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协同总第667期 >2023-05-06编印

三河市发布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打造中国式现代化三河图景
积极服务和融入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
刊发日期:2023-05-06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DJI_0045.jpg

通燕高速

4-2.jpg

京唐城际铁路

本报记者 关一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左右;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4%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左右……三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查通过了市人民政府提出的《关于三河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及三河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出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三河市正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聚焦高质量发展任务,打造中国式现代化三河图景,奋力谱写与通州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亮眼成绩单:区域融合开创新局面

三河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张凤武表示,2022年,三河市全力以赴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深入推进协同发展,区域融合开创新局面。

交通互联互通格局加速形成。平谷线神威大街站、潮白大街站分别完成工程量的60%、65%,剩余标段全部完成招标。京唐城际铁路正式通车,燕郊站建成投用。燕郊金谷大街公交综合枢纽一期投入运营。燕郊至国贸“定制快巴”正式开通。

产业项目承接成效明显。举办以“协同创新·融汇三河”为主题的北京·三河科技装备产业推介会,“特种智能控制装备研发制造项目”等11个项目集中签约,签约总金额20.8亿元,涉及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医疗器械等多个领域。深入开展“对接央企、深耕北京”专项活动,积极参加北京·河北廊坊北三县项目推介洽谈会。承接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燕郊中心、首都央厨·北供食品冷链物流基地等北京转移项目42个、总投资535亿元。立足打造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产业聚集区”,成功引入北投城市运营管理公司。

公共服务领域对接取得突破。与更多北京医疗机构开展合作,加快补齐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事业短板,推动更多北京优质资源向三河延伸布局。第八中学、第二实验中学等5所初中与通州区开展跨区域联合教研。北京潞河中学三河校区纳入潞河中学教育集团。4家医疗机构与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友谊医院等9家医院开展合作,实施科室共建项目17个。9家定点医疗机构纳入门诊慢特病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

“一年来,三河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绩,但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的力度还不够大,发展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张凤武表示,2023年,三河市将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

“我们将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标分为四大类。一是经济发展类指标,包括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二是创新开放类指标,包括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实际使用外资;三是民生类指标,包括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城镇调查失业率;四是生态环境类指标,包括单位GDP能耗、PM2.5平均浓度、主要污染物减排等指标。”张凤武说。为确保实现发展目标,三河市制定出各领域的主要任务。

经济发展:配套北京产业链 壮大自身产业链

在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产业是重点聚焦领域。随着产业规划不断深化,创新链条和产业生态健全完善,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形成。

此次发布的《报告》提出,三河市将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做大特色产业,积极对接北京“2441”高精尖产业体系,以配套北京产业链、壮大自身产业链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实施特色产业集群“领跑者”企业培育行动,力争四大特色产业集群年内营收增长8%。加快发展康养产业,瞄准北京养老康养需求外溢机遇,依托燕达国际健康城等龙头平台,积极发展健康养老、老年医学检验和医疗服务、老年用品制造等养老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产业,抢抓北京农产品保供优化布局的战略机遇,打造北京东部地区农产品保供和冷链食品物流基地。深入挖掘文旅资源,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和创意农业。

在推进项目建设方面,将动态完善“七个项目库”,坚持“四色管理法”,推动航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等32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工,燕达陆道培医院等21个项目加快建设,星谊银河二号供应链基地等13个项目建成投产。

加快打造承接平台,紧盯新一轮非首都功能疏解机遇,围绕“科创燕郊、智造三河”定位,积极引入和承接北京高端生产生活要素和资源,加强与中交集团、北投集团合作,共同推进轨道交通平谷线TOD项目开发建设;推动燕郊高新区、经济开发区与中关村通州园等北京市产业园区对接,承接更多转移项目,力促中关村三河产业园挂牌运营;确保经济开发区科创园、潮白云谷科创园建成投用。

在全力提升实体经济方面,将多措并举支持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推动龙头企业壮大,加速中小企业发展,扶持新生代企业成长,力争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3家、限上批零住餐10家、规上服务业5家、资质以上建筑业3家。推动欧伏电气在北交所上市。支持工业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力争新增上云企业30家,培育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项目2个。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也为深度承接做好准备。其中包括全面推进轨道交通平谷线建设,确保潮白大街站和神威大街站完成主体工程,开工建设燕郊站、高楼站、齐心庄站;加快推进密涿高速北延工程,做好北京姚家园路东延对接工程前期工作;力争燕郊金谷大街公共交通综合枢纽二期工程建成投用;提升通勤定制快巴管理运营水平,力争开通北京公交定制快巴。深入推进孤山片区开发,稳妥有序推进燕郊科学城建设和神威、潮白等片区城市更新。

