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观察总第653期 >2023-04-14编印

尾水养出生态城市
刊发日期:2023-04-14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4-1.jpg

通惠河

4-8.jpg

河东资源循环利用中心一期工程

4-2.jpg

碧水再生水厂地上公园 

4-7.jpg

宋庄蓄滞洪区

4-4.jpg

萧太后河

4-5.jpg

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蓄滞湖区

本报记者 冯维静

污水厂处理后排放的水、天上的雨水、水力发电厂出水等一般被统称为“尾水”。经过处理后,被净化的尾水排入水体或城市管道,补充城市水源。控源截污、贯通水系、岸上岸下同治理,近年来,城市副中心一批高质量尾水生态处理工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通过水系沟通活化最终达到地表准Ⅳ类水环境质量标准,进而发挥该水系在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和土壤侵蚀以及美化环境等多方面功能。

记者从区水务局获悉,截至目前,城市副中心已累计建成碧水、河东、张家湾等污水及再生水处理厂(站)167座。今年一季度供应再生水200.8214万吨,主要应用于市政、道路及行政办公区、电厂冷却水、景观补水等领域,河湖水生态状况持续改善。

“地下水厂+地上公园” “邻避”变“邻利”

一池清水来之不易,“看不见”的再生水净化系统一直在默默产生“看得见”的绿色效益。

玉带河蜿蜒而过,环抱一片安静厂区。沿中央400米长围堰向南看水面宽阔,向北看,一座占地7万余平方米、集人工湿地和园林为一体的水系景观公园已初步建成。阳光穿透薄雾,碧水湖上洒下点点“碎金”,湖下15米深处,日处理能力18万吨的城市副中心最大再生水厂——碧水再生水厂正在高速运转。这里不仅承担着副中心84%的污水处理任务,更是水资源实现高质量生态发展的重要载体。

漫步公园,瀑布喷泉、人工湿地,几步一景,连片的苗木花草及凉亭广场点缀其中。“这片区域原来是市政绿地,随着城市副中心建设,碧水再生水厂完成了从原污水处理厂到高品质再生水厂的华丽变身。园内水系景观用的都是再生水,经过生物+机械净化,流入湿地、亲水池、互动设施,配合科普教育展示,让大家真切认识到再生水的价值。”项目管理单位——北京市工程咨询有限公司项目经理王洪旭告诉记者,污水尾水经过地下水厂一系列科技处理净化后,可达到地表Ⅳ类水质,是城市绿心、环球影城、市政绿化、道路浇洒,以及河北三河电厂稳定的补给水源。其中一部分供地上公园使用,经过地上公园的技术过滤,水质还可提升至Ⅲ级,达到亲人标准。美化环境、海绵蓄水、科普展示,一举三得。

此外,碧水地面景观园林布景中,还“隐藏”了不少生物技术和海绵技术。比如科普湿地的面积虽然只有720平方米,但栽植了20多种水生植物,湖底铺有轻质改良种植土,采用生物技术,为微生物提供生存温床。同时,布置狐尾藻、黑藻等沉水植物,千屈菜、菖蒲、鸢尾等浮水植物和睡莲、荷花等挺水植物,形成立体生物体系保证水质长期洁净。

距此不远,还坐落着一座地下治污、地上造绿的再生水厂——张家湾再生水厂。这里承担着副中心东南部污水处理任务,其生产的再生水是环球主题公园和副中心三大建筑的景观用水,也是行政办公区、河北三河电厂的补给水源。

凉水河与这里一路之隔,清澈的再生水从出水口涌出。尾水经净化提质达到地表准Ⅳ类水后,作为生态补水排入河道。沿河还建起了我国首条以运河诗歌为线索的河道景观。这条景观水系西起九棵树中路,东至东六环西侧路,河道长约2.8公里,整个水系水源由张家湾再生水厂和碧水再生水厂联合保障。

该景观水系还通过优化绿地设计,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等措施加强雨水收集,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的设计理念优化管线布局,增加雨水调蓄能力,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90%。“现在河岸的生态环境变好了,河道水清岸绿,大家茶余饭后都会沿河散步,欣赏美景。”附近村民称赞说。

河东资源循环利用中心一期工程也是一座下沉式再生水厂,未来地上将修建生态绿地公园。目前,主体结构已封顶,二次结构及装修装饰完成95%,今年年底将试运营。

项目方北京河东信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工程技术部经理景阳介绍,该项目历时十余年研究,将“尾水”即城镇污水作为第二水资源、第二绿色能源、第二土地资源,创建“厂网河一体、水地生综合、碳能质融通”的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态系统,由柔性高效生物反应器、“清新”多维空气恒净系统、“云上”智控系统等十大技术组成。建成后,将与现状河东再生水厂构成10.8万吨/日的总处理规模,满足北京城市副中心东部地区的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污泥处理及部分供热需求,后期加上地上治绿,实现水资源、土地资源、绿色能源高效利用。

“过去一提到污水处理厂,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脏乱臭’,现在我们努力把再生水厂打造成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将‘邻避’效应转换为‘邻利’效应。”区水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城市副中心,像碧水再生水厂这种“地下水厂+地上公园”的项目,形成产、学、研污水处理体系,不仅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宝贵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更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娱乐开放场所,生产与生态在城市公共空间共同生长,成为市民休闲与自然相融的典范。

喝雨水补地下水 湿地美景入画来

尾水变宝,不仅体现在污水处理上,还体现在雨水的蓄、用、排上。近年来,副中心结合河流流域生态综合治理、中小河道生态治理以及海绵城市建设,持续加大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力度。

