除。

4-7.jpg

“通百”的原址上建起中国北京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通州园区。

4-6.jpg

建设中的东关大桥。

4-8.jpg

老城与新城的联系更加紧密。

4-10.jpg

熊家胡同旧照。

4-11.jpg

熊家胡同“新颜”。

本报记者 张群琛

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新华东街西起新华北路与新华西街交叉口,东至北运河畔,如今中国北京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通州园区、北投希尔顿酒店、爱琴海购物公园等副中心标志建筑云集于此,是主城区的重要主干道路。然而,三十多年前的新华东街什么样,您还记得吗?6月9日是国际档案日,通州区档案馆推出“镜头里的通州巨变”系列主题展览,通过大量老照片,展示新华东街、运河沿线、老城区胡同等区域变化,直观展现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生机勃发,从今昔对比中感受时代巨变。

新华东街——地标建筑云集于此

新华东街一直属于核心商圈,在“镜头里的通州巨变——通州新华东街变迁”展览现场,“老通州”赵先生指着老照片聊起过往,“这就是1988年建成的老‘通百’,一直是商业地标。那会儿在‘通百’买件儿衣服、吃顿饭,能跟朋友显摆好久。”照片上,曾经的“通百”拥有当时非常时髦的蓝色玻璃幕墙,各种品牌广告带着浓浓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通百”的隔壁更是全区第一个物美卖场,两栋楼间由一条过街天桥相连。

据了解,当年的通州百货商场营业面积六千多平方米,主营百货、针纺织品、五金交电、冷饮、食品、工艺美术品、装饰材料、金银饰品等。作为当地第一家大型百货商场,“通百”是居民休闲娱乐的首选。历经1992年和2008年两次大翻修,商场改名为通百新天地购物中心。2010年6月,依据新城规划停业拆除。

如今,“通百”的原址上建起中国北京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通州园区,位于运河商务区的核心地段,同时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成立的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这里兼具地域、交通、基础设施及产业集群等区位优势,是集人力资源机构办公、产品展示、行业集会、公共服务、商务服务、商业配套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人力资源产业载体。

“通百”向西两个红绿灯,现在的路口东北角是2021年开业的爱琴海购物公园。作为副中心的知名商业品牌,它在新华东街上属于地标性建筑。有意思的是,时光倒退30年,这里也伫立着当年的商业地标——银地大厦。历史在这一刻,发生了奇妙的“重叠”。

1993年银地大厦开业,银白色的楼体、大理石的装饰,里外透着洋气和现代感。顾客进门,映入眼帘的是琳琅满目的日用品小超市、眼花缭乱的电视墙、品种繁多的名酒专柜。巨型彩电电子屏幕、计算机监控系统等现代化商业设施更是一应俱全。最让顾客印象深刻的是,这里是通州第一部有自动扶梯的大型商厦,当时不少人专程前来体验。

2008年10月底,随着产业升级,银地大厦停业拆除,同周边区域规划建设商业综合体,人们口中的“银地路口”从此开始大变样。2015年,京杭广场在银地大厦原地块拔地而起。2020年,北投集团联合绿城集团、爱琴海商业集团收购了京杭广场,2021年爱琴海购物公园开业,成为北运河畔知名的商业综合体,也成了副中心的新地标之一。

运河两岸——再现水工文化及验粮文化景观

新华东街的最东边与东关大桥相连,在“镜头里的通州巨变——运河两岸的变迁”展览中,就展出了2005年东关大桥正在修建时的样子。老居民都知道,当年以北运河为界,西侧是老城区,东边就是火热建设的河东新城。

为了加强两个区域间的联系,2005年底东关大桥改扩建工程正式开工,2006年底完工通车。改扩建后的东关大桥桥梁长330米,桥面宽度近40米,桥梁主桥为五跨连续箱梁钢筋混凝土结构。大桥不仅造型优美,而且装饰上通过表面仿青铜式的处理以及栏杆上浮雕的处理使桥身富有浓烈的历史气息。东关大桥改扩建完成后,让老城与河东新城的联系更加紧密。如今,跨过东关大桥,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拔地而起,未来之城一派昂扬之姿。

除了现代建筑,运河两岸的历史文化元素也是展览的重头戏。一张拍摄于2008年的照片吸引了记者注意,其拍摄地点就是现今运河商务区的五河交汇处,照片中一座正在建造的两层仿古建筑就是大光楼。

历史上漕运鼎盛时期,大光楼是验粮厅官员办公的地方。楼前的石坝码头就是军粮经纪们检验漕粮的场所。如今的大光楼已成为北运河管理所的一处船闸,每天都有工作人员在这里时刻关注着五河交汇处的水量,保证北运河下游以及来往游船的安全。

区政协特邀文史委员任德永介绍,大光楼始建于明嘉靖七年,也有验粮楼、河楼、坝楼等称呼。“历史上,从南方来的漕船停靠在大光楼前接受检查。负责验粮的有两批人,其中一批是穿梭在漕船之间检查漕粮的第一道岗,名为军粮经纪,第二批就是巡仓御史。他们一起检查粮食、处理漕务。大光楼就是他们的办公地点。”任德永说。

