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人物总第625期 >2023-03-08编印

巾帼力量
刊发日期:2023-03-08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柴福娟 刘薇

有这么一群人,她们是妻子、是女儿、是母亲,在日常生活中,她们用温柔与爱凝聚起幸福的家庭;她们还是医生、是农民、是非遗传承人、是企业家。在工作岗位上,她们用柔弱肩膀扛起重任,迸发出不让须眉的“巾帼力量”。今天是第113个“三八”国际妇女节,本报聚焦四位来自不同岗位的女性,讲述她们的故事。

丁静

“跨界选手”掌舵企业转型

4-3.jpg

“目前项目施工进度虽然没滞后,但是你们还有条件往前赶工期。”“这个位置的设计要严格按照图纸,选材用料图纸上都有标注。”50岁的丁静,一大早就赶往润生广场项目现场,开始忙碌的一天。

在马驹桥中关村金桥科技园区,一座总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园区即将完工,这就是丁静重点打造的润生广场项目,也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区后批复的第一个民营企业城市更新项目,被列为北京城市副中心重点项目。从食品加工业,到地产开发建设,北京润生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丁静作为“跨界选手”走出了一条不寻常路。

出生在安徽的丁静,20多年前通过政府招商落户在马驹桥,选择做餐饮加工配送行业。“当时来马驹桥创业,就是看中了这个位置。”

20年来,通州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北京城市副中心拔地而起,台马板块也与亦庄深度牵手合作,时代机遇摆在眼前,丁静很快意识到:企业要转型。“食品加工厂建筑陈旧,产业定位也已经不适合副中心发展规划。我们所在的位置属于台马板块,更需要高端服务配套产业。”这一年,43岁的丁静带领企业坚定踏上转型路。“这对于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企业家不只是为了盈利,还要有一份社会责任。”

丁静顶着层层压力果断决定,把旧厂房升级改造,打造出符合副中心建设要求的高品质项目。

润生一期竣工后,成为了马驹桥品质最高的地标性建筑,吸引了众多知名企业入驻,餐饮、酒店、银行、超市等配套齐全,填补了地方商业配套匮乏的空白,如今已成为马驹桥的繁华商圈。

一期开发成功后,食品加工厂剩余老旧厂房的升级改造刻不容缓。按照丁静的规划设计,改造后的园区将以更高的品质形象呈现,为改善副中心辐射区域的城市面貌,对马驹桥及开发区优化产业布局、增强经济活力产生深远意义。

2022年元旦,二期开发动工。“当时正赶上疫情防控关键节点,太难了。”回想起当时,丁静平静地笑了笑:“所有人都劝我要谨慎,要放缓速度。”但她的决心已定,克服重重困难,逆风而上。丁静带领核心团队搬到施工现场,吃住在项目部,与全体工程人员一同闭环管理,提前支付工程款。业主方、施工方精诚团结,焕发昂扬斗志。疫情期间,润生广场项目的工程进度居然还比原计划提前了一个月之久,创造了“奇迹”。

“从来没想过,在40多岁的年纪,还要带领团队走一条企业转型路,很难,但是好在坚持下来了,结果也很好。”丁静如一朵铿锵玫瑰悄然绽放。

润生广场二期由地下三层和地上两栋单体建筑组成,位于马驹桥亦庄新城核心区。随着“小米汽车”“中芯国际”等高科技企业在马驹桥智能制造基地落户,马驹桥亦庄新城将建设世界一流的产业综合新城,润生广场也将成为这里的耀眼明珠。“这也是我献给北京城市副中心最满意的礼物。”丁静说。

颜凡双

新农人创业带动妇女就业

4-1.jpg

“这个棚的金耳进入转色关键期,温度、湿度、氧气要严格控制。”在漷县镇大香仪村的一个食用菌种植基地里,颜凡双正指导当地农村妇女为金耳转色做准备。

今年45岁的颜凡双是基地负责人。2008年,她放弃繁华都市的稳定工作,来到漷县农村创业。

此前,她一直从事食品加工方面的工作,而且已经晋升到中层管理岗位。日子安逸,但她总忘不了自己的农业梦想。“我从小生长在黑土地,对农村有一种亲切感,喜欢农民的质朴、喜欢充满希望的田园。”最终,颜凡双成立了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一门心思追寻梦想。

