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热点总第682期 >2023-05-26编印

新区智汇
刊发日期:2023-05-26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刘薇 陈施君 王倚剑

城市新区,是国家发展战略的点睛之笔,也是城市创新发展的探索者、引领者。昨天,2023新区汇——城市新区发展与传播论坛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正式拉开帷幕。河北雄安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深圳前海合作区等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区代表共聚一堂,结合城市新区发展战略,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梳理总结城市新区建设的发展成效和经验。国内相关领域专家从不同视角谈真知灼见,探讨新区发展方向,共同开拓更加宽广的高质量发展前景。

河北雄安新区:

持续完善1+4+26规划体系

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在短短6年里,雄安新区从无到有、从蓝图到实景,一座高水平现代化城市正在拔地而起。

雄安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于国义介绍,目前,雄安新区疏解承接的硬件日趋完善,首批疏解的4家央企总部有序推进,中国星网总部主体结构封顶,中化、华能总部加快建设,新成立的中矿集团落户雄安并完成选址正在推进,首批疏解的4所高校和2所医院已经进入项目最后的审批和开工前期准备阶段。中国中铁产业集群落地,移动、联通、电信以及国家电网等一批市场化疏解项目开工建设,航天科工、工银科技都已完成项目的前期准备。目前中央企业在雄安设立的各类机构已达150多家,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雄安的作用正进一步显现。

为了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雄安新区始终坚持先规划后建设,持续完善1+4+26规划体系,形成“1+5+22+100”的城乡空间布局。目前,环城市外围道路框架、内部骨干路网、生态廊道和城市水系这四大体系基本建成,起步区四纵十横的骨干路网全面开工,启动区三横四纵的骨干路网具备通行条件,中央绿谷和东部溪谷实现水系贯通,高铁站建成投用,雄忻高铁正式开工。“几年来我们实施重点项目292个,累计完成投资5400多亿元,基础设施覆盖面已经达到136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达到4178万平方米,形象地讲就是3600多栋楼宇拔地而起,新建道路657公里,新建管廊136公里。”于国义表示,当前,雄安新区已经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阶段,工作重心已经转向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疏解发展并举,将努力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成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

天津滨海新区:

累计引进北京项目5000余个

天津滨海新区发改委总经济师张广东分享了滨海新区的建设成就。滨海新区位于天津东部沿海,地处环渤海经济带和京津冀城市群的交汇点,是新的亚欧大陆桥东方的桥头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9年来,滨海新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扭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大力推进产业、交通、社会、生态等不同领域协同,9年来累计引进北京项目5000余个,协议投资额近1.3万亿元。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作为承接主要载体,累计引进北京项目850个。

展望未来,如何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走深走实?张广东表示,接下来的5年,将高水平打造非首都功能疏解主要承载地,进一步优化载体平台,拓展承接空间,强化争取机制,明确承接转移重点,力争到2027年,累计引进各类央企功能型机构650家。

同时,进一步织密京津冀交通网络,提升海空两港辐射功能,打造京津冀便捷大通道。高标准建设京津冀能源物质供应地,提升区域供应链稳定性,保障京津冀能源物质供应安全。加快建设京津冀宜居宜游蓝海湾,提升滨海新区环境吸引力、服务承载力。高质量打造京津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构筑“技术研发在京、创新应用在津、产业转化在滨、循环在港口”的深度协同模式。

此外,滨海新区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合作功能区,启动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功能区建设工程、改革开放先行区建设工程等八大工程,并制定了重点建设和谋划项目清单,梳理了重点建设项目70个,总投资9680亿元,谋划储备项目48个,总投资2326亿元,力争到2027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9000亿元。

深圳前海合作区:

八制并举 创造性探索“前海模式”

深圳市前海合作区党工委委员、前海管理局副局长王锦侠介绍了深圳的“前海模式”,讲述了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下,短短13年间前海合作区发生的巨变。

王锦侠介绍,2012年底才完成填海的前海,在一张白纸上从零起步,2022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30.8亿元,年均增速56.2%,每平方公里投资强度位居全国前列,被誉为当代中国城市空间形态变化最大的区域之一。前海合作区传承深圳创新基因,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765项,全国复制推广75项,全国各地自发复制推广的经验超过465项,在全国自贸区制度创新指数排名中多次名列第一。

王锦侠分享了前海“八制探索”的创新举措:一是“放开限制”,实施比经济特区还要特殊的先行先试政策;二是“放松管制”,赋予前海较为充分的改革自主权;三是“衔接税制”,创新实施双15%所得税政策;四是“对接法制”,开创不同法系融合发展新路径;五是“融通规制”,拓展香港专业人才发展新空间;六是“联通体制”,打造高效集约的国际化管理新模式;七是“畅通机制”,构建紧密务实的深港合作交流机制;八是“融合两制”,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王锦侠认为,“前海模式”是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条件下,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先行先试,不断推进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丰富协调协同发展的模式,从而实现高质量高速度发展的开发开放模式。

