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人物总第664期 >2023-04-28编印

劳动者之歌
刊发日期:2023-04-28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大运河畔,千年之城生机勃发。奋战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各领域的建设者不断为新时代首都建设添砖加瓦。“五一”国际劳动节将至,让我们走近这些建设者,感受他们的风采。同时,向所有辛勤奋斗在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致敬。

北京教科院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校长 陈金香

4-3.jpg

一路奔跑

本报记者 冯维静

从默默无闻到声名鹊起,从生源困难、升学率低的薄弱农村小学,发展成为拥有3000余名师生,先后获得全国传统文化教育示范校、首都文明校园,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示范校……一切变化都起于一个人的到来。她就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以下简称“通州实验一小”)校长陈金香。

熟悉陈校长的人都说,只要走进校园,时间就不再属于她自己。为此,采访当天,记者一早7点赶到学校,没想到还是“迟到”了。“今天赶巧没事,所以来得早了一些。”陈校长轻描淡写,但学校的老师们告诉记者:“其实陈校长天天如此,有的时候来得比今天还要早。”

陈金香身上有一种天然亲和力,孩子们都爱黏着她。

“陈校长好!”早上进校门时,小同学们自然地打着招呼,几个调皮的男生还做起了鬼脸,一点也不怕校长。陈金香笑着解释:“做老师就要和孩子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亲,爱孩子是老师的天职。”

2003年,通州区选派陈金香出任这所学校的党支部书记、校长。当时的通州实验一小还是一所农村完小——九棵树小学,全校只有一栋教学楼、206名学生、36名教师,唯一的一间专业教室也是锈迹斑斑,校园环境简陋、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监控排在全区最后一名,濒临着被合并的窘境。不过这些都没有阻挡陈金香的脚步,她怀揣教育梦想,毅然放弃了原本优质品牌城镇学校的优厚待遇,担负起改建农村薄弱校的重任,带领学校一路奔跑。

经过多方考证,她确立了通州实验一小“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三年强基,五年强师,十年强校。她超前谋划,积极筹措办学资金,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兴教研、聘名师等方式吸引师资,全力拓展办学空间。学校历经三次大规模的改扩建,硬件条件的一步步优化抬眼可见,“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吃住在学校,早晨不到6点就开始工作,晚上11点才离开办公室。大家也个个干劲十足。”忆当年,陈校长欣慰地说,在全体教职工的努力下,他们用三个五年,把一所薄弱的农村校建设成国内一流的实验学校。

如今,走进通州实验一小,一座七色的彩虹门,一隅转动的水魔方,一个镌刻着发现教育世界地图样的教育磁场……以思训室、ASK密室、车模、航模、海模教育空间为具象化内容的教育文化长卷,在儿童生长中蔓延开来。

硬件加速,软件也在升级,在课程改革方面,陈金香提出“开实验之风、育多元之才”的办学理念,以10%的实践课程带动90%学科课程的活化思想,构建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发展型课程三个层面的发现教育课程体系,自主研发和引入认知风格、ASK、友善用脑等20个研究项目,特别是带领师生参加各种教学竞赛,走上国际舞台,收获多项国际、国内的冠亚军。

“竞赛是学校实力的体现!”陈金香介绍,在发现教育课程体系的课程实施策略中,有一种策略就是赛事化学习。以赛事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面对赛事的团队合作精神与竞技精神,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而每一场比赛,她都会和学生一同参与。

“‘小提琴王子’的忧郁,航模社团与海模社团的沮丧……每一项赛事的背后都有一段成长的故事。”她记得,当时面对学琴与学习的矛盾,“小提琴王子”陷入既不能耽误学业,又不能耽误琴业的两难。此时,陈校长找到了他,那次长谈她耐心倾听,和老师们为“小提琴王子”量身定制成长支持计划。寒来暑往,校园里小提琴演奏的声音从未停歇,他拿到世界小提琴大赛金奖的那天,大家热泪盈眶。“每当比赛结束,孩子们拿着奖杯拥抱我的时候,我知道,我的少年们不一样了!”

学校的发展与城市副中心建设节拍一致,57岁的她信心满满,充满期待:“我们都是身处城市副中心建设中的一员,我将继续坚守教育初心,敬业奉献,不遗余力做好本职工作,与副中心携手前行,相信她的未来无限美好!”