创新开放: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燕郊中心创新园今年开工建设

创新方面,三河市将加速创新平台构建,确保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燕郊中心创新园开工建设。积极对接科创资源,吸引更多科技成果到三河孵化转化,力争引入转化科技成果15项以上,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14亿元以上;加强创新主体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和“瞪羚”企业分别新增10家以上,新增省市级研发机构(平台)5家以上;加快创新人才汇聚,确保京津冀(河北三河)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引进高质量人力资源服务机构30家以上。持续开展第三届市长特别奖评选,加快构筑创新人才“强磁场”。

发挥招商促进中心作用,与通州区建立常态化联合招商机制与项目会商机制,实施“外资、内资、国资、民资、融资”同引,鼓励骨干企业以商招商,借鉴合肥“基金招商”模式等成功经验,以“基金+产业”模式,积极引进优质企业,带动地方产业集群发展。确保新签约5000万元以上项目200个以上。

紧抓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机遇,吸引优质资源集聚,加快形成开放发展新优势。

民生发展:吸引更多北京优质资源落地

民生领域涉及多项重点任务,今年三河市将推动多个与北京合作的项目落地,对标副中心,积极引入优质资源。

其中,在推进“健康三河”建设方面,将加快陆道培医院、燕达医养康、中医院康复中心二期等项目建设,推动市医院、东市区妇儿医院规划设计等前期手续办理。力促国家老年病研究中心暨北京医院三河分院项目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加快北京世纪坛医院与市医院、通州妇儿医院与东市区妇儿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与中医院达成托管合作。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加快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和“互联网+医疗健康”应用发展,促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建成投用城安应急中心,全面提升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处置能力。大力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创建。

在推进“教育强市”建设方面,将支持应急管理大学所有学院实质性融合和新校区选址。加快第一实验小学、王里村中小学及幼儿园建设,新开工建设挺秀实验学校等工程。同时,联合北京市实施教育教学“双百工程”。持续巩固“双减”成果,提升课后延时服务质量。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管理。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做好教师招聘,加强教师队伍管理,深入推进“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推行“课时制”绩效工资分配办法。

推进“幸福三河”建设,扎实做好稳就业工作,新增城镇就业6000人以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参保覆盖面。不断提高退役军人优抚保障水平,持续推进“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加强住房保障,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做好公租房实物配租和租赁补贴。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推动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推进“文明三河”建设。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统领,广泛开展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创建活动,加强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机构建设,持续打造“志愿三河”品牌,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深入挖掘文旅资源,围绕“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打造一批优质景区和旅游线路。

推进“平安三河”建设。对标通州标准,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的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生态保护: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推动多领域清洁低碳转型

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生态一体化发展中,始终坚持生态优先,不断优化空间和功能布局,将生态环境修复作为首要任务,着力构建系统完善的绿色空间体系,塑造高品质生态环境,强化协同联动统筹。

今年的任务表中,明确提出三河市要持续深化水环境建设。完成南水北调北三县供水工程(三河段)主管线工程建设,积极推进2座地表水厂和5座农村配水站开工。严格落实河长制,动态整治河渠“五乱”。开工建设段甲岭水厂。完成燕郊东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启动燕郊西污水处理厂三期扩建工程,确保国省市考河流断面水质稳定达标。

持续改善空气质量,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铁腕治污,围绕重点因子、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时段,持续加大建筑施工、露天焚烧、道路扬尘、餐饮油烟排放、燃煤锅炉热能替代、油气回收治理等领域工作力度,对高值易发点位保持勤查严管高压态势。确保综合指数、优良天数比率、PM2.5平均浓度任务完成。

科学推进生态保护修复。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加强固体废物污染管控,严控农业面源污染。深入落实林长制,大力开展国土空间绿化行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持续争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加快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推进国土绿化,完善七大垃圾处理设施运营和监管体系,实现垃圾分类处置、资源化利用。加大分布式光伏等新能源建设力度,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严禁“三高”企业落地,加快推动交通、建筑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