大光楼的“大光”二字取自《周易》,意思是减少君权施惠下民,民众就会无限欣喜。清代诗人陈豫朋《名坝大光楼行》诗曰:“崇栏杰阁悬巍昂,向背两水流洋洋。檐额题名本易彖,自上下下道大光。俯睇操舟昏继旦,太仓正兑供支散。江淮河汉津程遥,肩负千夫声力悍。”生动描写了大光楼的巍峨壮丽和运河漕运繁忙的景象。朝鲜使臣朴永远也有诗曰:“春晴碧玉漾新流,来泊江南万里舟。直到梨花明月夜,弦歌多在大光楼。”

说到大光楼,那么一旁石坝码头就绕不开。这座同样建于明嘉靖七年的码头是明清时期的漕运专用码头,普通的客船、商船均不得停靠。据了解,石坝码头设在通州城东北通惠河口以南,码头以条石筑成,故称石坝码头。码头顺河长20丈、宽11丈,砌成180步台阶,伸入河底。南来的漕船都在石坝码头卸粮、验粮。检验无误后,再进行装袋,然后通过葫芦湖运往京城。

照片上是大光楼当年重建时的情形。大光楼重建启于2007年,在原址附近建设一座仿古歇山筒瓦顶二层水利设施,于运河北首恢复这处壮丽的历史文化景观。任德永介绍,过去的大光楼,一层是拱券式,形制比较简单,便于验收漕粮用,现在这座大光楼是两层屋宇式,气派辉煌也承担起观景作用。

站在大光楼的二层,古塔凌云等景色一览无余。按照此前出台的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提升实施方案,“大光楼”景点将提取更多的皇家验粮元素,增加运河文化展示,进行断点联通设计,打开广场空间。

水工文化是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核心,包括大运河河道及其航运、水利等功能,涵盖桥梁、船闸、堤坝、圩堰、驳岸、纤道、码头等历史遗存。大光楼景点是其中的重要节点之一,今后大光楼与漕运有关的绞关石、石权、栓船桩等水工文化及验粮文化景观将成为运河边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

胡同映像——记忆中的老城味道

区档案馆的“胡同映像——北京通州胡同风貌展”更是勾起老街坊的回忆。这里的胡同文化在北京独树一帜。据记载,从明代到清朝光绪年间,当地胡同共有102条,20世纪90年代减少到了69条。截至目前,南大街一带仍保存完整的十八个半截胡同及周边的部分胡同群,还能让人们漫步小巷时“穿梭时空”。

从本次展出的照片中可以看到,曾经的胡同主要以东南西北四条大街为主干分布。其中东大街与北大街方向的胡同较为集中,这里紧邻燃灯塔及周边古建筑群,比较著名的有通州卫胡同、贡院胡同、女师胡同、静安寺胡同等。贡院胡同东西走向,东起天后宫胡同,西至北大街,中与贡院前街呈“T”字形。明代此地曾设有都察院,清代改作试院,是顺天府境内乡试考试场所,秀才在此考试,因为考入北京国子监去读书的称为贡生,此地亦称为贡院。在原贡院小学不远的西侧,曾有程家大院,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落,东南木门上镌刻有“簪缨世第,理学名家”的门联。

女师胡同因胡同西部建有女子师范学校而名。明末清初,通永道署前居民渐多,东西向形成一条大街,因署衙而名道署前街。1915年,京兆尹公署委派尚伯良到通州创办了京兆女子师范学校,1928年,此校改称为河北省立第六女子师范学校,简称女师,为河北省及北京培养了众多教师,著称于世,于是渐渐产生了女师胡同名称,取代了道署前街。

南大街胡同区域颇多传奇,这里不仅存有为人津津乐道的十八个半截胡同,还是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的取景地之一。南大街位于通州旧城东南隅,南大街东侧,回民胡同与东顺城街之间。一条南北走向的中街将马家胡同、熊家胡同、紫竹庵胡同等八条胡同一分为二,加上仅及当地胡同一半长的半截胡同和北二条,形成十八条半截胡同,俗称“十八个半截”。

其中悟仙观胡同位于旧城南门内西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南大街,西至前板井胡同(现为中仓路),东端狭窄,西端开阔,清代已成街巷,因胡同中段南侧曾有悟仙观而名。悟仙观,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间,后无存。民国初年,悟仙观胡同简称今名——悟仙观。1989年,街巷调整,将街巷东段200米长的南仓街并入该巷,成为今日格局。1991年,旧城改造时,西端拆除,现接中仓路。该街巷西北部即为中仓遗址,院内存老水塔一座,东侧老仓墙一段。

去年年底,南大街及周边片区腾退保护更新项目(试点片区)正式启动。试点片区占地面积约0.83公顷,建筑面积约6900平方米,包括申请式腾退、申请式改造及申请式租赁三种申请模式,居民可自主选择其一深度参与更新、改造或合作运营。未来,南大街及周边片区将打造成为功能完善、百姓安居、底蕴深厚、活力焕发的副中心城市更新“亮点名片”。

区档案馆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条条胡同记录了老城区的历史变迁。伴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发展,相关部门相继推出保护性修缮、恢复性修建等政策,昔日拥挤不堪的胡同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同时最大限度地还原保留老胡同历史风貌,老城味道依然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