区委卫生健康工委副书记 陈长春

4-2.jpg

疫情防控指挥官

本报记者 张程伟

随着新冠疫情“乙类乙管”政策的实施,今年1月8日通州区西集方舱医院正式闭舱,来自全区8家医疗卫生单位的150余名队员圆满完成支援任务。开舱日曾带领全体党员在党旗下庄严宣誓的区委卫生健康工委副书记陈长春,闭舱那天格外沉默。“千言万语在心中。”回家后,他默默地坐了很久,“三年的时间,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沉淀与思考。”陈长春说。三年抗疫让他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没有共产党员克服不了的困难。

一千多个时刻绷紧神经的日夜里,记忆最深刻的是“闭舱日”。去年年底,病例全面暴发阶段,作为防疫指挥官,他果断决策,迅速将区内大规模的西集集中隔离点转型成为方舱医院,最大程度地缓解了定点救治医院的诊疗压力,使得病例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全区无重症和死亡病例出现。

这名在卫生战线奋战30余年的老兵,始终牢记“为民”的从医初心。2020年伊始,新冠疫情全面暴发,时任主管公共卫生工作副主任的陈长春临危受命,担任区卫生健康委新冠防控办主任,抗击疫情三年来,他不折不扣地落实防控措施,全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抗疫过程中,“跑赢疫情”一直是他们追求的目标。

武汉疫情暴发后,通州区卫生健康委率先全体取消休假,在全市率先向全区商超、社区发出“戴口罩、通风、洗手、避免聚集”的防控指引。“当时通州虽然没有出现疫情,但我们觉得要先让老百姓知道如何防控,尽量避免大规模疫情的传播。”陈长春说。也是从那时起,他和同事们开启了三年无休,连续两年在工作中共度元旦的抗疫生活。2020年的第一场雪是他印象中最深刻的场景。晚上冒雪开车,踏着积雪走进梨园的一家酒店,与老板商谈希望能将酒店改成供密接人员隔离的隔离点。“我们前后联系了三四次,反复做工作,才说服老板,建起了区里第一个隔离点。”陈长春说。

他记得,一位在隔离点的老人,出隔离点时,手写了一封感谢信,信中满是对隔离点服务、饭菜、人文关怀的感谢,“信的开头,他感谢了党和政府,这是对我们医护人员工作到位的最高评价。”陈长春表示,回首三年抗疫,我们的医护人员不负人民群众给予的“白衣执甲”荣誉。

抗疫三年间,一有疫情,他就没有整宿觉,有时还要连轴转,睡觉只能抽时间。宋庄华卿画室疫情时,800多人,他们连夜转出隔离,一直忙到凌晨3点多才休息。在这期间,他没有告诉任何人自己的血压出现严重波动,以前5毫克、一种降压药即可平稳控制的血压,变成了加量到10毫克、两种降压药才能保持平稳。“头晕难受没什么,只要人能保持清醒就没事。”他说,现在药量也下不来了,这算是他的“新冠后遗症”。

抗疫期间,只有一次他的病症没有瞒过去。当时他感冒气管炎发作,在开基层疫情防控会时,学医的同事们很快发现了他的异常,提醒他气管出了问题,说话已经有哮鸣音了。总是带着笑容的陈长春再次用“笑”给大家吃了定心丸:“没事,我也是医生,已经吃药了。”“顾不上”是他的常态,几个月没理发,被同事们戏称为“艺术家”。

陈长春说,抗疫的成果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各界团结一心,积极向上取得的。下一步工作仍然任重道远,随着副中心建设的不断深入,卫生医疗系统将用实际行动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4-1.jpg

玉桥街道柳岸方园社区书记 张爱民

“爱民书记”

本报记者 柴福娟 实习记者 黄漠

在玉桥街道柳岸方园社区,很多居民都知道,有事儿就找“爱民书记”,在社区扎根12年的她可是做调解工作的一把好手。

“我只是一名社区工作者。但我很快乐,因为我能够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张爱民说。

地处玉桥街道中心位置,柳岸方园社区辖两个小区,14栋住宅楼、54个单元门、1663户居民、周边商超店铺林立,社区工作繁杂琐碎,张爱民几乎每天都要面对“马勺碰锅沿”的情况,有时还要化身侦探。之前,有位业主夜里在远洋东方小区居民群里突然发信息,“到底是谁家在砸墙,能不能消停点?”一石激起千层浪,数十位居民在群里七嘴八舌地“吐槽”起来。

事情远比张爱民想象的要严重,几天时间甚至有3户居民已经不堪其扰搬至其他地方居住。“我听到这么多居民反映噪音问题,就意识到这事儿处理不好很可能成为集中诉求点。”张爱民立马着手调查,第一步就是找噪音,得先判断声音来自哪儿。

没想到的是,这惊动了许多住户的噪音,溯源却很困难。声音没规律,源头始终不好锁定。“声音有时大得震楼,可就是找不到来源,真是奇了怪了。居民的耐心越来越有限,我的压力也很大,决定用笨办法——入户排查。”她和同事分头入户,凌晨零点开始猫在居民楼里“听声辨位”,又反复看监控查找夜间经常亮灯的区域。

大量走访后,她终于在监控视频素材中发现端倪,确定了噪音来源,原来是一户居民因压力过大制造噪音。经过与其家人多次沟通,最终问题妥善解决,噪音再没出现过。

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但就在最后一次盯夜时,张爱民却摔了一跤,两根肋骨骨折。说起这段经历,她却说:“值了!有付出就有收获。”很快,这栋楼的全体居民为他们的“爱民书记”送来了锦旗“社区好公仆”。

