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新闻总第687期 >2023-06-02编印

23家单位联合印发北京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22项重点任务描绘儿童友好“北京经验”
刊发日期:2023-06-02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曲经纬

以“1米的高度”看城市,北京怎么做?在第73个儿童节,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市妇儿工委办公室等23家单位联合印发的《北京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对外公布,按照“儿童优先,普惠共享”“首都特色,首善标准”“全域创建,试点先行”“统筹推进,多元参与”四项原则,提出22项重点任务,倾听儿童的声音、尊重儿童的想法、看见儿童的需要,加快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2030年全面建成儿童友好城市

近年来,北京市不断落实落细儿童友好理念,开展儿童友好行动。北京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保障儿童优先发展”,将“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创建工作”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工作方案(2021-2025年),儿童优先的社会政策制度持续完善。

与此同时,儿童教育、医疗水平不断提升,中学生师比达到8.6∶1,小学生师比达到13.9∶1,契合儿童需求的公共服务稳步发展。儿童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逐渐由被动的“参加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未成年人积极参与争当“社区小楼门长”“环保小卫士”“文明小引导员”等实践活动,少年儿童志愿队伍不断发展,儿童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更加广泛。

《实施方案》聚焦儿童文化、体育、教育等方面新需求,提出了新时期儿童友好事业发展新谋划。到2025年,推动儿童友好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在3至5区开展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推进建设一批示范性儿童友好街区、社区、学校、医院、公园等,形成一批儿童友好“北京经验”。到2030年,儿童友好成为新时代首都发展的重要标识,全面建成儿童友好城市,广大儿童享有更加美好的生活。

开展8类儿童友好试点

《实施方案》在全面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3部门《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各项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市“十四五”规划安排和有关领域实际工作要求,在未成年人保护、教育、卫生健康、生活保障、成长空间等方面进一步明确8项具体指标要求,突出加强托育、基础教育、妇幼保健等7类设施建设,开展儿童友好学校、医院、社区等8类儿童友好试点。

内容上主要体现三个特点。第一,充分挖掘古都文化、科技创新等首都特色优势资源,强化各类资源与学校、社区资源联动共享,在儿童文化、体育、科技等领域开发首都特色产品、开展首都特色活动,优化资源利用,发展儿童服务“首都品牌”。

第二,对于困境儿童生活、医疗、教育加强保障和管理,建立困境儿童生活费自然增长机制,完善走访、收养、补贴等机制,结合区域需求做好儿童福利及康复设施建设,完善兜底服务,加强困境儿童“首都保障”。

第三,支持家庭、学校、社会等三类儿童友好环境建设,形成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鼓励社会参与,营造儿童友好“首都氛围”。

同时,强化薄弱环节政策支撑。如针对提升儿童友好服务水平上,优化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平台和路径。针对儿童活动空间设施需求上,盘活存量,增量提质,多场景打造儿童友好城乡空间;引导在博物馆、图书馆等嵌入儿童活动区域,在公园、滨水空间等植入儿童科普体验区,在社区、学校等区域补充儿童游戏、运动、安全出行等微空间,推进城乡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适儿化改造和规范管理。

针对群众关注的托育、教育、医疗、安全问题,补充短板,统筹利用各类空间资源提供托育服务,补充重点地区中小学学位,优化发展妇幼保健、儿科类医疗资源。加强儿童食品、用品质量安全和活动场所安全保障。

在城市发展重大决策中引入儿童影响评价

《实施方案》围绕改善儿童发展环境,维护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权利,提出政策、服务、权利、空间、环境“五个友好”重点任务。

政策友好方面,重点推进加强儿童优先发展顶层设计、健全儿童参与城市社会生活机制、多元力量共同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等3方面工作。在城市发展重大规划、政策、项目决策中融入儿童友好理念,引入儿童影响评价;畅通儿童建言渠道,利用好学校团委、少先队组织、班委会、社区青年汇等团体,丰富儿童“意见箱”等微平台;积极培育儿童类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者、志愿服务队伍,支持发展面向儿童的公益慈善事业;到2025年,全市街道(乡镇)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覆盖率达100%。

服务友好方面,健全优质均衡的儿童服务体系,支持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儿童健康保障、完善儿童看病就医和医疗保障服务、丰富儿童公共文化供给、加强儿童公共体育服务保障。

到2025年底,全市千人口托位数达4.5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确保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率在99%以上;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0%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配备2名专职从事儿童保健的医生;推进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场馆向儿童低收费或免费开放;着力补充面向儿童的公共体育场地,充分利用社区周边疏解腾退空间、公园绿地等公共空间兼容建设体育设施。

权利友好方面,完善公益普惠的儿童福利体系,强调加强困境儿童关爱保障、提升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水平2方面任务。到2025年,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保障标准不低于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60%。同时加强对残疾儿童康复机构行业管理,规范民办康复机构建设和工作标准,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服务兜底保障制度,建立与市场服务相适应的康复补贴机制。

改造增设一批“安心通学路”和“爱心斑马线”

《实施方案》还在空间友好和环境友好两方面提出11项重点任务。空间友好方面,重点推进城乡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推进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改善儿童安全出行体验、拓展儿童人文参与空间、建设儿童友好的自然教育设施等。

推进城市街区、学校、医院等各类服务设施和场地无障碍及适儿化改造,完善儿童活动设施和标识标牌系统,持续推动公共场所母婴室和第三卫生间(家庭卫生间)建设配置;结合城市疏解腾退空间,拓展社区儿童游戏空间和运动空间,合理增设“儿童游戏角”和“街头运动场”。

加强儿童友好慢行交通系统建设,改造增设一批“安心通学路”和“爱心斑马线”;扩充儿童美育资源,鼓励学校与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等共建校外美育教育基地,开展学生艺术节等活动;到2025年全市建成全龄友好型公园50处以上。

环境友好方面,重点推进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构筑安心成长的校园环境、营造阳光安全的社会环境、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环境、提升灾害事故应对能力、积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6项任务。如建立贯通市、区、街(镇)、社区(村)四级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建立“全程超前伴随式”家长培训体系,落实设立法治副校长,压实食品安全校(园)长负责制等,全方位呵护儿童成长。

《实施方案》强调市级牵头部门强化统筹,行业主管部门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各区政府履行建设主体责任,从完善政策支持、加强评估监测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实落细、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