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总第678期 >2023-05-22编印

大剧院五月音乐节公益演出副中心启奏
绿心露天剧场迎首演
刊发日期:2023-05-22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1-1.jpg

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公益演出在副中心绿心露天剧场举办。记者 常鸣/摄

本报记者 关一文

微风清凉,森林掩映,一场幕天席地的公益演出铿锵奏响,点燃了夏日观众的热情。日前,2023年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走进城市副中心公益演出”在北京艺术中心举行,绿心露天剧场迎来首场演出。

五月音乐节公益演出惠及近3万名观众

锣鼓、唢呐交织齐鸣,演出在一曲民族管弦乐《庆典序曲》中拉开序幕,紧接着,《节日序曲》《渔舟唱晚》等中外名曲轮番奏响,管乐八重奏组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以丰富变化的和声展现着音乐的抒情叙事,琵琶名曲《彝族舞曲》则让观众沉浸在彝家山寨迷人的夜色和人们欢乐的舞蹈之中……在一曲脍炙人口的《花好月圆》中演出收尾,在现场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中齐声合唱返场曲目《我的祖国》……“在紧张的施工之余,公益演出为我们带来了轻松与欢乐,我们也将把这份热情传递到工作当中,更加积极地投身到项目建设中,为城市副中心的发展添砖加瓦!”一位副中心建设者说。舞台之下,众多副中心党工委管委会的职工代表,劳模、五好家庭、青年教师等模范代表,以及北京艺术中心参建单位的职工代表观看了公益演出。

2009年创办的五月音乐节是国家大剧院经典室内乐演出品牌。每年五月,大剧院都会集中策划推出一系列室内乐演出。从2012年开始,五月音乐节突破音乐厅的场地限制,策划推出了系列“走出去”公益演出,艺术家们来到社区、学校、医院、车间、博物馆等城市各个角落,与广大市民共享音乐之美。目前,五月音乐节公益演出已成功举办九届,演出170余场,惠及近3万名观众,实现了“让音乐流淌在城市的‘血脉’中”这一愿景。今年,是五月音乐节第二次走进北京艺术中心进行公益演出。与两年前不同的是,今天的北京艺术中心已是一片生机盎然,演出场地也从忙碌的“建筑工地”变成了崭新的“露天剧场”。

北京艺术中心初露真容

绿心露天剧场是北京艺术中心首个完工并具备演出条件的剧场,悠扬的乐声飘扬在初夏和煦的微风中,见证着国家大剧院“一院三址”格局的阶段性成果。运河之水浩浩汤汤,这个紧邻运河的露天剧场设有固定座席650座,可拓展区约850座。5组沉浸式音箱构成的沉浸声系统,使露天剧场的沉浸式区域高达80.8%。大剧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此处将打造成户外音乐节、沉浸式戏剧演出、数字增强视觉展示等时尚体验的创新之地,让观众沉浸在大自然的包围下,享受更为鲜活、自由、多元的艺术体验。”

北京艺术中心坐落于京杭大运河北岸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内,远远望去,犹如一艘扬帆的巨轮航行在运河之上。建筑整体外观沿用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单脊双坡屋顶,形似码头岸边的粮仓,而剧院的设计灵感正是源于通州古粮仓和运送物资的船舶——在流淌千年的大运河畔开辟出一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艺术空间。

国家大剧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城市副中心的文化地标之一,北京艺术中心预计今年9月底完成竣工验收,10月正式开幕运营。”未来,北京艺术中心在运营模式上,将进行分众化、差异化经营。在坚守国家大剧院的经营宗旨、发展理念、艺术标准的基础上,北京艺术中心将推出音乐剧、家庭亲子等更多类型的演出,呈现更多现代艺术形式,拓展国家大剧院的产品体系,构建更加包容开放、充满活力的艺术产品生态。还将打造“全时空艺术节”,全方位探索多元空间、时间与舞蹈、音乐、戏剧、视觉、文学等不同艺术形式链接的可能性,让北京艺术中心成为综合艺术体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