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新闻总第626期 >2023-03-09编印

来自高校的三位代表回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要求
接续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刊发日期:2023-03-09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曲经纬 赵鹏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深入实施“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建设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接续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回顾过去五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拔尖人才培养、高水平科研和服务国家创新发展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接下来,高等教育将如何继续高质量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展开热议。

王希勤代表:培养拔尖人才服务北京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清华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在城市副中心的重要布局就是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校长王希勤表示,城市副中心作为北京重要“一翼”,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华大学将以该基地为依托,以国际视野服务城市副中心金融业发展。

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占地面积14.16公顷,规划建设总面积约47万平方米,是清华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支撑性项目。王希勤表示,清华大学将以通州基地为重要抓手,服务北京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带动通州区金融科技发展和高端人才聚集,服务于首都、京津冀地区和全国经济社会发展。

对于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在办学方面,王希勤提出了要求:“要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更好地结合起来,尤其是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这在与城市副中心的战略协议中也有相应谋划。”

针对人才是第一资源,王希勤介绍,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清华大学打破院系的边界,努力用好学科交叉融合“催化剂”,先后成立了新雅书院、强基计划五个书院、求真书院、为先书院等书院,综合运用各院系的师资来培养学生。同时,清华大学扎实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先后成立14个校级实体科研机构,聚焦于服务国家的高质量发展,特别是解决“卡脖子”的核心关键技术问题。

清华大学还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借助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优势共同培养卓越工程人才,服务于国家的高质量发展。

郝平代表:要守好基础研究的学科根基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科技创新”仍是热词,瞄准“从0到1”原始创新的基础研究更是被多次提及。基础研究作为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说,北大充分发挥基础学科“四梁八柱”作用,努力在基础研究领域展现更大的担当和作为。

“作为一所以基础学科见长的高校,北大着力加强基础学科布局,在首轮‘双一流’建设中,把62%的中央专项经费投向基础学科,守护好学科根基。”郝平说,北大瞄准学科前沿和关键领域,在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等领域开展前瞻性、系统性的基础研究,并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强化关键核心技术的基础理论支撑。

服务国家战略,北大加强引导科研人员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中凝练科学问题。“我们重点布局了人工智能、量子材料、疑难病症及慢性病综合防控等若干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领域,力争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背后的基础理论和底层原理。”

近年来,北大多个高水平科研团队在数字经济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原创性、引领性成果。超前部署纳光电子与光子芯片领域的基础研究,成功研制了“飞秒-纳米时空分辨光学实验系统”,为我国新一代光电子信息发展研究提供强大助力,在重大仪器装置卡脖子技术方面有重要突破。

郝平说,基础研究要实现“从0到1”的突破,关键是要有一批战略科学家。北大汇聚了高文、田刚、谢晓亮、刘忠范、朱松纯等一批领军人才,建设了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前沿研究机构。引进了700多名优秀人才,九成是中青年。“这些战略科学家发挥了领路人作用,开辟了前沿研究领域,也团结凝聚了一批拔尖人才,形成了世界顶尖的科研团队。”

下一步,北大将面向行业或企业的重要问题,打通从基础到应用的全链条合作途径。围绕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等关键领域,抢占学术前沿,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北大还研究制订了《基础研究成果评价试点实施方案》,鼓励持续研究和长期积累,为专家学者坐住坐稳“冷板凳”提供坚实的体制机制保障。

林尚立代表:促就业需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大学生就业问题广受关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林尚立坦言,需提升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并强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

作为一名大学校长,对于如何扛起使命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中贡献大学的力量,他认为自己责无旁贷。他表示,在这个时代要提高人才自主培养的质量,就必须回应时代的变化,回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回应人类社会生活对知识、对科技人才的新期待。他坦言,要回应这些要求,就必须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有新的构想,走真正的高质量大学发展之路。

要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他认为今后应推动各个学科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提高各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创造力、贡献力,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推动学校的整体建设和发展,从育人、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这三个维度作出整体战略性部署。

对于高校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该加强哪些工作,林尚立介绍,人民大学已搭建数字平台,帮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信息,同时也让用人单位了解到学生情况,让沟通更直接、更全面、更通畅。

从长远来看,林尚立认为要真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首先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使得学生能适应这个时代的新变化,能适应国家发展要求。今后学生除了有基本素质能力,其知识还必须是综合的。例如律师不懂金融,就代理不了经济案件,不懂互联网信息技术,就很难代理互联网案件。

此外,还要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的发展缺一不可。他认为,大学要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让学校培养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