2011年,北京市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凭着对农业生产服务的执着和兴趣,颜凡双在漷县镇大香仪村开始创业种植食用菌,集中流转了265亩耕地,以起步价每亩1500元的流转费将大香仪村四分之一的耕地盘活。

颜凡双此前并没有从事过相关的农业种植工作,创业之路尤为艰难。“起初种植的技术大多靠自学,一直摸着石头过河。”颜凡双说,之前的食用菌一直使用烧废木材和废菌棒来集中为菌棒灭菌,但这种方式在环保方面并不理想。后来,改用电能或燃气灭菌,又增加了种植成本。“原材料的上涨,对政策的了解不够,发展受到限制,当时真是有点迷茫。”

但颜凡双和技术团队群策群力,积极走出去学习。她们发现,采用工业生产里常用的电蒸汽发生器来对食用菌棒灭菌,并且利用国家的峰谷平电价优势,就可以完全替代烧废木材和废菌棒的方式。“这让我们在同行业竞争中反而更有优势,并且这也成了我们的创新之举。”颜凡双说。

致富的同时,颜凡双不忘带领周边的妇女共同致富。她成立的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常年聘请38名农村妇女入园务工,每人年收入约8万元。此外,每年食用菌、蔬菜成熟期需要40多人采收,合作社优先聘请当地农户,每人每月平均增加3500元的收入,为周边农村妇女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带动了村民共同致富。

颜凡双的“致富经”也传到漷县镇各个村和其他乡镇,农户开始向她学习。颜凡双为他们提供菌棒,并无偿给予技术指导。当农户种植出来的食用菌不知如何销售的时候,颜凡双还帮忙一起销售。

如今,食用菌、蔬菜大棚种植的265亩项目已建成,合作社还与各大超市和批发市场建立了长期合作,同时建立社区直营店、微商电子平台,对种植出来的食用菌、蔬菜分级销售。合作社还先后被评为首都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市级示范社、巾帼文明岗、北京市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称号。

“我们全年种植的品种已经有了30多个,产业化的发展方式在市场上很有优势,每年销售量能达到4000吨。”颜凡双说,接下来,她还要扩大种植500亩,带领更多的农户走上种植的致富之路。

唐燕

“唐娃娃”惊艳世界

4-2.jpg

春光明媚,走进位于张家湾镇的唐人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这里“住”着不同年代不同民族的“丽人”,或妩媚娴雅、或飒爽英姿……随便拿起一个,董事长唐燕都能讲述一个美丽的中国故事。

唐燕圆润的脸庞上挂着浅浅的微笑,从小她就酷爱娃娃,一哭,父母拿个娃娃一哄,立马就能破涕而笑。长大后她也成了“娃娃控”,一看见别致的娃娃就想买。

时隔25年,回想起与“北京绢人”的初遇,唐燕用“惊鸿一瞥”来形容。1998年,她在工美集团的“珍宝馆”橱窗里瞥见一个“北京绢人”,那是京剧《杨门女将》中的穆桂英人偶,一见倾心。

彼时,唐燕是中关村第一批成功创业者,人见人羡的IT女,拥有千万身价、事业正处于上升期,为何突生改弦易辙之意?“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娃娃,美国有芭比,俄罗斯有套娃,为什么我们不能有中国娃娃?”唐燕打定主意要将有中国传统、北京特色的“绢人”传承下去。

当时流行“下海”,而做一个“绢人”要经过雕塑、彩绘、服装、道具和头饰等几十道精细工序,手工制作,收益少又慢,能够静下心来学做绢人的寥寥无几。

唐燕好不容易找着一个北京绢人的制造厂,却发现厂里只剩一个库房,里面的绢人像被打入冷宫的佳人,布满了灰尘与沧桑。而制作绢人的老师傅们更是不知去向,多方打听得知,这件穆桂英绢人的制作者是工艺美术大师杨乃蕙,却遍寻无果。直到有一天,杨老师主动打电话问唐燕是不是在找她。从此,唐燕义无反顾地跟随杨乃蕙系统学习绢人制作工艺……