海南自由贸易港:

加快布局“陆海空”三大未来产业

海南省委深改办(自贸港工委办)副主任张征分享了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主要进展及成效。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改革开放重大举措。5年来,海南在实践中形成了“一本三基四梁八柱”战略框架,推动自贸港建设由“顺利开局”到“蓬勃展开”到“进展明显”再到“蓬勃兴起”。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发布以来,中央有关部门和海南省陆续出台实施了180个政策文件,以“三税”和“五自由便利一安全有序流动”为主要特征的自贸港政策制度体系初步构建。

在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构建方面,海南自由贸易港正大力发展四大主导产业,即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相比5年前,四大产业的投资占比提高了将近20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加快布局“陆海空”三大未来产业,深度融入和服务保障粮食安全、海洋强国、航天强国等重大战略,加快打造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坚决守好祖国南大门。

张征介绍,海南自由贸易港正构建“三极一带一区”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即海口经济圈、三亚经济圈、儋洋经济圈、滨海城市带、中部生态保育区。坚持“全省一盘棋、全岛同城化”,突出城乡一体、陆海统筹、山海联动、资源融通,把全岛作为一个整体来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同时,海南自贸港建设中非常注重风险防控,每一项新的政策出台都要配套新的风险防控措施,看准风险在哪里,真正使得自贸港的建设能够行稳致远。

重庆两江新区:

不断开辟新产业新赛道

重庆两江新区是中国内陆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同时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后,由国务院批复的第三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位于长江以北、嘉陵江以东,地理条件优越。

重庆两江新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耕介绍,重庆两江新区正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外开放、科技创新等方面不断发挥引领作用,同时不断培育壮大高端装备、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金融、物流、会展、商贸文旅等服务业,持续发力开辟新产业新赛道,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规划引领,针对中心城区用地结构性矛盾,新增了近40平方公里产业用地,补足缺口。

“我们还借鉴了许多先进经验,持续推进制度创新,优化资源配置,从而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并积极迎接数字化时代的变革,整合产业数据资源,打破数字壁垒,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李耕表示,两江新区将以只争朝夕的使命感、责任感,接续奋斗,推动各领域全面深化发展,助力两江新区打造内陆开放门户。

专家观点

城市向数字化管理转型

“通州区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现在功能日益完善,正在同雄安新区互联互通,助力解决北京‘大城市病’。”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原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建议,城市想要高质量发展,向数字化管理转型是必然的结果。为此,要加快实现“双智”发展广覆盖,防止管理屏障、信息孤岛,还要着手填补“双智”城市发展的法规空白,发挥公共部门和社会部门各自的优势,着力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打造适合年轻人生活的宜居宜业环境

如何才能推进新区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博导,自然资源部智慧人居创新中心主任田莉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探讨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路径。她认为,评估城市建设需要采取综合视角。以副中心为例,人、地、业、房等匹配度都是评估副中心建设的重要维度,其中人口和产业是根本,而一个城市是否充满活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吸引年轻人。如何打造适合年轻人生活的宜居宜业环境,是值得城市建设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淄博烧烤的爆火不是偶然”

淄博烧烤火出圈,当天的圆桌论坛上,多位嘉宾畅谈“淄博烧烤”引发的城市品牌思考。

淄博市临淄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徐波作为特邀嘉宾讲述了“网红爆火”背后的故事,提出塑造城市品牌、讲好城市故事,应该由产品链接到人,然后从人延伸到价值层面,做好场景应用、IP形象打造。

微博政务总经理李峥嵘认为,新媒体时代引发“城市品牌”内涵与外延的变化,每一位消费者都可以参与品牌建设,从而形成共创局面,“从这个角度来说,淄博烧烤的爆火不是偶然。”另外,“淄博烧烤”的珍贵和成功之处在于,事件发生以前政府已有布局,场景触发后,当地政府很快抓住机会,与市民齐心协力维护住口碑,使消费者同时成为品牌的建设者、传播者,让“好客山东”真正落地开花。

李峥嵘建议,城市新区品牌建设可以吸收淄博市的经验,建设消费者构思、消费者参与的共建共创品牌体系。

城市品牌建设需要系统化的支撑

何为城市品牌?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兼城市品牌研究室主任、国际区域品牌协会常务理事范红认为,城市的吸引力本身就是一个品牌,而其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经过长期的沉淀。

范红将这种吸引力比喻为城市的“气质”,由于地理条件、气候因素、历史发展的不同,每个地区的产业支柱、文化体育、媒体形象、市民气质都有所不同,正是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气质”,构成了一个城市或地区的独特形象,这种原生性地区资源是打造城市品牌近在咫尺的“原材料”。

同时,范红认为,完整的城市品牌建设包括区域的核心价值、希望建设的价值、传播的力量三部分,城市品牌需要系统化的支撑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