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总第648期 >2023-04-07编印

“阳光收益”智摘“贫困帽”
刊发日期:2023-04-07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1-1.jpg

小南地村依托光伏发电,发展集体经济,提高村民收入。记者 常鸣/摄

本报讯(记者 田兆玉 实习记者 白璐晗)“出租村闲置房屋1.5万元、腾退土地平原造林3万元、光伏发电7.5万元……”永乐店镇小南地村第一书记王华琳谈起村里的收入娓娓道来。仅用一年时间,村里依托光伏发电、平原造林等项目成功摘掉“贫困帽”。至此,通州区集体经济薄弱村已全面消除。

小南地村曾经是有名的“集体经济薄弱村”,全村130多人,土地面积330亩,但村集体可用土地仅20多亩,全村集体收入每年仅三万多元。“以前村集体每年的收入仅来源于出租闲置房屋,我们也想发展一些特色种植,但可用的土地太少,可以实施的项目更是少之又少。”村党支部书记吕民河说。

土地不够,天空来凑。2021年12月1日,村第一书记王华琳入驻村里,看着微薄的村集体收入,又了解到村里可用土地太少,他看了看天空,又看了看屋顶,一拍大腿,“我们可以利用屋顶面积搞光伏发电。”

确定好发展项目后,小南地村邀请多方职能部门从投资风险、预计收益、资产保值增值等方面进行评估,最终争取到区农业农村局拨付的专项资金,利用村委会屋顶的闲置资源,搭设钢结构顶棚,安装一组71千瓦的光伏发电设备,并于当月投入使用。该设备通过“自发自用,余量上网”的模式,在满足村委会每年的常规用电后,将剩余的电量卖给国家电网。

一排排蓝晶晶的光伏板迎着阳光闪闪发亮,王华琳向记者介绍,今年村里还将再建设一组73千瓦的光伏发电设备,目前钢结构顶棚已经搭建完毕。至此,“阳光收益”成为了小南地村村集体经济增收的金饭碗,小南地村也因此成功摘掉“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帽子。

虽然土地有限,但今年村里还是在腾退的3亩土地上建成了5个食用菌大棚,通过与于家务乡富各庄村合作的模式,种植榆黄菇。棚外剩余的2亩土地也全部种上了无公害蔬菜。“土地少,我们更要精打细算,一分一寸也不能浪费。”王华琳说。食用菌大棚的建设不仅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需求,无公害蔬菜试种成功后也可以带动更多村民拿出自家土地参与。“这样我们就能有更多土地,以后也能搞规模种植。”

经济收入增加的同时,村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多的期待,对居住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2022年,小南地村在村周边新建了围墙,并在围墙上绘制了宣传画和宣传标语,将一面面水泥墙变成了立意鲜明的文化墙,大大提升了村庄“颜值”。谈及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吕民河说:“今年,我们的光伏发电二期项目和食用菌大棚都将投入使用,未来我们还会在食用菌大棚之间种植有机蔬菜,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让小南地村的产业强起来、村民富起来、乡村美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