在杨乃蕙的精心指导下,唐燕严格按照传统工艺精心做出了十几个栩栩如生的绢人,自己爱不释手,却一个也卖不出去。

“传统的北京绢人工艺,人偶的脸和手都要一层一层反复手工贴绢、塑形,工序相当复杂;服装也都是刺绣、手绘。因此,不论是材料还是人工,造价都十分昂贵,让很多人不敢问津。要想让北京绢人能被市场接纳,不仅要保留工艺精髓,还要大幅降低成本。”唐燕心里有本账。

唐燕创办了唐人坊,一方面继续制作传统绢人,完全按照传统工艺、用料制作,价格较高可供爱好者收藏;另一方面进行设计和制作改良,例如用热转印和丝网印技术取代服装上的刺绣与手绘,用石膏、陶瓷塑脸,以树脂制手,取代贴绢。经过改良,解决了传统绢人制作周期长、成本高的问题,还取名“唐娃娃”。脱胎于“北京绢人”的“唐娃娃”物美价廉,销量一路叫好。

如今,“唐娃娃”已多次作为国礼、北京礼物享誉国内外,向世界讲述一个个异彩纷呈的中国故事。

2022年2月,北京冬奥会如期而至。唐娃娃成为运动员房间的冬奥礼物之一。期间,还被作为“冬奥礼物”赠送给了小萨马兰奇先生。在国际顶级赛事上的亮相,打开了又一个国际窗口。

杨丽

4-4.JPG

用心做好妇女儿童健康“守护者”

去年冬天,一位脐带脱垂孕妇在通州区妇幼保健院医疗团队的救治下顺利脱险,从发现脱垂到孩子平安出生,仅用了9分钟。“生命时速”得益于该院开设绿色通道,尽最大努力保障孕产妇、儿童生命健康。

2022年,对杨丽来说是崭新的一年,也是极富挑战的一年。这一年,她调至通州区妇幼保健院任院长。“到这里不足10天,就赶上新一波疫情高峰,在高位运行的疫情态势下,如何进一步落实好防控措施,筑牢疫情防线,切实保证孕产妇的必要产检、分娩和手术?如何快速反应,保障急诊急救的安全处理?是摆在我和全院职工面前的难题。”杨丽忙而不乱,立即专题研究部署,抽调人员、整合资源,建立了一支包括院前联络、到院接待、诊疗保障、出院后随访的闭环专班医疗团队,并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委会对接,对孕产妇开展一对一流调随访、建立台账、摸清底数,确保孕产妇在闭环内的“绿色就医通道”畅通无阻。

为优化就诊流程,完善诊疗措施,最大限度地保障来院孕产妇和儿童的安全,杨丽与团队研究制定出了一套分级、分流、分区的“三分法”管理模式。通俗地说,就是按照疫情风险等级和疾病是否紧急,将就诊孕产妇和儿童进行分级,从一级预检分诊处开始分流,并引导至不同区域进行诊疗。

杨丽又带领团队深化儿童“CHILD”服务理念,推动通州妇幼在原有儿童康复服务的基础上,与区残联合作成立了通州区儿童康复中心。为特殊儿童“量身定制”个性化康复课程,截至目前,康复年龄最小至1.5岁。新生儿科技术也不断提升,已先后成功抢救了三例胎龄仅25周余的超早产儿,最小出生体重670克。

创建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是杨丽上任后又一新挑战。“说实话,刚来就接手这么重要的工作,我是既高兴又忐忑,高兴的是几代妇幼人久盼的梦想指日可待,忐忑的是时间紧、任务重,不知能否顺利完成接棒任务,带领大家成功圆梦。”杨丽带领团队按下创建三甲的“冲刺键”。组建专班团队,全院上下齐心合力,自查自纠、巩固强项、补足弱项,最终,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了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的评审。

“副中心发展步伐迅速,我们是全区唯一一家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也要努力跑出加速度。”身为新任“队长”,杨丽已经定好了长长的“任务清单”。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区妇幼保健院日常医疗保健与急救服务已覆盖通武廊地区。下一步,杨丽打算加快医院各方面的软硬件建设。“我们要让区妇幼保健院成为一所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功能定位相匹配的‘智慧、人文、优质、一流’的妇幼保健院。”

本版摄影 唐建 常鸣