唯有真情永不破,张爱民做群众工作有不少绝活儿,最让人称道的就是她始终良好的沟通态度。她公开手机号,让私人电话变成“服务热线”,不仅24小时开机在线,更把每一次沟通当成拉近与居民之间距离的桥梁。一部手机,七八十个微信群,每一个微信群中,张爱民的昵称都是姓名、职务和电话,让居民可以随时找到她。“我能解决的问题,一定尽全力帮居民解决。解决不了的,我也会给大伙儿一个实实在在的答复。”

讲起基层治理经,张爱民滔滔不绝。多年前她带领团队创造了“走、看、听、问、记、办”六步走动式工作法,至今保持。担任柳岸方园社区书记12年来,张爱民带领社区荣获“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中共北京市通州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北京市先进社区居民委员会”“北京市生活垃圾示范社区”等市区级荣誉40余项。

如今,居民的操心小事都有人办,烦心小事都有地儿说,揪心小事都有人管。“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日常工作中的方方面面,我们都记在《民情图》里呢。”张爱民翻着厚厚的民情问需表说,“接下来马上到雨季了,我们目前最重视的工作就是巡查小区下水管道排水口,提前和业主沟通,防患于未然。”“爱民书记”带着她的基层治理经,奔走在服务邻里的街头巷尾。

4-4.jpg

次渠中学英语老师 杜金茹

“蕖英”绽放

本报记者 关一文

在学校办一场个人摄影展,这是15岁正在读初三的陈紫豪从未想过的。4月13日,在台湖镇次渠中学,一场主题为《我眼中的世界》的个人摄影展展出了陈紫豪的25件摄影作品,这也是次渠中学“蕖英少年”首届个人摄影展。

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定制”的“蕖英绽放综合素质拓展课程”是次渠中学“生命绽放”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从前期筹划到蓝图落地,杜金茹全程参与,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促进区域教育协同发展贡献力量。

“高嗓门,急性子。热情饱满,精力充沛。”48岁的杜金茹是土生土长的通州人,作为次渠中学的一名英语老师,她同时担任初二年级主管干部和课程处副主任,并负责学校科研工作,也是运河计划领军人才工作室的负责人和紫禁杯优秀班主任工作室“蕖越”班主任工作坊的主持人。身兼数职的杜金茹一向风风火火,雷厉风行,自1998年至今一直在农村任教,从业25年来默默无闻,辛勤耕耘,最忙时一天连上九节课,人称“铁娘子”。

每天不到七点,杜金茹准时开启“扫楼”模式,挨个班级巡查,哪个学生考了年级第一,哪个学生生病感冒,杜金茹悉数掌握,常常与他们打成一片。骨干教师、学生喜爱的班主任、全国模范教师……办公室里一摞摞的荣誉证书见证了这位人民教师职业生涯的光辉岁月。

除了干劲十足,她更是位擅思考、懂学生的老师。陈紫豪自入校起就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主动承担拍摄任务,长此以往,杜金茹注意到了他。“这孩子不仅热心,在摄影上有天赋,有韧劲,肯钻研。”恰逢学校推出“生命绽放”课程体系改革,杜金茹提出了给陈紫豪办个展的想法。特邀指导、认真培训、协调部署……迎来了“蕖英少年”首届个人摄影展。

何为“蕖英绽放综合素质拓展课程”?杜金茹介绍,这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基础上,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次渠中学提出的“生命绽放”校本课程体系。课程以学生个性发展和情感关怀为中心,旨在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力,发展其兴趣爱好,使其从心灵上有获得感。

次渠过去叫次蕖,因周围遍植荷花,意指芙蕖。以“蕖英”代指学校的少年英才,恰如其分。杜金茹是课程体系框架的执笔者,从德育、智育和综合素质拓展教育以及校本研修四方面切入,设置活力绽放德育课程、思维绽放课改课程、蕖英绽放综合素质拓展课程和蕖越绽放校本研修课程。其中蕖英绽放综合素质拓展课程又设有艺术、体育、科技、劳动共36门课程。杜金茹介绍,“课程从学生的艺术修养、体育技能、科技创新等方面进行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新的课程体系更加着重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对生命的体验、互动与探究。杜金茹说,“农村的孩子普遍淳朴,没有那么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特长爱好,我们结合学校原有的社团活动,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设置了36门课程,为学生未来更长远的发展打下基础。”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同时,还结合自身特色及周边资源,进行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校本课程开发。

“比如我们和文旺阁木作博物馆合作开设木工课,这座民营博物馆从个人收藏基地发展而来,满载工匠精神。学生在实践中能学到木梁承重设计、力学基础知识、木材的基本特性、简单的受力分析和常见模型的设计,孩子们都特别喜欢。”如今,她带着学生们走进更多民俗博物馆、科技馆,不断努力利用周边资源,为一块块“小海绵”提供更广阔的知识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