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不仅是一片大面积林地,还是一块大大的“海绵”。作为城市副中心海绵设施示范地,公园的“海绵”体系由运河故道、蓄滞湖区为主的滞蓄型“大海绵”,以及雨水花园、植草沟等多种措施相结合的渗透型“小海绵”共同组成,实现总悬浮物去除率60%以上。园内处处可见“海绵科技”,岸边漫步道由透水混凝土筑成,雨水湿地采用新型玻璃轻石,植被缓坡带铺设了具有透水、过滤等功能的高孔隙率碎石,综合透水率超过70%……蓄水、排水、透水、过滤等尾水净化工序出现在公园的各个角落。汛期来临时,这里不仅能有效解决初期雨水污染问题,还能蓄水调控,在需要时释放蓄存的净水,用于河道生态补水,进一步提升水质。园内还建设了五处大型蓄涝区,可将91.7%的雨水就地消纳和利用,通过补给再生水,园内水系四季不断流。

市自来水集团通州分公司第二水厂同样被打造为环保型“花园式”水厂。地下净水设备运转顺畅;地上绿树葱葱、景色宜人。该水厂采用了臭氧和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建设污泥处理系统,实现污水零排放。同时,工厂采用园林式设计,利用下凹式绿地、溢流式雨水口等,汇聚并吸收来自地面的雨水,通过渗、滞、净、用、排等多种技术,以及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净化雨水,涵养地下水源,实现城市良性水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

“受伤”水体变清水 美化水环境

“受伤”水体,经过各类尾水净化措施,最终也变身清透水流,服务建设水环境。

东郊湿地公园地跨通州、顺义两区,北起京平高速,东达东六环,西至壁富路,南到寨辛庄,占地约4724亩,其中水域面积约1350亩,约占整个公园面积30%。该湿地公园位于小中河中下游,利用小中河周边原有的鱼塘等低洼地块改造而成,最大程度保留了原有的水系和植被。通过涵养原水源,净化水质,改善环境,如今的东郊湿地公园已经成了一处知名的景观打卡地。对湿地公园最重要的水源净化主要是靠湿地中的植物实现的。简单地说,就是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吸收水和土壤中重金属、营养物质,释放氧气,从而净化水质。春和景明,河水清澈潺潺,茂密的“水下森林”连绵不断,丰美的水草随风舞动,时而有白鹭栖息穿过,或嬉戏,或觅食,已然成为它们幸福的“家园”。

萧太后河码头遗址公园附近有一处小面积人工湖。前些年,因大量生产生活污水直排,这里遭受严重污染,为改善水质,设置了一块以净化水质为主要功能的湿地,设置10台太阳能曝气设备,帮助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通过构建沉水植被、鱼螺贝类水生动物和水体微生物菌群,形成完整稳定的生态系统,开启自净功能,目前已从根本上解决景观水体“水清”“水美”的问题,打造自然生态水景。

作为“通州堰”四项工程之一,宋庄蓄滞洪区二期工程除了设置多处拦河闸,还建设蓄滞洪区人工湿地及景观绿化工程。每天会有8万立方米的温榆河水引入二期工程潜流湿地,经过水生植物净化等措施,Ⅴ类水质可以提升到Ⅳ类水的标准。

“我们先将污水引入湿地,在环形浅溪中设置不同单元,科学配置不同基质和湿地植物。”北京市水务局建管中心有关负责人解释,溪流中粒径大小不同的砾石和沙子巧妙组合,配合不同的水深设置,可使污水在各个单元停留合适的时间。湿地植物的根系非常发达,与水或土壤接触面积大,根区会生长大量微生物,通过植物吸附和微生物分解,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如今,湿地水域种植芦苇、荷花、睡莲、水葱等植物,营造北方水乡的迷人景观。

绿色生机 算好经济发展“活水”账

城市副中心依托优质的水资源,积极探路绿色发展,把生态好水变成经济发展“活水”的有效路径。

用好再生水就是一笔有利于城市长期发展的大账,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用自来水浇灌1万立方米,费用为5万元,再生水每立方米2元,使用1万立方米合计2万元,为用水单位省了3万元。如果将排到河道的景观用水也加以利用的话,每年还可产生更大价值。未来,副中心将继续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配套再生水工程,进一步提升污水收集处理效能,预计到2025年底,全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8%以上,再生水利用率稳步提升。

按照通州区水务局编制的《“十四五”时期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城市副中心将采取污染防控、水文地貌恢复、栖息地构建生态保护修复等措施,恢复和提升河道生态功能。到2025年底,39条区管河道将通过两河水网工程、城南水网工程、萧太后河生态修复工程等,实现全域水系连通,水生生物群落种群和数量明显增加,生态健康持续向好,形成“三网、四带、多水面、多湿地”水环境格局,实现“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

同时,继续实施水生态系统修复,潮白河廊道将以水生态空间优化调整及地下地表协同修复为重点,调整河道管理范围内用地类型,充分利用河网、坑塘、农田渠系回补地下水资源,保障下游段生态基流,提高河流生态功能;北运河廊道重点围绕水文化弘扬、副中心水生态功能提升,围绕通航水量保障、再生水补水河流生态修复、亲水空间改善等,持续推进北运河再生水生态调度;通惠河、凤港减河等中小河道以提升滨水休闲空间品质为目标,围绕边坡水土流失防护、滨水生态带建设、水域生境运维等实施保护修复,提升滨水空间人居环境。

到2025年,北运河水生态状况将得到显著提升,城市副中心主要河道形成约160公里连续贯通的生态滨水岸线,实现全域水系互联互通、滨水岸线便利可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