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新闻总第642期 >2023-03-29编印

“辉煌中轴”展览在首都博物馆展出
北京中轴线整体景象首次全国展示
刊发日期:2023-03-29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2-2.jpg

中轴线整体沙盘在首都博物馆亮相。记者 党维婷/摄

本报记者 张群琛

为纪念北京建都870周年,“辉煌中轴”展览于昨天在首都博物馆一层B展厅推出。观众不仅可以在展览现场看到来自全国各地反映北京中轴线的53组文物,还能看到16米长的中轴线整体沙盘,这也是中轴线整体景象的首次全国展示。

16米大沙盘感受中轴线历史演变

走进“辉煌中轴”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壮美中轴”部分,中轴线沙盘摆放在中间位置。记者了解到,该沙盘是根据现实比例1:500微缩而成。沙盘中涵盖了万宁桥、景山、故宫、天安门、天坛等所有中轴线的文化古迹,营造了一个剧场式的中轴线沉浸空间。这部分展示还配以立体投影技术,展现了北京中轴线的壮美,让参观者身临其境感受中轴线的历史演变,领略昼夜交替、四季轮转的中轴景象。同时,沙盘两侧还设有若干屏幕,对重要遗产点进行三维动画详解,立体展现了中轴线建筑美轮美奂的3D效果。

首都博物馆陈列部副主任钟梅介绍,从半年前开始,首都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就开始挖掘“中”的含义与“轴”的形成。“北京中轴线的形成十分漫长,其中包含了中华民族的时空观、哲学观以及对科学的认知。展览第一部分的沙盘就是将中轴线作为整体展现在大家面前,观看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中轴线对于北京的意义。”

本次展览还采用了交互沉浸的数字化传播设计理念,丰富的视觉感知与场景互动体验,跨媒介、跨时空的新媒体艺术手法,为观众营造了一个古今相通、虚实交织的沉浸式中轴线文化空间。

53组文物以“物”证史

展览的第二部分是“文化中轴”,主要以文物展示来解读北京中轴线形成的历史过程、理念、审美及建筑工艺,揭示北京中轴线交融礼乐、多元共存的文化特征,并借中轴线来诠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

素有首博镇馆之宝美誉的青花凤首扁壶也在此次展览中出现。青花凤首扁壶为扁圆形,以凤首为流,凤尾作柄,用青料在壶身上绘出展翅飞翔的凤鸟。据悉,这件器物出土于旧鼓楼大街豁口以东的一处元代院落遗址。

记者注意到,展出的文物还有西周时期的何尊、明代的永定门石匾、清代的样式雷烫样等家喻户晓的国宝。展览共有来自故宫博物院、洛阳博物馆、安阳博物馆、西安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17家单位的53组件文物,以“物”证史,彰显古都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

第三部分“永恒中轴”展览开辟了一个开放展项——“我在中轴线上”的老照片和老物件,增加观众对中轴线及古都北京的深入体验与情感链接。展品中有“实测北京水平”石标、上世纪80年代人民大会堂春节联欢晚会入场券、鼓楼迎春国画联展请柬等,还有曾经百姓们用过的搪瓷茶杯、铁制文具盒等日用品,让观众倍感亲切。

北京中轴线来自北宋都城汴京

在“文化中轴”部分,参观者可以看到曹魏都城邺城的地图,“中轴线的概念正是始于曹魏时期”,本次展览策展人章文永介绍。

章文永说,古代都城的中轴线一般来自宫殿建筑的轴线,经过不断的发展就变为了城市的轴线,而曹魏的都城邺城就有了中轴线的概念。随后的各个朝代中,这个概念不断地积累。“这次展览,参观者可以自己去探索中轴线的概念、中轴线的由来以及中轴线的变化。观看者也能明晰如今美丽的中轴线,其背后是一段不断探索的过程。”

首都博物馆副馆长谭晓玲介绍,公元1153年,金海陵王正式迁都燕京,称中都,这标志着北京第一次真正成为王朝的首都,是北京都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在建设的过程中,金中都参照北宋都城汴京的规划和建筑式样,将正在发展完善中的都城中轴线理念和范式引入北京,开北京辉煌中轴遗产之先河。展览在纪念北京建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同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标识之一的中轴线遗产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在视野上立足北京,面向世界,彰显文化自信,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再添重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